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推翻王朝
作者:艾蒂尔   欢迎来到实力至上的19世纪欧洲最新章节     
    这场耗时约三年的大战终于快要结束了,世界上只差一个国家还没有认输,那就是大明帝国,不过老实说要不要对大明继续战争,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英国对于大明的作战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毕竟这场世界大战,英国赢的也不轻松。
    而且在美洲英国还有一堆破事要处理,从今后的国际秩序到维护世界和平,这场战争令德国成为了毫无争议的欧洲霸主,而英国也成为了一切秩序的仲裁者,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规模最庞大的现代化陆军,世界上只剩德国可以威胁到英国的地位,但奥古斯特没那个志向,英国跟德国不像是美国和苏联。
    美国和苏联是两个意识形态的斗争,双方共同称霸着半个世界,为了证明自己的制度比对方更加优秀,所以他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竭尽全力的去比过对方,但是德国和英国不需要这样的死斗,两国都是君主制,社会制度说实话也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世界足够大,容得下两个超级大国。
    而且英国现在的确还很强大,甚至比德国还要强大,德国只是军事实力跟英国差不多而已,在软实力方面距离英国还有一定差距,而这些差距什么时候会被追平还不好说,因为未来完全是随机的,没有人能够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
    英国给赛里斯同盟会援助了大量的现代武器,武装他们的革命力量,宣传他们的革命思想。
    现在的大明国内有两派比较强盛的革命力量,一派是以同盟会为主导革命派,一派是以地主、乡绅、新军组成的立宪派,这几乎就是反对明王朝的全部力量了。
    而立宪派的力量十分强大,而且在大明国内占比众多,相对起来,同盟会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小团体加起来也就那点人马,就算给他们最先进的武器也没有用,人太少了,同盟会必须争取立宪派的支持。
    这些立宪派几乎都出自大家族,如果操作不好,那很有可能会在国内演变成军阀混战,不过现在党同伐异这件事情在大明国内也不少见,明朝政府的效率低下,而且对于最新的法令,大明国内其实也有很多派别是很不爽的。
    比如一个最拉人血压的,大明王朝在开战之后,他们的旧时代封建军队进攻打不过,防御战基本上就是给英国炮手当活靶子的,不出半年明朝廷的国库就空了。
    大明的军队十分的庞大,而且成分比沙俄的还纯,里面基本上全是农民,不过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养活这样的一支军队需要大量的经费,大明在几年的战争中动员的军队人数跟俄国差不多,大明的人口总数是够多的,唯一缺乏的就是耕地,俄国至少还能搞出化肥以及拖拉机,但大明根本就制造不了这些东西,再加上耕地面积本身也不如俄国,拉的这些人大多数也被英军当活靶子了,成功的贡献了协约国百分之四十的伤亡总数。
    为了凑更多的战争经费,居然打算把商会的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欧洲的资本家换取外汇,这直接在大明国内引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川蜀地区的老百姓直接罢课罢工市场全部关门,以此来对朝廷表达抗议。
    川蜀地区的总督满脸黑线,大胆刁民,你们怎么敢闹事的,必须重拳出击,明朝廷也率领新军主力前往四川平叛。
    而留守武昌的一万人,其中一半都倾向于革命派,另外的一半也基本都是摇摆不定,谁赢帮谁的类型,这给了同盟会一个机会,如果能够鼓动这些新兵加入革命派,那么一杆新的旗帜就将在武昌树立起来。
    在英军的帮助下,同盟会在武昌总共有六千名革命党人可以投入战斗,而此时文学社与共进会也与同盟会联合了起来。
    但就在起义发生的前几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武昌新军换防了,而且过段时间就是中秋,军队中秋不过节,还得换防,毕竟现在外头还在打仗,英国人完全没有被打败的迹象,新军作为抗击英国的重要力量,肯定不能懈怠。
    但是这就给革命派带来了许多问题,武汉的新军与岳阳的新军进行了一波换防,原本的计划被全部打乱了,原本参与革命的那支新军直接缺席了,起义被迫延迟。
    这是他们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如果成功了,他们就能青史留名了。
    在起义之前,同盟会成员曾经问过戈登,“英国是否有介入起义想法?”
    戈登摇了摇头,“这是你们的事,英国不会参与,如果你们能够建立一个共和政府并与英国交涉,那对英国来说没有坏处,英国愿意与这个新生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在武昌起义的筹备环节,英国人除了送武器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动作,原因是英国人听说了,欧洲的战争和美洲的战争都已经结束了,世界大战的战场就只剩下这里。
    但是同盟会并不想让英国人参与进这次起义中,因为这场起义是一场民主主义的革命,而不是帮着帝国主义去揍自己人,汉人的事情应该由汉人自己处理,所以他们不希望英国人参与。
    戈登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英国可以不直接参与这场起义,但他可以进行一些佯攻,就在这段时间,革命派掀起武昌起义,届时这个新建立的民主政府就是英国唯一承认的中华正统政府。
    最终起义正式爆发,在新兵营中潜伏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后全城响应,新军夺取了军火库,随后起义的火焰迅速蔓延到周围的四镇,革命势头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