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刮目相看
作者:端木赐一心   穿到荒年,我靠两文钱起家最新章节     
    由于水仙村开通了水路运输,商品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一些生活必需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像洗涤用品,需求量巨大,进货商基本上都在排队,有时候要等好几天,才能拿到货。
    这就导致水仙村餐饮业和住宿业非常火爆,赚钱的效应十分明显。
    如果自己在建的工坊不能早日投产,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将一直存在下去。
    涉及到工程建设是急不得的,根据当前的工程进度,估计到年底,工坊建设才能全部完工。
    此时的气温一天比一天高,夏天即将来临。
    这天里正来了,向他汇报村里新校舍建设情况,虽然建设校舍的资金早已到位,但仍有一些人前来,要求捐款。
    里正表示资金已经足够了,不接受捐款了,这些人便开始捐工,为建设校舍提供义务劳动。
    赵贤一听,立即高兴起来,开口道:“这是好事呀,这样一来,工程进度就会加快,新书院就可以提前投入使用。”
    “是呀,有了这些人帮忙,新书院要不了三个月就能建好,由于不接受捐款,有人就捐来了大量的青砖。
    村民就利用这些青砖铺设书院内的地平,在书院门口,还用青砖铺了一条路。
    这下好了,以往只要是一下雨,书院内外到处都是泥泞,铺上青砖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整个书院就显得非常干净。”
    看来水仙村村民大多数人都比较纯朴,并非是利字当头。
    这天上午,赵贤察看完工地,刚回到家门口,一辆马车跟在他后面就到了,在门前停了下来。
    一般情况下,马车在门口停下来,都不是来进货的,应该是来拜访他的,赵贤停下脚步,想看看来者何人。
    马车停稳后,从车上下来一个年轻人,此人身着便装,风度翩翩,有一股很浓的书生气息。
    赵贤一看,此人便是王之博,正阳县新任县令,与赵贤有一面之缘。
    见是王之博来了,赵贤便迎了上去,王之博紧走几步,来到赵贤面前,躬身施礼。
    “在下王之博,见过正阳侯。”
    “王县令不必多礼,上次曹知府来水仙村辞行,将前往舒州任职,说过正阳县令一职,将由王县令接任。
    这段时间,在下准备前往县衙拜访县令大人,因家里琐事较多,未能成行,没想到县令大人今日来村,快进屋一叙。”
    赵贤身为正阳侯,对他如此客气,这让王之博受宠若惊。
    目前赵贤住居的仍是老宅子,这与自己侯爵身份有点不相衬,虽然室内装修与摆设还能看得过去,但从室外来看,就显得太寒酸了。
    赵贤并不缺银子,什么样子的豪宅都能盖得起,可他仍然住在这个祖传的老宅里,这让王之博肃然起敬。
    对此事心里清楚就行了,最好不要说出来,自己只是一个县令,要是说出来就显得有点恭维了。
    坐定之后,便有人送上茶水,两人开始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王县令上任有一个多月了,在三年前的考核中,正阳县在五县一府中,排名靠后,仅强于松县。
    三年过去了,正阳县实力已排在五县之首,得到了庆安府的赏识。
    这次曹县令业绩出众,得到了省府的重用,此次能就任舒州知府,也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目前正阳县发展势头良好,王县令一定要抓住机会,作出佳绩。”
    “正阳侯所言极是,此次下官出任正阳县令,感觉压力巨大,曹知府在任时,将正阳县治得非常好,当下省府让下官来治理正阳县,我可不能让省府失望。”
    赵贤点了点头,开口道: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知王县令有何治县之策?”
    “下官自上任以来,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下官足迹踏遍了每一个村镇。
    十多天前,下官就来过水仙村,那次是来考察的,就没有打扰正阳侯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考察,下官对正阳县九镇一百二十一个村都进行实地走访,全面了解正阳县的基本情况。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本县已经有了明显的格局,北部以大湾镇和营口镇为中心,工商业和航运业非常发达。
    中部以县城为中心,商业和教育发达。
    南部以大荒镇为中心,农业最为发达,全县有六成的耕地都集中在这里。
    最让人感觉兴奋的是,在大湾镇的水仙村,这里的农业、工业、商业、航运业以及教育,都极其兴旺。
    看到这种情况,下官非常高兴,对正阳县未来充满着信心。
    目前正阳县还是农业大县,南部地区只占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但耕地却占了全县的六成。
    让人意外的是,这么多的耕地,对正阳县的贡献并不大,下官下一步的施政重点,将在农业方面。”
    王之博的一番话,让赵贤对他刮目相看,看来王之博是个做实事的人,他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对县情进行调研,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治理正阳县。
    “看来王县令的第一把火是要振兴正阳县农业,现在有没有好的思路。”
    “目前有了初步的思路,今日来拜访正阳侯,也是为了讨教这个问题。”
    “王县令不必客气,愿闻其详。”
    “正阳侯知道郑国渠吗?”王之博开口道。
    王之博说出郑国渠,赵贤先是一愣,很快就知道王之博想干什么了。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是一枝独大,六国被秦国整得苦不堪言,当时韩国距离秦国较近,更是深受其害,随时有一种被灭国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想出一个弱秦计策,让一个叫郑国水利能人,前往秦国,说服秦国,修建水利工程。
    没想到秦国竟然采纳的郑国建议,调集了大批的民工,筹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开始修建设郑国渠。
    秦国不缺乏高明之人,他们当然能看出韩国派郑国来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其目的是让秦劳民伤财,最终将其拖垮。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韩国初衷是想“疲秦”,没想到变成了“资秦”。
    十年后三百余里的郑国渠修建成功,秦囯四百万亩的贫瘠的农田,被改造成高产稳产的良田,关中一带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