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这个地方,跟华夏有些缘分。
“倭国有个传说,马嵬坡之变,杨贵妃被缢至短暂气绝,但没有毙命。待六军和唐玄宗走后,心腹偷偷让她跟遣唐使走了,从倭国山口县登岸,此处还有一座杨贵妃墓。”
晏珣说起一段故事。
“不太可能吧?”朱翊钧只是年纪小,并不天真。
兵荒马乱的,杨贵妃即便没死,又怎么顺利出海?
“倭国贵族痴迷白居易的诗,他们翻来覆去研究《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于是认为仙山是蓬莱、蓬莱即东瀛。整个传说都是基于《长恨歌》展开想象。”
晏珣悠然解说。
“倭奴脸大,跟大唐沾上关系,是给他们脸上贴金。”朱翊钧哼了哼,对山口这个地方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感觉。
自古以来……
……
胡宗宪见到了朱翊钧和晏珣。
竟然是太子殿下亲自来了!
有这么一瞬间,胡宗宪有种君不负我的感动。
将士们在倭国奋战,最怕的就是国内不承认他们的功绩。太子殿下亲自前来,是对所有人最大的鼓舞!
激动而兴奋的情绪,在军中蔓延。
胡宗宪加封“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也由太子亲自宣布。
吕调阳、陆绎、晏珣等人,尽管早已知晓,依旧纷纷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胡宗宪……
想当初,胡宗宪受严世蕃之案牵连,很多人都觉得他这回要完,哪能预料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连晏珣都不禁唏嘘。
事实证明,只要活得久,一切皆有可能。
胡宗宪花白的头发和胡须迎着海风招展,对加封勋号很淡定。
君子知命,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
他所追求的,已经超出了名与利,能让他赴汤蹈火的是更高的精神需求。
种种复杂的情绪在胡宗宪心头转过,最终变成无悲无喜的平静。
“签订条约的春帆楼已经布置好,先请殿下和诸位大人下榻城主府,休息之后再举行签约仪式。”胡宗宪客气有礼,“城主府以前是毛利家的产业。”
晏珣跟着进城,问:“毛利家现在如何?”
朱翊钧也好奇地看过来。
“毛利家原本是倭国西部最强大的势力,石见银矿也在他家手中。他的手里还有水师,对大明的海贸航道造成威胁。”胡宗宪解释,“因此,除掉毛利元就符合大明的利益……”
之前,胡宗宪暗中支持安世,趁着毛利元就突然死亡,抢了石见银矿。
背后的事涉及到暗杀,不好直接说出来。
胡宗宪含糊掉这一段,接着说:“毛利元就一死,他已经过继出去的次子和小儿子,跟毛利元就的孙子毛利元辉打成一团。经过几年的混战,他们自己把自己消灭了。现在,毛利元辉还要靠安世的施舍过活。”
就是想认安世做义父而不可得。
西倭第一大势力,因为内部斗争而消亡。
晏珣看向朱翊钧,谆谆教诲:“古人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大家族,外部的攻击很难让它灭亡,往往是从内部开始腐朽。”
家族如此,国也是如此。
朱翊钧若有所思……大明同样有外忧内患,当内患积累到一定程度,外部的敌人就会如狼群般一拥而上。
胡宗宪见晏珣见缝插针地教导太子,悄悄打量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太子老师。
东宫有很多位先生,只有晏珣一人是特指的“太子老师”。
徐渭明示过很多次,晏珣跟安世长得像。
可在胡宗宪看来,并不是那么像。
以眉目的相似作为判断是庸人的想法,气息才是更重要的。
安世融合了倭国军阀的气息,有一种虎狼般的凶悍和矛盾的诗意悲情。
而晏珣的气息更像晏鹤年,翩翩君子、出尘脱俗,一看就是高洁的理想主义者。
这样的人,能跟倭国大名有什么关系?
晏珣感觉到胡宗宪的视线,悄悄对胡宗宪友善一笑,露出单边的酒窝。
……素未谋面,久仰大名。胡大哥,今后请多指教。
胡宗宪:“……”
……
太子不能在倭国停留太久,略作休息之后,就问起签订条约的事。
胡宗宪汇报条约的的具体内容。
一、倭国承认佐渡岛是大明领土、石见银矿归属大明;
二、倭国放弃水师,由大明驻佐渡岛和耽罗岛的水师维持海上秩序。明军有权随时检查倭国沿海各港口,倭国必须充分配合。
三、倭国每年向大明水师支付一百万两白银作为保护费,如需借助明军主动出击反叛势力或者其他侵略者,需另外支付军费。
四、倭国在条约批准后的六个月支付战争赔款三千万两白银,否则割让九州岛作为赔偿。
五、虾夷岛自古以来是华夏领土,倭国不得上岛滋扰、盗伐树木,否则追究责任。
……
拿来吧你!
五项条件一出,就连早有心理准备的吕调阳等人都目瞪口呆又叹服。
此前国内议论,是把倭国变成藩属国还是一个省。以倭国现在战火纷飞的局势,哪一项都不太好。
按照这份条约,就是把倭国最重要的资源都收入囊中,再把他们圈起来,不断地剥削。
就像西洋人对殖民地一般。
只管剥削不管治理,扶持倭奴以倭治倭。倭奴活得水深火热,也不能怪大明,要怪就怪他们自己的统治者。
“是谁拟的条约?”大学士吕调阳问出众人心中的疑问。
胡宗宪淡定地说:“晏阁老。”
“什么?晏阁老不是在京城?他就是收到捷报第一时间传信,也来不及吧?”吕调阳惊讶地问。
该不会是托梦吧?
同样是阁老,晏鹤年过分能干!
胡宗宪笑着感叹:“汪德渊带着天子之剑出使,也带来了晏阁老的密信。人人都说他是神算,果然名不虚传。”
吕调阳服了。
内阁没有一个简单的人,除了他自己。
果然,他就是凑数占位置的。
朱翊钧站在晏珣身边,小声说:“其实是珣珣的意思吧?”
人人都说晏阁老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在朱翊钧看来,一切都有晏珣的身影。
他没有证据,只是一种直觉。
一片热烈的讨论中,陆绎摸着下巴问:“这种条约,倭国能同意吗?我若是正亲町天皇,不如死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