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献策吴王
作者:文散官   大唐懂王最新章节     
    崔俊返回长安之时,是与李恪同行的。作为吴王的李恪,对自己封地的治理很头痛。
    崔俊的马车宽敞凉快,所以李恪便占了一席之地与崔俊同乘。两人于马车中相谈数日,都是关于吴地建设与治理之事。
    崔俊对于官场之事不愿多谈,怕给自己惹麻烦。只说让李恪凡事都依法治理,少以特殊权力去干涉,只做审查与考核便可。
    而对于经济这块,崔俊则是出了颇多的建议。其主要的宗旨便是修水利、开荒田以安流民。重农桑、兴养殖、以织造业作为经济支点。造大船发展海洋捕捞,以渔业作为另一个发展方向。
    开荒崔俊可以提供曲辕犁和耕牛,修水利崔俊可以给水轮车,养殖业却不用崔俊多插手,只需将家禽、猪羊等货物收购就可。
    但是关于造大船,却是有些难办了。崔俊的脑袋里记了不少前世的船型,从郑和下西洋的大宝船到横行加勒比的硬帆船等等,
    但此时所有的造船工艺却是很难保证船只的快速建造与满足各项指标性能。但是,造船这事情却是一定要做的。
    崔俊想着的还是制海权,以及其后才能进行的远洋贸易、踏平蛮夷等等事宜。
    制造业大规模发展之后,必然会带来生产力的过剩与产品的挤压滞销,唯有开拓市场,让商品流向世界才是正道。
    两人商议之下,先从港口建设与船坞着手,从快速轮机帆船开始建造。也就是顺风顺水之时以帆作为动力,而逆风逆流之时变异锅炉带动两侧的巨大水轮作为动力。
    选用水轮的目的在于大型螺旋桨的制造难度太高。而保留船帆的原因则在于节省煤炭燃料。
    这种船不必造得很大,只要能在内陆大河中行驶便可。这也是为了今后在吴地与长安之间的货物、资源运输做得考虑。
    同时利用制造这样的船,能培养起来一批造船工匠,为以后得远洋而做准备。
    还有一件事情两人也做了决定,那就是收拢吴地的孤儿,全部送到长安由崔俊培养。不管是内陆的运输还是以后海洋上的远洋,水手与船长的培养必不可少。
    不说其他的,指南针、六分仪等观测设备总要会用吧?沿途开拓航线,测绘、识图总要会吧?再有一点便是忠心程度。
    要知道这样的船只上面全都是最先进的技术,若是遇到些个奸诈之徒,跑出去投降外国怎么办?技术白白送人不说,还帮着外国提升航海水平,让他们来与大唐争夺制海权不成?
    崔俊为李恪规划的商业版图,其实是有着私心的。琅琊王氏的王弘直设计,利用崔俊拔除苏州毒瘤李怀,这件事让崔俊很不爽。
    虽说这件事情的出发点,以及最后的结果导向都是好的,是对大唐的社稷与百姓的福祉有益。但是,王弘直的手段却是下作了一些。
    既然你摆我一道,那么我崔俊也不能让你好过。
    王弘直得到的造纸与纺织专利授权,我照样可以给李恪,而且我还直接给钱让李恪去快速发展。我不撕毁合同但是给你王弘直培养一个竞争对手,挤占你的市场份额,你就算觉得憋屈又能怎样?我做的一切都不违反契约精神!
    就算当初与王弘直签订的纺织机销售是将江南地区划给了他,但是又没说江南有多大。就算整个南方都给你了,但是又没说不准别嗯去江北买了再运到江南用。
    这件事情其实给崔俊提了个醒,再好的关系也不能随便给出过大的利益。都说人心隔肚皮,没人知道站在你面前的到底是人还是披着人皮的鬼。
    崔俊与李恪同乘同住,秋月与白芷便只能在白天过来伺候,晚上离开马车去王氏的车上住。
    原本给陆德明送礼物的马车现在住着那个为保护王氏与允儿被抓的老卒,却是不便再住女子。
    车马行路不几日便回到长安,李恪在万象楼前与崔俊道别,骑了马回皇宫找李世民述职,而崔俊没有进万象楼,而是转道回了庄子。
    两日在外奔波,每日身上只能以布巾沾水擦拭,崔俊很不习惯,回了庄子的第一件事便是洗澡。
    而王氏也与他一起回去,洗漱一番之后,还要找詹老医师过来给她把把脉,王氏经历这一遭,心情甚是不悦,找詹老医师看看,开几副汤药调理一下才好。
    听闻王氏归来,崔明德连夜就来了庄子里。崔俊与王氏便将此行所遇之事详细告知。
    崔明德听完,气得一拍桌子道:“你个无知妇人,都说不要去管你娘家的事情你就是不听。现在到好,你帮着你娘家拿了俊儿的生意,却又被他们设计,你说亏是不亏?不见我连士元一家都不准他们掺和俊儿的事情吗?怕的就是这种隔肚皮的糟心事情!”
    王氏被崔明德数落,心中也觉得委屈,他有怎知王弘直会如此对她?想着帮衬一下娘家又有什么错?
    “算了算了,姥姥家的事情怪不得娘亲,这点生意我还不放在眼里。”崔俊劝解道:“我已与吴王说好了,到时候造纸、纺织等生意全交给他在吴地做起来,王家的生意做不大。”
    “俊儿,你可别做得太绝情,你娘舅虽然不仁义,但是你姥姥可是没对不起我们呢。”王氏听了崔俊这话便有些着急,这小儿子的手段她算是见识过的,正要动真格的,绝对很辣不留情面。
    “娘亲放宽心,我不会对姥姥家怎样的,就是让他们少赚些钱罢了。”崔俊安慰。
    三人聊完此事,崔俊又与崔明德讲起了自己打算开书院之事。没想到的是,崔明德一听崔俊的计划立时大声称赞,直说自己生了个好儿子。
    反正崔明德来都来了,便在庄子里住了一晚,等第二日才带着王氏回去。
    而崔俊接下来便要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帆船的设计图他要尽快拿出来,水利纺织机的制造要加快,同时断绝往琅琊王氏发货。
    李恪那边的资金要尽快到位,庄子里的营收需要对账,看看有多少盈余能马上给到李恪的。
    学堂的选址要规划起来,既不能与庄子离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当然,利润中的一部分是要挤出来去买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