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人的战备工作,无疑是个大工程。
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赵刚亲自拿主意,这让他工作量翻了五六倍。
就连在巡视阵地的时候,都在忙着听取下属的汇报。
作为一个军旅新人,第一次独自挑大梁就要指挥如此一场战役级规模的大战,并要承担这一切的赵刚压力无疑是最大的。
可看到那错落有致的防御工事,赵刚就安心了不少。
在得知狼嘴山要爆发大战的时候,徐坤便对原本的防御工事做出了调整,并挖掘了大量的堑壕。
首先,吸取了上次日川钢板攻打狼嘴山时候的教训,狼嘴山“凹”字外围的阵地全部撤离,全部搬迁到了‘凹’字型的两侧突出部上。
两侧的突出部上不但配置了更多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点,还用水泥进行了加固。
这样一来,最前线的防御阵地就可以被超远射程的炮火所保护起来,不至于在像之前那样被敌人的炮兵给轻易摧毁了。
另外,“凹”字型的中间,也加强了数道防御工事和宽达十几米的壕沟。
内部防御设施纵横,各种机关陷阱也是层出不穷。
日军要想进来,会付出比上次更加惨重的代价。
当然,这些都是小菜,918团战士们忙活的重点,就是以狼嘴山主峰为基础,将几座山峰打造成了一个立体的防御工事。
在每座山峰的外层,是一圈圈的堑壕。
堑壕像是一个个甜甜圈一样,将山体套在其中。
堑壕被挖得深达两米,如果爆发战斗,士兵们会站在梯子或凳子上射击。
当然,这些堑壕都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呈现弯弯曲曲的锯齿状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地保护里面的士兵。
毕竟,如果炮弹在堑壕内部爆炸的话,弯曲的设计可以很好地阻挡爆炸后的弹片杀伤力,不至于一下子让四散的弹片把里面的士兵串了糖葫芦。
堑壕内的布置,依旧体现了918团的阔绰。
堑壕内,每隔五米设立一处mg42机枪火力点,每隔十米就设立一处迫击炮阵地或者三具掷弹筒。
每个火力点的外侧都进行了加固,它们都比别的区域多出了二三层的防御。
另外,每隔二三十米还有一具“床垫”火箭炮发射器或者一门可以调转角度变成防空炮的苏罗通机关炮。
至于rpg火箭手们,因为目标太过显眼的关系,他们没有固定位置,战时会由士兵扛着机动作战。
每隔一百米,是一个大型的山洞。
山洞的洞口,就开在堑壕后侧。
这些大型山洞平时住着部分士兵,战时可迅速转变成野战医院,部队的粮食、医药、弹药、饮水都可以储存在山洞之内。
另外,山洞内略高出堑壕的部分还开了密密麻麻的射击孔。
就算在山洞内部,也可以射击作战。
环山堑壕呈宝塔状建造,一层一层的环山延展。
它们之间的间隔,根据山体情况不同,由十米到十五米不等。
在环山工事的下面几层,几乎都是步兵。
而靠近山顶的地方,则是原先的炮兵阵地。
山腰和靠近山顶的部分,是各型号的榴弹炮。
根据口径的不同,它们所在的位置也不同。
口径大的在上面,口径小的在下面。
这样不仅能让炮火错落有致,可以互相支援各处山体阵地,更能大大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程。
所有大炮已经按要求全部安装了滑轮组,一旦遇到轰炸,就会滑进已经挖好的山洞内进行躲避。
在每座山的山峰,徐坤还给日军准备了一份大礼。
没错,无论是从体积上还是从口径上,这都是实打实的大礼了。
为了增加炮兵火力,徐坤已经不满足于陆战用的榴弹炮,而是将目标直接锁定到了海军的战舰舰炮上了。
众所周知,因为运输问题,陆军的火炮口径普遍也就一百多毫米。
而海军就不一样了,这年头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主炮那是一个赛一个大。
在几座面积较小的山峰上,各装备了一座双联装230毫米舰炮。
至于主峰上的几门210毫米巨型榴弹炮徐坤也看不上眼了。
它们都被替换成了一座双联装 380毫米\/52倍径sk-c\/34主炮。
没错,这门380毫米主炮正是大名鼎鼎的汉斯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主炮。
所有的战士们看到如此粗大,甚至都能将人给装进去的炮管,心里那真是踏实多了、
尤其是那和一个成年人差不多高的硕大炮弹,就特别有视觉冲击。
所有人都很激动,这一炮要是轰出去,威力绝对是杠杠的。
这家伙要是在地面上爆炸开来,那得打死多少鬼子啊。
只不过,这口径上来了,炮兵阵地的施工难度和操作人员人数也同时增加了好几倍。
230毫米的战舰主炮,足足有几百吨之重。
俾斯麦战舰的380毫米主炮更是有近千吨之重。
为什么会这么重呢,主要是这些大炮上面还附带着电机驱动的转向系统。
这种大炮,已经不是人力就能推动转向的了。
除非是超人或者奥特曼,不然几十甚至几百人,都无法让它转向。
所以,必须要借助大功率电机驱动才能调整射角。
为了很好地保护这些个大家伙,整个山顶几乎都被掀开了。
只有表面还残留着一些泥土,以掩人耳目所用。
而在山顶,又特意重新盖了几间大型混凝土堡垒,这才能将它们容纳进去。
而且,传统的滑轮组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战舰大炮的使用了。
徐坤直接给它们的脚下铺设了一段铁轨,平时它们就藏起来。
等需要战斗的时候,在由一辆大功率拖车给拖出来。
这个工程,无疑是浩大的。
这几个月,918团的绝大部分人手都用来忙活这几门大炮了。
挖掘壕沟的事情,就只能交给乡亲们和部分不需要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