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老侠讲到这里,叹了口气,喝了口茶,继续说道:“然而,在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中,康有为却是为数不多,得以安享天年的一个。相对慷慨赴死的戊戌六君子,老天爷对他可算是不薄。”
“是啊,特别是谭嗣同拒绝了友人的帮助,放弃生的机会,决定以死来殉道变法事业,以激励后来者,真的是做到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狱中墙上刻下的那首诗,至今仍然传颂不息。
我记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那些被捕的青年们,在入狱时毫不畏惧,个个高喊着,愿为谭嗣同。光是想象,那场面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我想,1898年,戊戌六君子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所流的血没有白流。谭嗣同他们虽然死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流传下来,且薪火相传,不断激励后来者,走在变法图强的路上。
正如他所说的,明天的事,就留给明天的人去做。我今天要做的,就是慷慨赴死。”
“没错!除了激励后来者,戊戌六君子的死,还为后来者鉴,重新开辟了新的变革之道。
就像一本武侠小说中所写的一段剧情,郭嵩阳替好友李寻欢迎战劲敌荆无命。
结果不敌,被荆无命刺中二十六次。但郭嵩阳在临死之前,拼尽最后一分力气,将自己连人带剑插入山石,以便李寻欢能够从他的伤口中,观察出荆无命的奇诡剑法。
所不同的是,郭嵩阳是为友以身试剑,然谭嗣同六人则是为国家以身试剑。
俯身察看战友模糊的血肉后,一部分维新派顿然醒悟,想寄希望于清廷上层,进行从上至下的不流血的改革变法,来实现中国的富强,是行不通的。
他们开始发动民众,开启从下至上的流血的革命,来掀翻帝制。
比如,谭嗣同的发小兼战友——唐才常,他悲痛谭嗣同的惨死,开始广泛联络各地维新派人士,筹建中国议会,发动民众,建立自立军七军。
1900年7月,唐才常的自立军在湖北的汉口、汉阳,以及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
但由于叛徒告密,自立军的总机关不久被张之洞的军队所掌握。唐才常等三十余人被捕。失去指挥中心的各地自立军很快就自行瓦解,各自散去,起义失败。
在狱中,唐才常和谭嗣同等人一样,不惧生死,谈笑风生,并在狱中题诗——剩好头颅酬故友,无损面目见群魔。
临刑前,唐才常又留下绝笔诗——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
他用最后这两首诗致敬了自己的平生挚友——谭嗣同,表示自己也在舍生取义的路上。
如果说,谭嗣同为中国之变法,流的是第一滴血,那么唐才常流的便是第二滴血。
唐才常和谭嗣同相知、相交二十余年,同为湖南浏阳人,同是三十三岁赴死。
国家的积弱,相同的志向,深厚的友谊早就把两人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生死相随,风雨同路。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然而,这件事情上,往往是说的人极多,做的人极少。
所幸,谭嗣同死后的十四年,唐才常死后的十二年,中国帝制的大厦轰然倒下。
革命的种子一旦播下,迟早有天会发芽、开花的。”
“前辈,张之洞不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洋务派为什么不能和维新派走到一起?”
“哦,这个事情说来话长,时间要从1839年说起。1839年前,当时的国人都做着一个梦——天朝上国的梦。绝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子的,也不想知道。
恰好这一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来到广州禁烟。有一次,一艘名为杉达号的英国商船被台风打翻,船员被当地军民搭救。
林则徐便去慰问,顺便通过洋人的翻译,和船员们闲聊。这一聊,就把林则徐对外面世界的无知暴露了,所问、所说闹了许多笑话,引起船员们大笑。
其中一个船员感慨地说道,大清的钦差大臣对世界的了解,还远远赶不上我们普通的船员,真是让人想不到。这种无知之痛,使林则徐大受刺激,他决心采访夷情,知其虚实。
林则徐一方面开始广泛搜集外文报纸、书籍、地图、知识手册等;另一方面从那些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广东人中,挑选了十几人,专门负责翻译,并先后整理、汇编成《四洲志》《澳门月报》等书、报。
再后来,林则徐被革职后,便将翻译过来的全部书、报,全部交给好友魏源。魏源不负重托,汇总编制成《海国图志》,并在书中提出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
这就是开眼看世界的开始。然而,魏源这本《海国图志》,很快就被清廷列为禁书。
一些守旧派官员认为,魏源在书中对洋人进行了美化,有辱国体,直接将《海国图志》列成禁书了。
特别是在《海国图志》卷六十中,写到了美国黑奴的待遇,看起来比大清老百姓的日子还要舒坦。连洋人的奴,都比清廷的民过得好?这是让卫道士们接受不了的。
总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描绘,中国比起其他国家是弱小、落后的。这自然就引起许多理学大儒的群而攻之。
再一个,《海国图志》无益于科举考试,读书人自然不会去冒险翻阅禁书。没多久,《海国图志》就在中国销声匿迹,只有极少人收藏起来。
《海国图志》被禁几年后,一艘中国商船来到日本的长崎港口。这在当时,也是日本唯一可以通商的港口。日本海关人员例行检查,结果搜出一本《海国图志》。
由于书中图文写到了基督教,被当时的日本所不允许,便强制收缴了此书,并上交给海关的官员。
这名日本官员本来就喜欢研究中国文化,觉得新鲜,就随手打开《海国图志》一看,才翻阅几页,就惊为神书。
也就是这一刻,《海国图志》在海外遇到了伯乐。这名日本官员仔细研读《海国图志》后,立刻将其译成日语,并向日本政府强烈推荐此书。
恰逢,日本刚刚遭遇黑船事件,同样受到列强的凌辱,被迫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呼吁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日本幕府得到《海国图志》后如获珍宝,认为这是治国解困的良药,开始广泛印发,并要求日本居民都来看这本书。
这为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奠定了改革变法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魏源的《海国图志》所影响。
林则徐、魏源想要引进西学,启发民智,没料到,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开眼看世界并不能唤醒天朝上国梦。真正把梦唤醒的是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参战人数约十余万,英军不到一万。结果是大清惨败,阵亡约两万三千人,而英军阵亡仅仅是六十九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投入参战人数将近三十万,英法联军约六千人。结果又是大清惨败,阵亡约两万两千人,溃逃者无数,而英法联军阵亡仅四百零五人。
不忍目睹的惨败,终于唤醒了清廷里的部分官员。洋务派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正视自己的不足。
他们喊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始向洋人学习科学技术,大量买进枪支弹药、火炮、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