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弩、汉代的大黄弩、三国时的诸葛连弩,还有便是现在的八牛弩,虽然威力巨大,但都是显得笨重,携带不便,是典型的战场武器。
护卫们还需要携带轻便、使用简单并能造成杀伤力的单兵武器。
现在弓箭的使用比较广泛,但需要依赖个人技艺。
不太需要依赖个人技艺的其实也是弩。
其实设计一个轻巧的弩并不难,主要便是机栝的设计,因为弩需要用机栝来控制弓弦。
后世有一段时间的中小学校,孩子们在街上买的“牙签弩”玩具,发射出的牙签都能射进石膏板,引发了家长们巨大的担忧,最终各部门纷纷出手,取缔了这一玩具。
李泰此时需要的便是类似后世的这种“牙签弩”,但发射出去的就不会是小小的牙签了。
机栝的生产需要优质钢材,而这点对于李泰已经不是问题。
另外则是需要车床进行加工量产。
就像当初李泰钓竿上的齿轮,因为当时没有车床,只能用雕琢的技艺,极为费时费力,还无法量产。
而这一设计是否能制造出来,也需要在泾阳的车床上进行检验。
李泰在常规设计基础上加了两个小滑轮,让弓弦打开更加省力,同时也能快速将弓弦的张力拉满。
设计完后同样交给泾阳钢厂去制作。
有了单兵就可操作的八牛弩,轻巧的手弩,再加上王府护卫们身上优质的铠甲,李泰不相信护卫们还打不过那些个死士。
自己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要是来到这里被这些死士给杀了,就死得太冤了。
所以王府的武力值一定要强。
第二期《长安快闻》如期出来,此次因为人手较为充足,版面内容排得满满的,虽然投稿的还少,只是个位数。
但这个属于正常,一些读书人还不明白投稿的好处。
这一期报纸的政令版重点表述交通对于民生和商业的巨大作用,尤其有着长安至洛阳商道贯通后的翔实数据说明,社会各界均是一致认可。
版块中提到了朝廷将重新修建长安至泾州,洛阳至冀州、齐州、青州等地商道。
这也是各方利益博弈后的结果,已经充分考虑了民生和军事方面的需求,虽然想修通更多的道路,但奈何朝廷钱粮有限,只能先修通这两条道路。
洛阳至青州,经冀州、齐州,长安人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朝廷对这些地方百姓的补偿和帮扶。
前隋七十二路烟尘,三十六路反王在这片土地掀起了惊涛骇浪。
而河东道和河北道则是被祸害得最厉害的,王世充、窦建德等各大势力在这里反复剿杀,百姓十室九空。
大唐现在稳定下来了,需要为这些地方做出补偿啊,长安人不禁叹道。
这些地方的人有福了,毕竟长安洛阳商道贯通以来的效果是显着的。
长安至泾州的道路则是兼顾了商道和运兵的考虑。
强国富国版,这次刊登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面是墨大的研究万物之理是经济民生倍增器理论,以事实来说明。
而另一方面则是一位国子监的老先生,文章写得大气磅礴、引经据典、纵论古今,说明孔孟之学的正确性,虽然文章漏洞甚多,但文采斐然。
这是席文在看到有人投稿,还是国子监先生时征询李泰了意见。
李泰只说了一句:“都登,理不辩不明”。
这才造成了报纸上如今的态势。
街谈巷议版则报道了更多的百姓生活,那头失踪的牛在县衙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帮助农户找到了,长安百姓对县衙工作顿时齐齐点赞。
奇谈怪论版的《白蛇传》今天更新了四章,没办法,前几天被各府小娘子们逼出了两章,不能让她们等太久啊,所以,这次一共更新四章。
而墨五则另写一本书《江南英雄传》,标准的男女爱情主题故事,发了两章,效果也很好。
只是今天朝廷上也是风云激荡。
“启奏陛下,臣弹劾越王李泰有不轨之心。”一名御史上奏说道。
“哗”引起了殿内群臣大哗。
越王李泰才八岁,有不轨之心?要造反?
“陛下,越王广积米粮,目前已经通过户部积存了不下于五万兵马两个月用的粮食,听说目前还在挖地窖来存储更多的粮食。
越王府不过千多人口,需要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越王府的粮食其实都来自高丽等国,是高度酒换来的,而且朝廷还占了不小的便宜。
这点李二和一些重臣是知道的。
但蓄积如此多的粮食,是何道理?包括程、秦、尉迟等众人也是不知,便不好说话。
李二也不明白,青雀为何要积蓄如此之多粮食,御史说的没错,青雀还在挖地窖,百骑司有过奏报,似乎还要存储更多的粮食。
“陛下,臣还查明,越王在制作新武器,这点匠作监的匠人们也证实了”
这个李二倒是知道,泾南钢厂被袭,青雀在给自己的家信说了,把自己交给他的八牛弩进行了改良,据说已经改良成功。
以后八牛弩将成为单兵武器,成为敌人的噩梦啊,想到这里,李二就有些兴奋。
另外,李泰在家信中说明了,王府不太安全了,所以要研制一些更好的武器。
据说是一种更加小巧的弩,不知道有没有研制出来?
但说李泰要造反,李二第一个不相信,百名死士就能打崩越王府一口牙,这也能造反?
只是御史说的也不是没道理,在旁人看来,越王李泰现在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钢有钢,现在还要研制新武器,不是造反是什么?
说的罪名太大,殿内群臣都不敢轻易答话,太极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估计这位御史也不相信一个八岁的孩子要他爹的反,但人家就是吃这碗饭的。
只要广积粮和造武器这两点实锤,往不轨之心引导就对了。
“嗯,朕会让越王进宫一趟,解释为何积蓄如此之多粮食。退朝。”李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