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厚是李嗣源的第五子,一直深受重视和宠爱,他先是担任河南尹和各地节度使,接着又被封为宋王,镇守邺城,监视北方藩镇以及契丹,权力不可谓不大,责任不可谓不重,而此时的他,才只是一个仅仅只有十九岁的少年。而他养兄,时任潞王的李从珂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此时的李从珂正在凤翔一带,监视西北地区的党项人以及南方的蜀国。对于皇位,李从珂知道,自己是没有份的,所以,即使是李从荣叛变死去的消息传来,他也没有多少惊讶,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终老此生,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安慰了。
当大内的宦官找到邺城的王府时,李从厚还是吃了一惊,他还是一个孩子,心智还没有成熟,一转眼之间就要承担天下的重担,这让他有些不知所措。再者,他还不知道京城发生的事,不知道父皇诏自己进京何意,难道是哥哥李从荣要学曹丕来个七步诗,找机会杀自己?一想到自己的脑袋要搬家,他想想就害怕。他立马找来自己的亲信宋令询,这宋令询是李从厚任天雄节度使的时候认识的,当时是一个小小的副将,经过他的一番提拔,宋令询如今成为了邺城的大将。宋令询倒也知恩图报,甘愿当李从厚的班底。宋令询不仅武力高强,而且头脑也很有智慧,李从厚遇到不少事情都会寻求他的答案,而宋令询往往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如此一来,李从厚将他看成智囊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宋令询看到惊慌失措的李从厚时,不由得摇摇头笑了,李从厚虽说是金枝玉叶,到底还是少不经事。李从厚一看到宋令询来到府中,立刻让他免去了那些繁文缛节,开门见山的问道:“宋将军,父皇派出宫内宦官诏我进京,你看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说罢,李从厚露出期待的眼神,希望能够从宋令询的口中说出他想的答案来。
宋令询略一思索,便说道:“回殿下,应该是好事,说不定王爷还能一步登天。”宋令询停了下来,卖起了关子。
听到是好事,李从厚转忧为喜,接着问道:“何以见得?一步登天又是何意?”
宋令询在心里叹息了一声,真是不会动脑子,于是他像开导小学生一样,对着李从厚说道:“殿下可曾记得陛下不豫的消息?”
李从厚回忆了一会,点头说道:“是有这么回事,不过,既然陛下已经病了,为什么还要诏我入京?不是有太子哥哥在旁陪伴吗?难道是父皇快要去世了?”看来李从厚对于李从荣谋反的消息未曾听闻。
宋令询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殿下试想,自前唐以来,就定下了一条规矩,那就是先皇去世之时,谁在身边送终,谁就是新一任天子,既然陛下有意诏殿下进宫,说明他已经有意传位于你,殿下此刻应当马不停蹄地进入皇宫,守在陛下身旁,为何还在这里耽误时间?”
李从厚想都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接任皇帝之位,在他看来,新天子已经预定了是他的哥哥李从荣,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自己。于是他说道:“新天子不是有我王兄李从荣吗?怎么可能轮得到我?要是我当上了皇帝,我王兄怎么办?”
宋令询不禁为这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叹了一口气,这小子真是傻的可爱,说道:“殿下请注意,秦王李从荣虽然荣封天下兵马大元帅,可是毕竟陛下没有册封他为太子,如此说来,陛下对于秦王还不是很满意的,你们兄弟之间是可以正当竞争太子之位的。眼下陛下诏殿下入宫,很明显就显示他有立殿下为太子啊。”
听了宋令询的话,李从厚才终于找到了一丝方向。于是立即让宋令询备马,一同前往京城洛阳。而宋令询则劝李从厚多带一些随从,以免李从荣半路刺杀。虽然李从厚不太愿意相信王兄是那样的人,可是在宋令询的一再坚持下,李从厚还是任由宋令询挑选了几百名精兵一起同行。此时的宋令询也不知道李从荣已经被杀的消息。
邺城是北方的一大古都,相传商朝时期的朝歌城就在这里。之后,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这里建立魏国,成为他的后方基地。之后在南北朝时期,邺城成为不少政权的首都。可是在北周消灭北齐之后,邺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宫殿遭到焚毁,就连曹操建造的铜雀台也在这时候被摧毁。经过隋唐几百年的发展,邺城凭借这优越的地理位置,终于从战争的创伤走出来,再次成为北方的重要城市,而契丹的崛起,也让这里成为两河地区抗击辽国的大后方。
李从厚和宋令询快马加鞭地朝着洛阳前进。而洛阳的李嗣源则无奈的承认了既成事实,宣布李从荣谋反,废除了他的一切身份,降为庶人。至于太子人选,他心里已经有了人选。很快,李从厚来到了洛阳,在大总管的带领下,他顺利地来到了李嗣源的寝宫。看见父皇苍白的脸庞,李从厚留下了眼泪,在大总管的呼唤下,李嗣源轻轻强睁了眼睛,看到李从厚已经到来,他露出了一丝笑容,说道:“厚儿,你来了?”
李从厚哭泣着说道:“厚儿不孝,没能在父皇跟前尽孝。”
李嗣源连忙安慰说:“你守护好北部边疆,防备好契丹人,就是对父皇最大的尽孝了。这几年,你干的不错。”
李从厚说道:“父皇,全是将士们用命,儿臣这才能够建立微薄的功业。”李从厚说出了实情。
李嗣源却以为是李从厚谦虚,心里很是高兴,说道:“厚儿,你为人如此谦虚,比你那哥哥强多了。希望你接替了朕的位置之后,也能谦虚谨慎,爱民如子。”
李从厚听到李嗣源提到了王兄李从荣,这才壮着胆子问道:“父皇,王兄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