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百年和平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说着最卑微的话,解着君王的难题,身负最惨的骂名,做着为民的实事。苟全性命于乱世,事亲济民、提携贤良。这便是朕对长乐老的评价。”赵昺说道。
    (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
    忠者,有忠于君王者,如高唱着“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
    太史公把 “伯夷叔齐列传”放在《史记》人物列传之首,可见他对伯夷、叔齐两人崇高道德的肯定。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谁不会说上两句?倘若人人都如伯夷、叔齐那样,那这个世界上岂不是早就没有人了。
    亦有忠于百姓者,如赵广汉、冯道、包拯等人。
    而在这些人中,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心系百姓、竭尽所能保全一方百姓的冯道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或者这也就是圣人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吧。”
    冯道倘若不忠于国家,又为何不遗余力地尽其所能保全百姓?倘若不忠于君王,又为何十位帝王都对其委以重任?
    一人瞎子尚可理解,难道十位皇帝都是瞎子?
    “臣明白了,多谢陛下教诲。”
    “兴王啊,没有百姓何来君王?身居高位者要忠于百姓,以百姓为重,这样的人便是良臣、忠臣。反之祸害百姓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臣受教了,臣谨记陛下之言。”赵与珞回道。
    “黄鹤你也一样。将来特种部队训练完成,到了北地,除了骚扰蒙元之外,亦要想办法争取民心,民心在我,舍我其谁!”赵昺看着黄鹤,满是期望地说道。
    “臣遵旨。”黄鹤也连忙站起来说道。
    “还有你,武垒,一直跟着朕的身边,着实辛苦了。以后但凡遇见欺压百姓的,查明真相决不姑息,必要时可以先斩后奏。”赵昺掷地有声。
    “陛下放心,若卑职遇见不法之事,卑职绝不会袖手旁观。”
    “嗯,做好本职本身就是一种伟大。人人恪尽职守,那天下还有何事能难倒我等?”
    “谨遵陛下教诲。”三人一同说道。
    “河套地区,幽云十六州。”赵昺自言自语地说道。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深夜,一片漆黑的东京汴梁城,一队人马不动声响地从城东通津门悄然而出。
    汴河之上,一行人坐上早已等候多时的船只,消失在漫漫黑夜之中。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宋太上皇宋徽宗赵佶。
    这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唯独不通君王之道的皇帝,在听闻金兵南下兵临黄河之际,带上一堆美人儿,抛弃了江山社稷,抛弃了都城汴梁城,抛弃了黎民百姓,坐着船远遁江南。
    在这场旷世浩劫中,多少人死于战乱,多少妇人惨遭蹂躏,又有多少家破人亡。
    而引起这场滔天浩劫的起因就是北宋挥之不去的“联金灭辽”。
    时间倒退到北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四十万大军南下深入,兵临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澶州(现在的河南濮阳。)
    辽军一旦攻破澶州,渡过黄河,则直逼汴梁,大宋立国四十余年来,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令人可笑的是,这个时候,满朝文武不是商量对策,如何抵御外敌,而是纷纷要求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
    一时间迁都之声响彻寰宇。
    看会会表演,看会更不要脸,看谁更特酿的“浩然正气”。
    啊,呸!这个时候也没人提什么“在德不在险”了,打脸不?
    幸运的是,在这危急存亡之际,一代名相寇准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坚持要求真宗御驾亲征,挥师北上,抵御强敌。
    寇准的谥号“忠愍”,“忠”不用说,“愍”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这个谥号也是对这名一代名相最好的褒奖了。
    当然了这个谥号还有一层意思,多指被迫害之死的名臣。
    南宋岳飞的三个谥号里就有一个“忠愍”。
    “武穆”这个谥号,只能排在武将的第三等。
    而岳飞的第三个谥号“忠武”则属于武将里的最高级别的了。
    (诸葛亮、郭子仪谥号都是“忠武”。宋朝的李继隆、韩世忠也是“忠武”级别的)
    岳飞的谥号可以说一波三折,从宋孝宗开始的“忠愍”到“武穆”,再到追封为鄂王,最后到宋理宗时期定为“忠武”。
    此时距离岳飞遇害已经八十多年了,至此岳帅在宋朝官方正式称谓为“岳忠武王”。
    (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河南安阳汤阴县参观“宋岳忠武王庙”。)
    唐中兴名将浑瑊,谥号也是“忠武”,而岳飞当年以浑瑊自期,没想到一语成谶,被害八十余年后,岳飞也得到了“忠武”这个谥号。
    真宗双腿发软,颤颤巍巍抵达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在澶州城下,以三弓床弩射杀辽将萧挞凛。
    这玩意儿就是远程“大炮”,射程可达一千步,即一千五百米。
    只不过需要二三十人才能拉得动。
    六七百米的距离,射的真特酿的准。
    时也命也运也。
    真是阎王有请,拦都拦不住。
    辽国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于宋朝一名小校张瑰之手。
    萧挞凛是谁?
    此人就是在太宗皇帝第二次北伐失败后,趁着西路军撤退的时候,于陈家谷俘虏杨业杨无敌的辽国名将。
    影视作品演义中杨业头撞李陵碑而亡,其实是绝食而死。
    萧挞凛虽然是辽国的皇亲国戚,但人家的仕途完全是靠自己的打拼出来的,从侍卫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渐渐地才爬到了大将的位置。
    能力可不是吹出来的。
    陈家谷一战,辽国属于以众欺寡。
    但战争就是战争,谁还会给你讲什么道理?
    仗还没开打,先锋主将就被射死,辽军士气一泻千里,人人自危。萧太后见士气低落,局势不利,便主动派人与宋朝和谈。
    这便是前文提到的,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谁特酿的还提什么幽云十六州啊。傻13啊?喝酒撸串不痛快么?左拥右抱不香么?
    一方灭不掉另一方,而另一方压根就不想打。
    于是乎,双方在澶州达成协议,宋朝花钱买平安,双方以白河沟为界,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
    宋朝澶州又称澶渊郡,故称为“澶渊之盟”。
    从宋真宗景德元年农历十二月(公历1005年一月)到宋徽宗宣和二年八月(1120年)宋辽之间达成了百余年的和平。
    一名辽国强硬派代表萧挞凛的死,换取了宋辽之间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一百余年间,宋辽两家亲戚串门次数达到了三百八十次之多,频率高达一年三四次。
    自此,宋辽之间再没发生过战事,以至于出现“国家承平,百有余年,戴白之老,不识兵革。”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也许大概就是萧挞凛那个刺头之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