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论功行赏,火器人才
作者:寒梅惊雪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内阁在如何封赏张辅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按其灭国与开疆拓土的功劳,参照洪武年间赏罚规则,完全可以封国公,但张辅崛起的速度太快,只经过了两次大战就直接晋升为国公,那日后他再立下战功,该如何封赏?毕竟张辅现在还年轻,正是壮年,不适合一封到顶。为了这个问题,解缙与陈迪争论了几次,最终是郁新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最终上奏给朱允炆。“封侯,以国公俸。”朱允炆对于这个方案是满意的,也就是说给张辅侯爷的封赏,但为了表彰其功劳,可以领取国公的俸禄与待遇。这对张辅而言是合适的,毕竟他有着卓越的能力,日后大明少不了他出力,总需要给他多一点晋升空间。最重要的是,一旦给张辅国公,那参与此战的韩观、沐晟还怎么封赏?沐晟原本就是侯爷了,总不可能再提到国公吧?韩观倒是可以提为侯爷,毕竟此人是攻克清化、活捉胡季犁的关键人物。至于铁铉,算了吧,给点钱了事,让他继续待在兵部吧。杨荣、杨溥要被调入詹事府,当然,该在兵部的还是在兵部,该在翰林院的还是在翰林院,只不过品级提升了两级……薛禄、袁岳、纪纲、耿韦等人在此番作战中十分英勇,表现很是出众,尤其是纪纲,凭借着“投机”、“运气”、勇气与拼杀,在军功簿中十分靠前。朱允炆没有想到,哪怕是将纪纲发配到广西,也无法挡住他晋升。苦笑连连。既然如此,那就按功封赏,他的军功足以提升为一卫指挥史,那就在浙西随便找个卫给他当指挥史吧,比如新合并出来的太仓卫就很不错,至少时不时能见一见外国使臣,维护下海上治安啥的……袁岳还是需要进入京军的,张辅力荐此人,希望重用在前线,朱允炆考虑再三,决定尊重袁岳的个人意见,将其送到甘肃镇,在宋晟的手下磨练磨练,地方虽然有些远,也很困难,但那里是锻炼骑兵将领最好的地方,谁让那里马多呢……薛禄也想要去前线,这个家伙不会满足于成为指挥史一级的存在,他想要更大的军功。朱允炆找来舆图仔细看了看,准备让他去和武定侯郭英作伴,老郭毕竟年纪大了,总是在大同城墙上打地铺也不是个办法,总需要有个合格的人来接班,薛禄就很不错……林昭雪作为安全局的外线,也没丢安全局的脸,冲杀在前,还负了伤,好在没出大问题,让他待在京师当个安全局千户吧,多少也算是牵绊郭栾与汤不平的一条线,不适合丢太远。杨荣在出谋划策方面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多邦城作战方案的细节,都是杨荣与张辅等人一起敲定的,而张辅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活捉胡季犁,与杨荣周密而紧凑的作战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朱允炆桌案上摆放着一份杨荣的作战文书,每次战斗的时间,进度与控制范围都十分精确,他如同一个计算器,给出了张辅什么时候应该打下哪里,打到哪里,哪一支军队应该什么时候抵达哪里,如何配合作战,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兵部尚书铁铉也毫不吝啬夸赞,说杨荣是兵部职方司设置以来最厉害的人物。这倒不是夸张,毕竟洪武时期的职方司都是虚名,有一干名将在,都督府一家独大,兵部都算不得什么,何况是兵部的职方司……对于此人的功劳,兵部与内阁给出的意见是提拔杨荣为兵部侍郎。朱允炆没有意见,杨荣在这方面确实是有天赋的,成为侍郎,他日成为尚书,也好进入内阁办事。杨溥!对于此人的功劳评判,内阁、兵部也存在分歧。在兵部看来,杨溥在作战中虽没有亲自上阵,但其凭借着洞察人心的本领,以创造性的办法,将大明征讨安南的檄文发到了安南各地,在安抚民心、招抚百姓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功劳足以提拔到正四品。可内阁认为杨溥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军中常事,发布檄文、安抚百姓,这都是战场常态,即便不是杨溥提出来,其他人也会提出来,实在是谈不上功劳多大,提到正五品已经给他面子了。朱允炆也有些为难,内阁的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杨溥的付出也是值得肯定,纠结之下,只好再一次选择了折中的办法,升其为侍讲学士,从五品。《控卫在此》这足以给足杨溥面子了,侍讲学士,是给朱允炆上课的,而杨荣还是詹事府的人,是给太子办事的,如此一人即侍奉皇上又侍奉太子的人,其未来官途可想而知。其他该封赏的人并没有多少分歧,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神机营军士的功劳不好界定,神机炮、虎蹲炮、火铳呜呜地,弄死了多少人,该多少功劳,这是一笔糊涂账,别说是兵部,就是阎王爷也说不清楚哪个安南军士是被哪个神机炮送下去的,只能大笔一挥,重赏。如此多的军士,全都提拔起来是不可能的,官位也没那么多,唯一的办法,那就是给钱,给赏赐。当然,像是神机营的官员还是需要提上一提,军士中也需要向上选一些人向上走一走的。就在朱允炆审核封赏方案的时候,安全局指挥史顾三审、指挥同知刘长阁、镇抚汤不平来了。朱允炆看了一眼双喜,双喜了然,安排内侍拿出两个托盘。朱允炆对汤不平笑道:“让你去安南办事,于情于理多少有些不合适。现在有功回来,你与小寒的婚事,还有庞焕与丛佩儿的婚事,朕都答应了。你也知道丛佩儿与太后、皇后关系好,这是她们给你们挑选的贺礼,你们的婚事她们没办法去,贺礼就在这里给你们了。”汤不平大喜,连忙谢恩。朱允炆看向顾三审,打量了下,问:“休息了几个月,怎么还瘦了?”顾三审一脸苦涩:“皇上,带孩子难啊……”有了长假,顾三审自然是高兴,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几个女儿缠着,想休息好都难,加上顾三审又是个女儿奴,宠得厉害,到处跑,到处逛。时间一长,顾三审发现自己的脚力还不如女儿……朱允炆哈哈大笑,孩子是不好带的,朱文奎现在已经知道事了,还好一些,哪怕是哭了也有韩夏雨在一旁安慰,不怕,可朱文垣还是个婴孩,哭闹起来一样折腾人。“说吧,有什么事。”朱允炆问道。顾三审看了一眼刘长阁,刘长阁没有客气,从怀中拿出一封信,道:“皇上,这是二炮局陶增光的信。”“陶增光?”朱允炆有些意外。二炮局不存在压制言论,每个月都会有两次交流会,每一份对话都会被记录下来送到武英殿,朱允炆虽然不在二炮局,但对其内部动态还是颇为了解。二炮局有什么事,只需主事向侍卫递一句话给安全局,安全局自然会第一时间处理,哪怕是写,也是写文书,而不是写信。以信的方式对外传递消息,有些不正规,或者说,只是代表陶增光一个人的想法,而不是代表二炮局的想法。朱允炆接过信,打开看去,脸色不由一变:“陶增光想要朕放了胡元澄?”刘长阁点了点头:“看他的意思,确实如此。”朱允炆眼帘有些抖动,胡元澄不是一般人,他是胡季犁的亲儿子,还是长子,胡季犁、胡汉苍、胡元澄都是注定要被杀掉的人,不杀了他们,那战死在安南的军士如何安息?要知道胡季犁不是正统的王室可以羁押到死,是弑君篡位,来路不正,这种人死是没商量的,他的儿子也罢,孙子也罢,该死都得死。可现在出了点意外,陶增光想要胡元澄。汤不平犹豫了下,说:“皇上,臣有几句话。”朱允炆沉声:“讲。”汤不平严肃起来,开口道:“胡元澄虽然是胡季犁长子,但因为其出身缘故,并不受胡季犁重视,从胡季犁立胡汉苍为皇便可窥知。而且胡季犁此人还想借明军之手除掉胡元澄,当初护送陈天平进入安南时,胡季犁便安排胡元澄为质子。”“最初广西都司认为胡元澄是假冒的,但随着张辅率军进入安南,直至结束战争,可以确定的是,当初充当质子的胡元澄确实是胡季犁的长子,身份并无作假。由此可见,胡季犁对胡元澄并不重视,甚至还动了杀机。”“臣在安南时,曾不止一次听闻胡元澄之名,其被当地人称之为火器之神,安南诸多火器能在射程、威力上不凡,其中胡元澄贡献极大。二炮局的新式神机炮,便是通过仿制胡元澄的神机炮而具备了更大杀伤力。臣以为,陶增光很可能是惺惺相惜,想要借此人之才,为大明火器做点事。”朱允炆沉思起来,胡元澄在火器上的造诣是不容质疑的,若没有二炮局的出现,安南火器压过大明是不争的事实。可让胡元澄进入大明最核心的火器基地二炮局,是不是太过冒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