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水泥成了
作者:林二虎   风流大宋最新章节     
    三日后,秦刚突然想起二十天前在孵房外墙试验的水泥。当初他所用的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主要的缺陷就是养护时间要非常长,差不多需要这么多天才能看出效果,也就是能够达到水泥应该有的强度。
    于是他赶紧过去查看,就在灶台烟囱的外侧,抹了三块四四方方的水泥面。
    秦刚找了根铁棒,小心地敲击着三块不同标记的地方,都已经非常坚硬了,在逐渐加大敲击的力度并对比之后,还是发现他最初定的灰渣与生石灰三比一的那块最为牢固。
    嗯,这也说明最初记得的那个比例问题不大。
    这时,秦水生不知什么时候跟过来了,他也很好奇地看着这三块又白又硬的墙面,问道:“刚哥,这就是你前些日子说过的水泥?我看它现在怎么那么地像石板啊!”
    “对,你也看出它像石板了吧!水生,你赶紧去请秦掌事过来看看。”
    一会,秦规匆匆赶来,听水生说是秦刚有请,想着一定是很重要的事。
    “规叔,您过来看看这个东西。”经过这几日的相处,秦刚正渐渐被秦家庄所接纳,他也习惯于彼此间这种更显亲昵的称呼了。
    秦规也是第一回注意到这里,他好奇地用手摸了摸,又接过秦刚手里的铁棒在墙面上先是轻轻敲了敲,在其眼光的示意下,又使劲地敲了敲,便奇道:
    “这东西像是石板,却又不像是石板,是什么时候竖在这里的?”
    “是水泥,我和刚哥一起弄出来的。”水生难得能够抢到回答问题了。
    “水泥?水泥是什么东西?”
    秦刚接过话说:“前几日我和秦老太爷聊庄里水灾应对的事情时,就曾说过,一旦我们可以通过养鸭腌蛋,商贸赚钱之后,便需要筑坝修堤,以应对水灾。而水泥就是做这些事情里,最重要的一种东西。”
    因为水泥的原理不太好直接解说,于是秦刚便换了一个角度先来问秦规:“规叔,你能告诉我,咱们庄上的砖窑为什么现在不再烧了吗?”
    秦规知道他的话题会在后面,便耐心地先回答道:“当年修砖窑,就是图的后山全是黏土,取土烧砖花不了多少钱,又很方便。但是这砖块砌成的墙不能太高,高了会不稳,也就是一开始盖些房子使用,等庄子里的房子盖完后,这砖窑也就没有传什么大用场,当然也就停了。”
    烧土制砖在秦汉时期就已非常成熟,所以才有“秦砖汉瓦”的说法。刚才秦规说的砖块砌墙高了不稳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缺乏实用的粘合剂。
    在水泥出现之前,中国人修建砖石结构的建筑,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使用黄泥或其它的泥浆,只能勉强在砖块之间形成一点粘合力,经不起大力冲撞,甚至被风侵雨蚀一段时间后,就容易会出现稳固下降的问题。
    另一种就是魏晋之后,有工匠无意中发现将糯米汤与石灰砂浆混合,就变成了一种异常坚固的建筑粘合剂。用它来粘合砖石,在完全干涸之后,砖墙会变得非常地坚固。
    而这种方法的缺陷也十分明显——成本太昂贵了。
    普通人连吃个米饭都显奢侈的年代,你要使用更贵的糯米来熬制米浆再砌墙。这也只能是皇家宫殿、达官府邸以及少数军事要塞才有可能、也有实力采用。
    其实古人在这时距离混凝土的实践使用就差了一点点的距离,在这种糯米石灰浆的应用中,人们过度地理解了糯米浆的功效,总觉得最终的砂浆粘结得那么牢,一定都是那种感觉本来就很粘的糯米起了作用,却不知里面的石灰石起到的作用更为关键。
    现代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就是石灰石与黏土,这两种材料都不难找,然后就是加入铁矿渣与煤粉后进行高温煅烧。后面的材料以及煅烧工艺都是为了提高水泥的标号也就是强度。
    像秦刚之前的操作,就直接用了现成的瓷片、砖砾磨粉而取代,它的好处是制作的时候,可以省去了煅烧,最终的强度基本上很相近。缺点则是,前期的加工时间太长、以及等待水分干涸之后需要更长的等候与养护时间。一般只会用的小面积的、应急情况下。
    秦刚点了点头,便重新回到了先前讨论的话题上:“我们现在的房屋,要么就是用木板与草泥修建,根本耐不住普通的雨水的浸泡,要么就是砖块砌成,一般雨涝还好,大水一旦来袭,绝大多数的房子都逃不了墙倒屋塌的命运。我们在天灾面前,命运犹如蝼蚁一般。但是……”
    他指了指眼前的这几块水泥墙面,继续说道:“要是我们都改用这种水泥来砌砖修墙,砖块之前就会牢牢地粘接在一起,不再惧怕一般的大水与暴雨。甚至,我们在一开始时,还可以索性在庄外用水泥加砖块修成一道防水的墙坝。就算是遇上水灾之年,直接将大部分的洪水拦在庄外。这样的话,外可拦住大水,内可加固房屋……”
    “是啊是啊!”秦规不由地激动了起来,打断秦刚的话问道:“刚哥的这种水泥是从何而来?造价几许?如何才能造出?”
    秦刚正是看到了秦家庄有着现成的砖窑以及后山的黏土,觉得水泥这种东西不仅对于百姓应对水患有着重大的意义,更是可以帮助秦家庄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秦刚便拉着秦规回到书房里,细细地讲起了两种水泥的不同生产方法与原料。
    之前在孵房那里用的水泥很简单,也不需要入窑煅烧,但是加工比较费力,原料也不太好找,比较适合小规模少量的使用。
    而秦家庄有着现成的砖窑,只要修复一下,就可以用来煅烧水泥了。
    而且两人一经商量后就发现,秦家庄生产煅烧水泥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首先是原料用得最多的黏土就在后山,挖来就行;
    其次是这石灰石,用量大的话,在高邮往北靠近楚州的地方就有这样石灰石矿,大量采购的话会很便宜;
    而铁矿渣更不用担心,秦家庄在扬州西山蜀岗那还有一支宗亲,他们与那里的铁矿山比较熟识,据说那里的矿渣都是白白扔掉的,找找熟悉的人,直接去那里往回运就行。
    煤粉的用量非常小,也只需要从铁矿那里买一些就行。
    秦刚说:“关于这些原料各部分的比例,我先写一个大致的配方,等最终的水泥粉烧出来后,可试验一下对比强度,不断地调整,一定就可以确定最佳的比例了。”【详见本章末注一】
    “这件事,我看可以让水生来负责。他正好之前也与你搭过手。孵房那边的事,我让秦壮另行叫人跟着就行。”
    秦规自言自语地便想定了安排,再想想咸鸭蛋的畅销、新孵雏鸭的喧闹,现在又是一门极其富有希望的水泥新行当,不由地眼神放光,哈哈大笑起来:“刚哥刚哥,你可真是我秦氏的福星,你说你,这么优秀的一个人,要是我族中之人的话,我就把我这掌事之职让与你,我来给你帮忙打下手该多好!”
    秦刚赶紧摆手道:“规叔可不能这么说。您和族长对我家有再造之恩。晚辈这点零星主意,报不得此中恩情,还望规叔不要见外了。”
    “哦,对了,要说一件刚哥高兴的事情。”秦规又想起本来就想要说的事,“这两日,我安排庄上人把周边养鸭产蛋的农户都跑了一遍,就按你所说的方法,加上赔偿的价格后就和他们都重签了一遍契约。今天这些农户又纷纷过来说,张家又加了价,他们情愿赔我们一点钱,仍然还是想卖给张家。我就按刚哥你的计划,都同意了。那这样的话,等他们的鸭蛋生出来后,我们什么都不要做,就可以白得一笔赔偿金。而张家收购的新鲜鸭蛋价格差不多就要达到二十文一只了。”
    秦刚笑笑:“现在这个价格成本,他们只要不考虑挣钱的话,还能撑得住。但是要到了我们这一批的新鸭子孵出来再下蛋之后,可就等着好戏看喽!先不管他们,我们还是先商量更重要的事情:这第一批水泥出来后,先重修哪些房子……”
    秦家庄这边,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接下来的庄园重建大计。城里张家府中,却是另一番鸡飞狗跳的场景。
    “二十文一只鸭蛋。”张徕的眼睛里都快要喷出火来了,“你们就是这样子给我去办事的吗?”
    这次办事的还是府上管家,此时却非常无奈地说:“少爷,这事也是没有办法的呀。本来那些养鸭的和我们签了契约,十文钱一只卖给我们,它们可以比之前多赚四文。如果不卖给我们,就要每只赔我们五文。”
    “这是本少爷之前跟你们讲过的契约条件,后来怎么就变了呢?”
    “是啊,眼看着马上他们要交货了,谁知道这时秦家庄的人插进来,给出十六文一只的价格收蛋。所以这帮养鸭的就算了一下,去掉赔给我们的,他们还能比之前多赚一文钱。所以就不卖给我们了。可少爷你是知道的,前些天其他三家都备不了货,好多订单都已经签到我们这里了,这批蛋要是收不上来,我们可要赔钱的啊。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签了二十文一只的收购价,至少不能影响咱们的出货啊。”
    “算了算了,二十文也不赔,就是赚得少了些。”一旁的张盛财开口道,“就是不知道这秦家庄的人现在是什么个意思?上次秦家铺子的那批鸭蛋查清了吗?”
    张管家松了一口气,赶紧说:“查清了,就是秦家庄借给他们的。据说秦刚这些天一直都在秦家庄。在下觉得,这抬高蛋价的事也跟这小子脱不了干系。”
    “秦刚。”张徕更加愤怒了,“上次没让他淹死,现在反倒是蹦得越来越欢了。”
    张盛财还是安慰道:“之前是我们轻视了,没料到他能够抱上秦家庄的大腿。不过,这秦家庄虽然人多,但毕竟在乡下,本来也算不上什么重要的人家。只是他们家出了三个进士做官,加上和他们联姻的徐家也算是城里有脸面的人,所以在不能确定他们和秦刚有什么利害关系之前,我们没有必要去得罪他们。这样,张利生,你去县衙跑一趟,去请二爷回家吃个晚饭,就说我有事要找他。”
    管家张利生赶紧应了就出门去了县衙。
    张盛财的弟弟叫张盛富,是高邮县衙的押录吏。
    此时高邮县域人口大约有六千多户,近六万多人,算是一个较大的县,所以在知县之下,还多设了县丞一人,也就是相当于副知县,然后便是主簿与县尉,【详见本章末注二】这四人都是由朝廷任命派遣。
    此外县衙里还会有押录、手分、贴司等等各色称谓的吏员二十多人。宋朝改革了官制,地方官府里的吏员,虽然不算是朝廷的正式官员,无需委派,大多是由地方乡坤保举推荐,但同样会受朝廷的编制约定,并享受朝廷提供的俸禄待遇。
    只是,这些吏员不像朝廷直接委任的那些官员,时常会有变动迁转。他们因为常年固定,多半都会被地方势力所控制,甚至渐渐地都成了世袭之职。
    张盛财与张盛富兄弟俩的父亲,就是高邮县原先的押录吏,做的位置便是这众胥吏中的第一名位置,是仅次于县尉的人物。老家伙坐了地方吏员首位多年,临死前又把这个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可见其势力把控之深。
    所以,在大部分的地方,哪怕是知县、县丞等人,初来乍到之时,大都都会对押录吏礼让三分的。
    这也是张家能够在高邮城横行的最大倚仗。
    注一:宋代矿业非常成熟。据记载,徐州有利国铁矿,江宁府江北靠扬州也有小型铁矿。而淮安南部的石灰岩矿等都已开始开采。江浙虽无煤矿,却因铁矿冶铁所需,也大量从北方运来。水泥成份相对简单,只需记得原料,哪怕不知道比例,可自行进行测试就能确定:石灰石67-75%,黏土10-15%,铁矿0.5-1.5%,煤8-11%。研磨混和后经过1500度煅烧。
    注二:据清《高邮州志》记载,宋……置高邮县知县一人,秩田二顷,俸二十千。丞一人,秩田一百五十亩,俸十五千。主簿一人,秩田一百二十亩,俸十二千。尉一人,俸与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