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要回家的就罗晓倩一个人。
楚大姐跟人调班,今天上一天班儿,明天休一天。
一个人吃饭没意思,于是挽留罗晓倩:“我打电话让咱们后面的羊肉烩面馆送两份面,你吃完再走呗,这么冷的天,不值顾着急往家赶了。”
罗晓倩归心似箭连连推辞:“家里还有个孩子呢,中午还得喂饭,你也别破费了,等下回有空了我请你。”
俩人客套两句,罗晓倩就穿戴好出门了。
这会儿雪小了点儿,按天气预报,估计明天就不下了。
罗晓倩踩着又积了一层的雪,走到公交车站牌等车。
雪天人也不少,就是少了好多年纪大的需要让座。
路滑,车开的也慢,晃晃悠悠的坐车晃到家。
罗晓倩进到自己屋里,立马感觉自己跟化冻一样。
换上轻薄一点儿的冬装,去客厅跟笑笑玩儿。
小丫头拖了个小凳子,坐在门口看雪花,托着肥脸蛋,眉毛打结。
罗晓倩看了都想笑。
小小年纪,哪那么多心思。
于是伸出有点凉的手指按在了姑娘的眉心,把那丁点儿愁绪给揉下去:“怎么了笑笑?想什么这么入神啊?”
笑笑叹口气:“奶奶,不让出去。”
看着姑娘可爱的小模样,罗晓倩没忍住,搂在怀里好一顿揉搓,然后在孩子炸毛前安慰道:“下午雪小了,咱们在后院堆雪人好不好呀?”
笑笑使劲儿点头,搂着罗晓倩的脖子使劲儿亲了亲妈妈。
李娟假装酸溜溜的说道:“哎呀,不管谁带,还是跟妈妈亲啊。”
笑笑一碗水端平,窝在妈妈怀里掰着小手指头:“喜欢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老太、马奶奶。”
认识的人算是让她说了一遍。
逗的大家伙儿笑的不行。
正说笑间,马大姨喊人吃饭:“洗手吃饭了。”
笑笑一听吃饭,噔噔噔跑的飞快。
麻利的爬上自己的小椅子,坐好等着吃。
笑笑小朋友,完美继承了王志强的爱吃的基因。
跟别人家的饭渣宝宝形成了完美的对比。
马大姨中午做的烩菜,跟雪天最配了。
笑笑挥舞着小勺子扒拉粉条。
实在不行就上手,总之吃的挺满足。
王建国欣慰的看着小孙女:“哎呀,真能吃,真好。”
可看着看着突然又发愁:“幼儿园里的饭要是不好吃咋办啊,笑笑再饿瘦了。”
罗晓倩低头扒饭,一句话也不敢接。
什么叫隔辈儿亲,她算是见到了。
哥嫂家的儿子,也没见罗父罗母有那么宠爱。
真怕孩子给宠坏了。
头一次,罗晓倩有些迟疑,不行跟老公商量下,搬出去住,过一年,或者过两年之后?
反正分局分房,王志强也分了套两房,除了面积不大,就不到八十平。
还有就是顶楼六楼,他家五楼。
可转念一想俩人的工作忙碌程度,立马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不了让王志强多当几回黑脸,省的孩子没点儿畏惧。
可怜笑笑,正端着碗问马大姨要加饭,还不知道亲妈已经计划着以后怎么拍屁股的事儿了。
察觉妈妈的目光后,脸上带着饭渣还回了个灿烂的笑容。
母慈女笑,一片安详。
吃完饭,趁着婆婆扶俩老太太回屋。
罗晓倩快快的跟公公说了上午赵大军的事儿。
王建国也挺吃惊:“收入这么高嘛!”
想了想跟罗晓倩安排:“不跟你妈说是对的,省的她多想,晚上又睡不好。”
话音刚落,就听李娟声音响起:“啥事儿不能跟我说?”
罗晓倩为难的看看公公,王建国一摆手:“看我干啥,听你妈的。”
求生欲满满。
罗晓倩于是又重复了一遍。
果然李娟眉头紧锁:“这么多钱,要都是讨来的还算了。不会有其他来处吧,真出了啥事儿别影响志强啊。”
王建国倒没往这方面想,实在是,这位真不是个实在亲戚。
于是宽慰媳妇:“不至于,他都有媳妇了,高低得顾忌点儿吧。”
李娟微微摇摇头:“我听小柱说,他那媳妇都没领证,不知道咋想的。算了你俩不用管了,等雪停了,我回家看看志强姥爷去!”
王建国虽然觉着用不着这么兴师动众,不就万把块钱嘛,可也没打击媳妇的积极性。
娘疼儿,实心实意。
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雪停了之后又化了几天,腊八节后,才算有了能出门的迹象。
李娟赶早不赶晚,揪着王建国就回了趟娘家。
对李老栓来说,可真是个意外之喜了。
亲闺女不待见他,他心里明镜似的。
可也不耽误他接过臭着脸的姑娘送回来的烟酒。
七八十岁的人了,吃点喝点受点儿气怕什么,再说当年给孩子找后娘这事儿,自己做的本来就不咋地道。
李娟进家才发现,家里利索了不少。
赵大军在的时候,乱七八糟的堆了一客厅破烂。
走了之后,李老栓来了次痛快的断舍离。
叫上儿子李柱,俩人把没啥用的全扔了。
除了赵大妮有点儿可惜东西。
试图阻拦下:“那块破布留着,还能当个抹布;瘸腿儿板凳也留着,补不好,留着当柴火也行。”
爷俩前面扔,她后面捡。
最后还得是李老栓:“再往回捡,我把你也扔了。”
赵大妮嘴里小声嘀咕:“大不了我去我弟弟家。”
可也仅限于嘴炮。
赵大军找完老伴后,自己这个老姐姐试图端上姑奶奶的架子,当当弟媳妇的家。
可惜了,没等弟媳妇翻脸,弟弟先翻脸了。
所以这会儿也就嘴上皮一下,脚下纹丝不动。
李老栓扔着扔着上瘾,在李柱的劝解下,连老两口的陈年破烂也扔干净了。
扔完自己都有点后悔。
可看着梗着脖子的赵大妮,只能强撑着表示:“这把岁数了,听儿子的,儿子说了缺啥他买!”
这才有了李娟见到的窗明几亮的两间房子。
就连窗户底下的小厨房,都让李柱找人正经砌成了半间屋子。
老李家终于追上了同院人家的生活进程,迈入了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