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士大夫共治天下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这种制度是两宋特有的政治制度。
    宋朝皇帝掌握立法权,宰相手握行政权,台谏行使检察权。这便是宋朝独有的政治体系。
    宋朝御史、监察御史掌纠弹,统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统称谏官,合称“台谏”。
    宋朝之所以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和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自唐末至五代,武人跋扈,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天下大乱。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在开封城东北四十里陈桥驿,发生的“陈桥兵变”是五代历史上罕见的没有大规模流血冲突的一次兵变。
    整个过程中仅有韩通一家被杀。
    韩通又称“韩瞠眼”,就是瞪眼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个人一说话就瞪眼,一张口就想吵架,从其被起的绰号上就能看出此人能力确实一般,根本不是赵大的对手。
    但此人也有叫板赵大的资格。
    很简单,五代时期军制分为禁军和牙军。
    禁军为中央军,牙军为地方节度使军队。
    而后周的禁军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殿前司,都点检赵大是最高领导。
    另一部分是侍卫亲军司,而韩通就是侍卫司的二把手,副都指挥使。
    侍卫司一把手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是李重进,但此人根本就不在开封府,所以侍卫司实际上的最高长官就是韩通。
    说到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原本殿前司最高长官是人家张永德的,赵大只是张永德的副手。而侍卫司最高长官是李重进,这里面本来是没有赵大什么事的。
    然,柴荣、张永德、李重进三个人身份特殊,令后周开国皇帝郭威都感到无奈得很。
    柴荣,郭威的义子,和郭威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张永德,郭威唯一的至亲。郭威全家被杀,只剩下寿安公主和张有德这么一个女婿了。
    李重进,郭威的亲外甥。从血缘里面讲是郭威最亲近之人。
    郭威活着的时候,在没有确定接班人的情况下,不管是柴荣或者张永德又或者李重进,这三人都是有机会的。
    但是,当周世宗柴荣病重之后,为了自己的小儿子柴宗训将来皇位稳固,张有德被调任义成军节度使,李重进则被调任淮南节度使。
    无他,在柴荣看来,这俩人曾经和自己争夺皇位,并且对自己都敢骂骂咧咧的,更何况自己年幼的儿子了。
    思考再三柴荣觉得此二人将来都有造反的可能。
    选来选去,柴荣选中了看起来最不可能造反的赵大成为殿前司新一任最高长官。
    至于说柴荣留下的三位顾命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都是打酱油的。
    这三位顾命大臣还不如人家提前写好禅位诏书的翰林学士陶谷有“眼力劲”。
    于是,赵大就在“崇元殿”举行了禅位大典。
    虽然在整个“陈桥兵变”中,仅有韩通一人被杀,但并不意味着全天下都服你赵大。
    赵大登基不足百日,李筠和李重进便先后起兵造反。
    太祖登基的次年,便发生了着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
    宋太祖以史为鉴,也为了统治需要,开国之初就解除了各路节度使的行政权和统兵权,把属于中央的权力再次收回来。
    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也由文官担任着。
    而禁军将领则被排斥在中枢之外,不得参与朝政。
    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开启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历来大儒们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什么不与民争利,什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个个冠冕堂皇,一身浩然正气。
    让老百姓听了之后感动的稀里哗啦,不要不要的。
    宋神宗熙宁变法期间,作为保守派的领头人物,宰相文彦博在御前会议期间进言道:“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宋神宗怒气冲冲,对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神宗皇帝的话已经很直白了,你们这些士大夫天天满嘴仁义道德,张口闭口以民为本,然而朝廷变法于民有利,你们为何反对如斯?
    赵顼直接打脸的话都不能“吓退”这些保守派反对变法的决心。
    于是便出现了“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句千古名言。
    对于赵顼的打脸,文彦博丝毫不在乎,直接怼了回去。我们才是跟你皇帝治理天下的,老百姓算个球。
    文彦博的话透露出来一个信息,所谓的“民心”,这个“民”指的是官员地主士绅们;这个“心”当然也是官僚地主士大夫们的心。
    至于说老百姓的死活跟与我何干。
    早年的文彦博也曾一腔热血,意气风发,也曾是范文正公庆历改革的支持者。
    对于在西北边境屡战屡败的宋军,其也曾上书仁宗皇帝针砭时弊,提出“将权当专,军法当严”意图自强。
    可笑的是,文彦博到了高坐庙堂之上时,又逼迫一代名将狄青,致使其郁郁而终。
    不管是王安石的变法,还是张居正的新政,都是“富国强兵”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图强,增加朝廷收入。
    变法之所以遭到这些人的反对,无非就是动了这些人的奶酪,扩大了韭菜的种植面积,侵害到这些人的利益。
    年轻的文彦博支持庆历新政,是因为当年其不过是个芝麻小官无足轻重,况且当范仲淹裁撤一批,等有了位子,这些年轻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往上爬。
    到了神宗皇帝时期,文彦博早已经从当年初入官场的愣头青转变为在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官场老人了。
    文彦博是怎么上位的,他自己不清楚么?此时,早已经高居庙堂之上的文彦博难道也要给别人腾位子么?
    屁股决定脑袋。
    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什么位置考虑什么事情。
    数十年的沉浮,文彦博之流早已经忘记了当年的热血誓言。
    大宋文武百官,议论纷纷,争争吵吵。“论”的不过是韭菜如何分配,“争”的也不过是利益二字。
    至于说大宋朝那些最底层的老百姓,又有几个人真正关心他们的存在?
    即便是写下“粒粒皆辛苦”这首感动了无数人的千古名句的唐朝李绅,也一个样。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当年刘禹锡去李绅家做客,看到满屋子年轻漂亮的歌姬,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句。
    李绅听了之后,便将一名歌姬赠送给刘禹锡。
    虽然在唐朝,这属于文人骚客之间的风雅之事,但也侧面反映出李绅生活的奢靡。
    “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文彦博怒怼神宗皇帝的话,说出了许多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这话虽然刺耳,却也是格外的真实。
    皇帝离不开士大夫,谁支持皇帝,皇帝就要照顾谁的利益。
    皇帝想要控制朝臣,朝臣亦想要挟皇帝。
    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一个样。
    众多的官员抱团取暖,逐渐扩大影响力,以达到干预控制朝政,控制皇帝的目的。
    其背后的推手就是各地世家大族,大地主、大商贾。
    赵昺和李邦宁两个人在书房之中,谈论了很久,从秦汉到隋唐,从五代到大宋。
    得出了一个结论,哪怕用赎买的方式,士绅们也绝不会轻易把数量庞大的田地交出来。
    (本章为过渡,不喜欢看的书友们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