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明在蜀地的改革干的有声有色时,大唐也在皇帝李嗣源的带领下走向了中兴之路。通过与南方各国签订的和平协定,大唐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可以集中兵力对付北方的大敌契丹人。契丹人是游牧民族,善于打野战、袭击战,因此中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对于契丹来说根本没有办法做到毕其功于一役。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嗣源派遣大将分成几支小股部队,率领行动力极强的骑兵,开始对契丹人进行打草谷运动。契丹人主要居住在北部的草原上,南部多是汉人和农耕地带,随着越来越多契丹人从事农耕,李嗣源的军事行动让原本国力不太雄厚的契丹元气大伤。虽然耶律德光也会组织对大唐的打草谷,可是对于大唐的影响远比对契丹的影响小多了。于是,耶律德光不得不提出议和,承认大唐对北方的宗主权。
耶律德光的示弱,让原本不甘臣服的草原各部落起了异心,开始驱逐契丹人派去的官员和军队。耶律德光见状,再不行动,只怕辽国就要分崩离析了,于是,他借着与大唐议和的机会,率兵北上,采取进攻顽固反抗部落、拉拢胁从部落的方式,历经两年的时间,才把草原上的各个部落按压了下去。为了更好的统治草原,耶律德光决定在草原设立一座京城,称为大定府;同时为了拉拢和控制原来的渤海人与汉人,耶律德光将辽阳府也升级成京城。而原来的首都临潢府不变,这样一来,辽国就有了三座京城,分别对应不同的民族和区域。而大定府和辽阳府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并不是吃干饭的,而是有实际的权力能够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事、财权。可以说是大唐藩镇制度的翻版。
不过,正是这一制度,让地方上有了实权,作为帝王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心的,耶律德光也是如此。此时镇守辽阳府的正是他的哥哥耶律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曾经被耶律阿保机立为皇太子。耶律倍聪明好学,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他认为,契丹人要摆脱野蛮的习性,一定要用中原文化改造不可。可是这样的话,引起了他母亲述律平的不满,在她看来,野蛮正是契丹人保持战斗力的关键,若是学习那中原人,事事讲究礼让礼节,契丹人如何发展壮大?早就被其他民族给吞并了。于是,当耶律阿保机去世后,在述律平的支持下,耶律德光被拥戴为皇帝。为了安抚耶律倍,述律平排他到辽阳去镇守,一方面这里的汉文化丰富,符合他的性子,另一方面也有监视的意思,辽阳有朝廷的驻军,要是耶律倍有什么想法,朝发夕至就能将他捉拿归案。
随着对唐战事的失败,蒙古部落的反叛,让耶律德光对耶律倍起了疑心。耶律倍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可是自己从皇位的继承人变成一个被监视的人,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耶律德光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加强了对耶律倍的监视,任命了一个东丹国相,名义上是协助耶律倍治理东部,实际上是监视耶律倍的饮食起居。之前的东丹相是父皇耶律阿保机任命的,耶律德光不相信,一定要任命自己人才信得过。这位自己人也没有辜负耶律德光的信任,很快就把耶律倍的一举一动都汇报给了耶律德光,这让耶律倍有一种坐牢的感觉。他每每在心里想,与其如此,还不如离开这个伤心地为好。可是往哪里去?东边的高丽国小力弱,而且已经臣服了辽国,高丽绝对不敢收留自己。西部的蒙古部落刚刚被耶律德光平定不久,一定不敢为了自己得罪耶律德光。眼下唯一能去的地方就只有大唐了,大唐最近的军事胜利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要从这个牢笼般的地方出去都不容易,更不要说走到大唐去了。
而他的遭遇竟然被大唐的李嗣源打听清楚,早在两年前,李嗣源为了分裂辽国,派人从海上来到辽阳府。约耶律倍起兵共同进攻耶律德光,使者表示大唐愿意支持耶律倍取代耶律德光,成为辽国的新统治者。面对大唐使者画饼的诱惑,耶律倍很明显动心了,从一阶之囚成为一国之尊,这是他做梦都想做的事情。可是万一自己失败呢?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使者表示,大唐就是耶律倍第二个家,一旦耶律倍不利,随时可以投奔大唐,当然不是走陆路,而是走海路。
有了大唐的暗中支持,耶律倍趁着耶律德光北伐草原之时,暗中扩大自己王府的兵力。可是,东丹相一来,就将耶律倍所有的计划付之一炬,他宣布不再为耶律倍招来的王府兵力付饷银,耶律倍如果想要自卫,只得从辽阳府招来的兵马里面选。耶律倍原本想借此拉拢卫兵们发动一次叛乱,可是人心不齐,而且很快就被东丹相发现了蛛丝马迹,东丹相开始抓捕想要叛乱的王府卫队。面对这样不利的情况,耶律倍想到了大唐使者的话,若是事情不利,耶律倍也可以学习吴太伯让国的故事,投奔大唐。于是,趁着一个凌晨,耶律倍给自己的弟弟留下了一封告别信,带上几个亲信,踏上了投奔大唐的路。
耶律倍一路上也不是顺风顺水,遇到了不少麻烦,刚出府门,就被巡逻的士兵拦住,好在属下机灵,说是东丹相派遣几人有急事,而那名小将也不敢亲自去问东丹相,这才蒙混过关,出了城门。耶律倍出城之后,立刻加快马速朝渤海渡口疾驰而去,这条路他派人多次巡视,如今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拦。
很快,东丹相就发现了耶律倍的出逃,他立马亲自带领士兵追击,他早就了解到,耶律倍出逃的路线只能是南方的海路,于是,他率领几百精锐骑兵,从后面追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