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
作者:星宿闲人   刘叔修仙记最新章节     
    刘叔自得功法后,夜夜勤练,不敢卖弄本领,白天仍然跟着众师兄听从师傅讲道。

    一日祖师开讲《道德经》和《得道经》。前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菩提祖师读完说道:“此书是要教你们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这一日祖师讲读《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菩提祖师说道:“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改为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这一日菩提祖师讲读《连山、归藏、周易》。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育,山气为止,金气为杀。

    菩提祖师说道:“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至于定数和变数就可以通过这三本书堪破一二,比如观星,八卦九宫,龟贝卜算,八字看相,奇门遁甲等等……”

    这日菩提祖师开讲《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菩提祖师说道:“内经讲述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外经则是神医俞跗的一些奇特治疗手段,除此也阐述了宇宙本源——气如何贯穿人体,如何在自然中获得气,阴气和阳气如何协调转换依存统一;如何以五行为框架,形成特有的天人合一。”

    这日菩提祖师开始讲《轩辕黄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菩提祖师说道:“此书讲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如何把天地的灵气变成自己的灵气,又如何施发出去,如何飞天,如何遁地等等。”

    这一日读《阿含经》,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

    菩提祖师说道:“西方释迦摩尼和老子都是天道所生,其理法都颇为相似。佛常言人依其慧根可分为三品,顿悟道、超越道、次第道,顿悟道者需同时了解了所有的法则即可入佛。经中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