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杀首恶,惩胁从
作者:寒梅惊雪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四年时间!

    在场之人无不惊愕,按察使陈瑛更是连连摇头,就连耿炳文也认为宋礼夸大其词。

    孔讷嘴唇有些干,凝眸盯着宋礼,嘴角微动:“宋大人莫不是开玩笑?会通河河道可是有四百五十余里,虽只有三分之一淤塞,但须知其他河道也需拓宽挖深,况百余里河道没有旧道,人工开凿必是耗时耗力,四年实属太短!”

    兖州知府郑刚有些按捺不住,会通河主要施工地界那就是在兖州府内,若过于追求工程进度,而没有考虑实际,到时候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朝廷催工部,工部催兖州府,兖州府催匠人与民工,那匠人与民工催谁去?

    他们只能加班加点,日夜赶工,这个过程很可能会累死人,引发骚乱。

    到那时,第一个倒霉的还是兖州官吏。

    六年缩短至四年,这太冒进了。

    郑刚起身,严肃地看着宋礼,问道:“大人可考虑到长、短工问题?”

    事实上,古代修河绝不像是电视剧里演的,几十万人常年累用都在河里玩泥巴,统治者也都不是蠢货,知道春天需要种庄稼,夏天与秋天也有农忙的时候,所以修缮河堤之类的活,通常安排在秋收之后,特别是冬季,更是百姓服徭役最频繁的时候,加上冬日是枯水期,更适合这项工作。

    天寒地冻?

    把表层的土挖掉,不就好了。

    不过寻常年景,多是小规模的徭役,比如县城拉几百人弄个水池,州府凑千把人挖个沟。像是几十万规模的民工修河,在明初还是头一次。

    而朝廷为了不耽误农事,同时保障会通河疏浚进度,在民工征调上,采取的是长、短工结合的方式,合计六万长工,二十四万短工。

    而这些短工到了夏收、秋收的时候,是需要回家里务农的。

    由此来算,每一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只有六万民工在疏浚会通河。就算是短工中留下一批人,最多也只有十几万人。

    人少,工程进度自然会放慢。

    宋礼面对郑刚的询问,严肃地回答:“自然考虑过,四年,若不能畅通南北,我宋礼辞官!”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他人就不好再争论。

    宋礼赌上了自己的官途与命运,作为第一负责人,他清楚担子有多重,也清楚问题有多难,但他依旧愿意相信所谓的“绩效制度”,放权匠人与民工,那大家还能说什么?

    陈瑛沉思良久,终表态:“好,若是如此,还需要制定周详的施工计划。”

    宋礼不慌不忙,抬了抬手,身后的蔺芳便取来一个长卷轴,与知府属官一起展开。

    卷轴最上侧,写得是:会通河四年规划。

    而在其下,则是每一年的规划,整个工程分三步走,基本的策略是先啃硬骨头,开凿河道,再疏浚可利用旧的河道,最后再拓宽南北河道。

    整个规划之周密,安排之明确,令人惊叹不已。

    宋礼看着这一份规划,也不由得感叹。这种规划的思维与方式,是以混凝土基建的五年规划为蓝本,几经修改才形成的。

    可朱允炆的评价只是:

    差强人意。

    这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评价,不过宋礼也清楚,相对于混凝土基建五年规划,自己的这点规划,实在是有些小巫见大巫。

    “诸位,四年规划,今年为首年,先期以开凿新河道为主……”

    宋礼开始介绍起来,炯炯的目光中满是期待。

    任城会议可以说是确定了会通河疏浚工程的施工方式、进度安排、人工调配、物资调运、相关职能……奠定了整个工程的成功基调。

    长达四年的会通河疏浚工程,也自今日正式拉开帷幕。

    自此之后,无论是山东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还是兖州府官吏,鲁王府、衍圣公府人员、都派遣了精干人员入驻河堤。

    而绩效制度的出现,彻底激发了百姓与匠人的热情。

    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绩效,但可以听明白,官府不管你们怎么干活,但需要你们把活干好,只要又好又快,就有更多的钱拿。

    百姓与匠人自发地推举出工头,实在没有人识字的,则可以找官府之人当记工之人,每日对账,每月现场发钱钞。

    考虑到这些人一直在干活,钱放放哪里都不安全,工部又说服朝廷,沿河堤设置了数十座小型的临时性质的皇家中央钱庄。

    百姓完全可以将钱钞存入到钱庄之中,即可以委托钱庄将钱送至家人手中,也可以待离开时一次取出,带钱回家。

    而皇家中央钱庄是以皇室的声誉为保障的,百姓不相信官府,但相信皇上。

    朴素的百姓认为,现在将钱放在钱庄,那就是把钱放在了皇上的钱库里,安全自不成问题。

    京师。

    朱允炆看着宋礼的奏折,眉头微皱。

    工部尚书郑赐、刑部尚书暴昭眯着眼等待着朱允炆发话。

    朱允炆审视着一串名单,仔细数了数,竟有二十三人之多,不由叹息:“这会通河之初就有如此之多的贪腐之人,若不下重手,怕会失了人心,纵容了恶行。”

    暴昭附和:“臣认为此事不能以寻常待之,应处以极刑,威慑贪官!”

    朱允炆也知道,无论是按照严苛的《大明律》还是翻看《大诰》中的案例,这些贪官都没活路了。

    从个人情感上,朱允炆也希望将这些贪官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可是,这贪了几两、十几两银子就丢了性命,是不是有些太严重了?

    搁在后世,十两银子最多也就七八千块钱,肯定不会破万,也没听说哪个司法机关因为这点贪污给定个死罪的,相反,一些贪污了几百亿的家伙,也不过才几十年的刑期。

    虽然大明不需要讲那么多“法治”与“人性”,但多多少少是二十几条人命,身后是二十几个家庭。

    血性一点,热血一点,把人干死很容易,只需要一句话的事。

    可这样做的结果,真的好吗?

    朱元璋治理贪污的手段就一个字:

    杀。杀了二三十年,滚滚人头如山,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

    虽然自己重新厘定了官员待遇,但也动了官员的田产,他们的所得未必能及所失,为了更多的享受,一定会有些官员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解决官员贪腐问题,不能只靠薪酬、监察,还得需要抓思想,不过这倒是一个漫长之路,加上一些老油条都在油锅里滚了好几圈了,怕是没办法改变了。

    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新晋官员,强化这部分官员的思想,以渐进的方式,代替天下官员。

    “皇上……”

    暴昭见朱允炆不发话,不由低声喊了一声。

    朱允炆从思绪中走出来,看了看暴昭与郑赐,将手中的奏折摊开起来,道:“贪官污吏不可饶恕,不重惩无以安民心,警慑其他。将为首五人枭首示众,其余官吏废为百姓,充作民工,疏浚会通河,会通河南北贯通时,将其发配边关,服役三年。”

    “这……”

    暴昭吃惊地看着朱允炆,又侧头看向郑赐。

    郑赐也有些惊讶,皇上前半句还信誓旦旦严惩不贷,怎么到了最后,只杀掉首恶,不杀其他人了?

    充作民工四年,外加发配三年,服刑七年,确实也不算轻,但相比起杀头来,属实轻了许多。

    朱允炆看着惊愕的两位大臣,严肃地说道:“若杀人可以解决问题,朕不吝多杀几人。让他们活着忏悔,让官员与百姓看清楚他们的下场。千日警醒,总好过一日人头警醒有用。”

    暴昭恭谨地行礼道:“皇上仁慈,天下之福。”

    这件事若是朱元璋办,铁定一个人都活不了。不过那种近似“暴-政”的手段,朱允炆真的不忍再用。

    毕竟,这都是大明的子民。

    能少死一个人,少破一个家,就多一分国运吧。

    朱允炆拿起了毛笔,在几个人的名字上打了个勾,这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被杀掉。

    后世很多小说或电视剧动不动就是官府把人推出去问斩,这是不符合明代司法现实的,也是完全杜撰的。

    事实上,明代司法权限有着明确的划分,规格是很明确也是很严格的。

    对于知县而言,他绝没有杀人的权利,他所能使用的,最多就是笞刑或杖刑,就是所谓的用鞭子打,或用板子伺候。

    而再严重一点的徒刑、流放,知县是没有资格的,必须交给府一级的官员来处理。

    如果是死刑,还需要向上走,要求送京师三法司定夺。

    而三法司的“生死簿”,又必须通过皇上“打勾”才能判决死刑,如果皇上太懒了,比如炼丹去了,或做木工去了,没时间打勾,那实在是罪人福利,那些该死的兄弟,估计几年十几年都死不了。

    当然,对于“生死簿”,皇上往往也不会全打勾,选到谁是谁,这个时候也只能看命了。命硬的仁兄躲过一劫,明年再排队。命不好的,也就只能去阎王爷那里报道了。

    这也是宋礼需要上报朝廷,请旨杀人的原因,地方官是没有资格处决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