费震行礼毕,在朱元璋首肯后起身,身板挺得笔直,不卑不亢,器宇轩昂。</p>
朱元璋暗暗点头,看向刑部尚书刘惟谦、李俨:“费震贪污一案查了两个月,还没有调查清楚吗?”</p>
刘惟谦走出,行礼道:“陛下,费震为大户王全家写墓志,王全确实送了三两银。只是,费震并没有收下,而是当即命人拿着三两银买了八石米,发放给了汉中穷困百姓。现已查明,只是都察院认为,贪污在前,行善在后,有伪善之迹……”</p>
“都察院认为,都察院那么多人,你说的是何人?”</p>
朱元璋冷着脸问。</p>
刘惟谦不敢隐瞒,低头道:“右都御史大夫陈宁。”</p>
朱元璋颇是有些不满,敲了敲桌子:“那你可问过左都御史大夫汪广洋的意见?”</p>
刘惟谦浑身冒出冷汗,不知如何应对。</p>
朱元璋从桌案上抽出一份文书,丢了出去,文书啪地落在地上:“朕命人察访费震之事,发现他是少有的清廉之官。任吉水知州时,宽惠得民,后来升任汉中知府,善政连连,百姓称道。如今有人告发其受贿三两银,如今事实清楚,他并无受贿于己,而是施恩于百姓,何罪之有?”</p>
刘惟谦、李俨吓得不轻,当即跪下。</p>
朱元璋起身,怒视刘惟谦、李俨:“如何判,你们应该清楚,堂堂刑部尚书,岂能受制于人而是非不明,若是如此,朕如何放心将刑律重典交付你们?”</p>
刘惟谦、李俨连忙告罪。</p>
朱元璋挥退两人,然后看向费震,打量一番,严肃地说:“朕记得你,你在汉中时,略施小计便收服了上千盗贼。”</p>
费震看着朱元璋,嘴角一动:“盗贼本是百姓,我不过是让他们回家罢了。”</p>
朱元璋爽朗一笑,对眼前之人很是满意。</p>
他是有智慧,也是有能力之人。</p>
洪武二年时,汉中盗贼横行,费震治理汉中,为消除盗贼之患,发出告示,要将数十万石粮全部贷给当地百姓,并说明秋后还给官府。</p>
盗贼听闻大喜,不用出手就能弄来粮食,这好事啊。至于秋后,呵,你愿意找谁还就找谁还,反正我们早跑路了。</p>
于是一群盗贼便进入汉中,领取了粮食,顺便回家看看许久不见的家人与亲邻。结果费震带官兵冒了出来,宣布汉中结伍连坐,跑一个大家都跟着倒霉。</p>
没办法,这群领了粮食的家伙,在费震威逼利诱之下,只好从良。千余盗贼,连个水花都没打,被一袋袋粮食全给收拾了。</p>
朱元璋命人给费震去除脚上镣铐,然后说:“朝廷设了宝钞提举司,只是这提举谁来担任,中书报上来几个人朕都不满意,今日查看刑部文书想起了你。如何,可敢接这一差事?”</p>
费震愣了下,一时之间难以消化。</p>
刚刚还是罪囚,现在直接让自己去当宝钞提举司的提举?</p>
朱元璋说出了选择费震的原因:“宝钞之事,牵系万民,朕总需要找一个心系百姓之人来负责。你是一个心中有百姓的好官员,也有能力处理困难。这提举你来当,朕放心。”</p>
费震跪了下来:“臣费震领旨,定不辜负陛下所托!”</p>
朱元璋刚想说话,内侍走了过来,低声道:“陛下,太子求见,言说泉州县男献策宝钞。”</p>
“哦,来得倒巧,让他进来。”</p>
朱元璋吩咐。</p>
朱标入殿,行礼后,呈上书信:“父皇,顾先生听闻朝廷设宝钞提举司之后,给出了宝钞十策,并悉心绘制了一份宝钞简图,以作蓝本参考之用。”</p>
“顾先生?”</p>
费震眯着眼。</p>
太子口中的顾先生,想来就是泉州县男顾正臣吧。</p>
一个句容知县,怎么会参与到宝钞提举司之事中?</p>
朱元璋展开书信,看着里面滑出的一张红颜色的纸张,不由愣了下,拿起来仔细看,凝眸道:“你不要告诉朕,如此小的纸张,便是他设计的宝钞?”</p>
朱标含笑:“父皇,正是。”</p>
朱元璋皱眉。</p>
大明的宝钞,怎么也得凸显出一个大字,怎么能如此小气,这让天下百姓不是看朝廷的笑话,让藩属国使臣知道了,还不得问一句:大明如此缺纸吗?</p>
太小了,至少应该有自己一巴掌宽,两个巴掌长,这样才显得气派!</p>
不过仔细看,顾小子刻画的这宝钞,还真有些精致,这里是华表,代表皇宫威仪,这里是面额,价值一贯,外边有龙文花栏,这里还有印鉴位置,这个空白没有涂颜色的是什么东西,怎么看着是个人头?</p>
该死的顾正臣,这是大明宝钞,你怎么弄个人头上去,谁的脑袋敢放在这里?</p>
哦,我啊。</p>
朱元璋两年展开顾正臣的书信,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抬头将目光投向朱标:“他竟然想要将朕的头像印于宝钞之中?”</p>
朱标重重点头:“儿臣想过,顾先生此策极是绝妙!”</p>
“绝妙在何处?”</p>
朱元璋严肃地问。</p>
朱标垂手,轻松地说:“父皇,绝妙有三。其一,父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开国绝世之功。若留头像于宝钞之中,则万民知悉,子孙知悉,百代江山之后世人仍可手持宝钞,念想父皇之功业!”</p>
朱元璋端起茶碗,目光落在那张小巧的纸张之上。</p>
太子说得有道理,若是咱的头像留在宝钞之上,只要后世子孙不乱改,那千百年后,世人都还知道咱的模样!</p>
朱标继续说:“其二,顾先生先是提出对万民当塑造共同身份,以大明子民为自豪。后提出在卫所之中广行信仰之道,凝聚人心。儿臣想,若父皇头像出现于宝钞之上,大明子民也好,卫所军士也好,不都有了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父皇!”</p>
朱元璋眉头微抬。</p>
自己是百姓和军士的信仰?</p>
难道说,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像释迦牟尼那般人物,天下人瞻仰供奉?</p>
信仰这个东西,是需要找到具体的人才能支撑起来,若是只提一个空洞、宽泛、遥远的生活状态,那百姓很可能因为看不到,想不到,够不着而失去这一份信仰。</p>
若信仰的是某一个人,比如佛祖,比如一些伊斯兰教教徒信奉的安拉,那这信仰则会具体化,有寄托,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失去,反而会越发虔诚、归顺。</p>
“其三呢?”</p>
朱元璋有些心动。</p>
朱标笑道:“宝钞通行天下,百姓手握宝钞,便明白是父皇在保证他们手中的宝钞可以换来与银铜一样多的粮食,一样多的货物。这样一来,朝廷需要控制宝钞,不会无度滥发,导致宝钞贬值,百姓则需要爱护好宝钞,不得故意折损,导致宝钞短时间内成昏钞。”</p>
朱元璋伸手,将那张小巧的宝钞拿在手中,瞥了一眼费震,让内侍将这张宝钞递过去,然后问:“说说吧。”</p>
费震仔细看了看,见宝钞设计精巧,而预留出的头像区域,则试图将朱元璋的头像融入其中,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曾有过的事。</p>
宋元时期,找不到先例。</p>
太子的话虽然有些超出了自己的理解,什么共同身份,什么信仰,自己并不清楚,但太子所言的好处,还是听明白了的。</p>
费震将宝钞恭谨地还给内侍,然后对朱元璋道:“陛下,若泉州县男可以解决在如此小的铜板之上雕刻头像的难题,臣以为头像之举完全可行,利处颇多。”</p>
朱元璋没有说话,再次拿起顾正臣的书信,反复看了两遍,沉声道:“郑泊,差人去句容,让顾正臣速来金陵一趟。”</p>
门口的郑泊应声而出。</p>
朱标眼神一亮,这个时候让顾正臣回金陵一次,倒也是合适的机会。</p>
毕竟宋濂与弘文馆、国子学需要编纂拼音版本的《辞海》,顾正臣此时来正合时宜。再说了这宝钞是他刻画的,给宝钞提举司省了许多事,但也提出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在如此小的地方刻出人头像,他点子多,想来应该可以解决。</p>
朱元璋起身,将顾正臣的书信递给费震:“你回去之后,仔细研读顾小子所言,思虑其中是否有所不妥,改日朕会问对。”</p>
费震收下,谢恩退出大殿。</p>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标,朝着殿外走去:“顾小子这次参与到宝钞提举司之事中来,多少有些出乎朕的意料。”</p>
朱标跟在朱元璋身旁,道:“父皇,儿臣将朝廷中诸多事告知顾先生,他对其他事缄口不言,从不僭越。这宝钞提举司之事不过是随口一提,他不仅问了,还提出了策对,甚至弄出了这别致的宝钞,儿臣也有些疑惑。”</p>
朱元璋不明白,一向对金陵事漠不关心,只顾着句容事的顾正臣,怎么突然对宝钞提举司、对大明宝钞如此用心?</p>
思虑无言。</p>
良久之后,朱元璋才摇了摇头,感叹道:“兴许,他是担心大明重蹈元廷宝钞之覆辙。看得出来,他提出的对策,很多是袭元廷宝钞之利,剔元廷宝钞之害。趁着地方县衙这段时间无事,让他来金陵待几日吧,宝钞提举司还缺一个副提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