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慈禧第三次收到骆秉章求援
作者:亿伤痕   穿越1863在大渡河帮助石达开最新章节     
    7月25日
    北京
    紫禁城
    慈禧第三次收到了骆秉章的求援奏折,奏折之中写道,悍匪石定清,只用了一个时辰,就攻下了四川重镇成都,全歼了成都城内的五千守军。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满清军机处所有人都惊慌失措,慈禧更是面色苍白,她知道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她再次召集军机大臣商议对策。
    “各位,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威胁。石定清所部能够在一个时辰之内攻下成都,说明石定清所部的战斗力远超洪秀全。
    即便是当初的杨秀清,也做不到一个时辰打下南京,对于四川的战事,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慈禧的语气坚定而沉重,她知道这个决定的后果将影响大清的未来。
    军机大臣们纷纷表示同意再次调遣精锐入川的决策,但却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具体的实施这一决策?
    慈禧在这个紧急关头,表现出了果敢的决断力。
    慈禧决定让僧格林沁三线作战,同时对付西北的回军,山东的捻军,汉中的太平军,守住大清北面江山。
    由多隆阿亲自挂帅,率领大清最精锐的八旗军从黄河坐船,进入东海,然后西进长江,入川作战。
    同时,慈禧还决定任命多隆阿为前线总指挥,代替骆秉章全权负责四川战事。
    慈禧认为,骆秉章面对石定清屡战屡败,连成都都丢了,已经不配再担任前线总指挥,但骆秉章毕竟是老臣,剿匪以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加上骆秉章人脉庞大,不能轻易处置,于是慈禧决定,让骆秉章戴罪立功,在多隆阿到达四川之前,暂时担任四川剿匪总指挥。
    同时,慈禧给曾国藩下旨,让曾国藩把曾国荃所部,全部抽调出来,进入四川剿匪,让其余湘军,代替曾国荃所部,继续围困南京城。
    然后,慈禧给李鸿章下旨,要求李鸿章把淮军最能打的三大悍将,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调入四川。
    最后,慈禧给左宗棠下旨,要求左宗棠,把楚军的三大悍将,刘松山,刘锦堂,金顺三人,调入四川。
    慈禧这一决策,让醇亲王奕譞等人全部惊呆了,这一决策表明了,大清最能打的部队,几乎都调入了四川。
    可以这么说,大清战斗力的六成,都调入了四川,加上之前已经调入四川的常捷军,常胜军,吉字营,还有鲍超。
    慈禧几乎把除了僧格林沁之外,清军所有的精锐,全部调入了四川。
    这样一来,江南剩下的清军,战斗力将大幅度下降,同时捻军,西北的太平军,回军的压力,都会小很多。
    这种调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慈禧的决策无疑给大清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醇亲王奕譞当即问道:
    “太后,如此一来,就给了洪逆翻盘的可能,回匪与捻匪,也难以遏制了,大清精锐一次性全部投入四川,若是战败,可就动摇国本了啊。”
    慈禧面对醇亲王的质询,她的脸上依旧保持着严肃和冷静。
    慈禧知道这个决策会给大清带来怎样的影响,但她更清楚,如果不这样做,大清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醇亲王,我知道你的担忧。但是,当前最紧迫的是要解决四川的危机,石定清所部战斗力之强大,远超我们的预想。
    如果不调集全国精锐入川,四川可能不保,一旦四川失守,即便是剿灭了洪秀全等逆贼,又有何用。
    剿灭洪秀全,崛起了石定清,这个石定清,比洪秀全更加危险。
    如果不把强大的对手扼杀在成长的摇篮之中,而是去剿灭洪秀全那样的弱敌,那不就是走了建文帝朱允文的老路吗?
    朝廷剿匪,一定要和前两年对付陈玉成一样,先把最强,威胁最大的陈玉成除掉,剩下的人,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多久。
    在哀家看来,整个大清,有能力改变战局,动摇大清统治的人,只有杨秀清,陈玉成与石定清,如今杨秀清,陈玉成已死,除了石定清,哀家不需要忌惮任何人。
    对了,那个韦俊,之前是长毛的悍匪,这种人不能留,也给我派到四川去剿匪。
    和州械斗之时,韦俊所部联合李秀成所部与陈玉成所部展开战斗,三方死伤数千人,居然打成了平手。
    韦俊在长毛的时候,也给朝廷添了不少的麻烦,屡败朝廷官兵,安庆之战时,韦俊也重创了陈玉成,这都能说明,韦俊是有本事的。
    让韦俊去打先锋,不管是韦俊被石定清打死,还是石定清被韦俊打死,对我大清来说,都有利无害。”
    慈禧的语气坚定而果决,她相信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且,捻匪和回匪的问题,哀家已经让僧格林沁部署了兵力,只要四川的战事一结束,大清就可以调回这些精锐,对付捻匪和回匪。
    从战略上来说,先解决最强的悍匪,是非常有必要的。”
    醇亲王听到慈禧的解释,心中的忧虑稍微减轻了一些。
    醇亲王奕譞清楚慈禧的决策是出于对大清全局的考虑,而他也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与慈禧团结一心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醇亲王不再质疑慈禧的决策,他默默地接受了这一结果,并坚定的表示支持慈禧的战略。
    有了醇亲王的表态,军机处其余几人,自然纷纷表态,支持慈禧的决策。
    慈禧看到军机处同意了她的方案,满意的点了点头,慈禧深知,在这个有兵就是草头王的年代,只要有了军队的支持,就能解决一切。
    别看朝政之上,议事的官员多达数百上千人,但是真正能决定朝廷命运的官员,从来都只有几个人。
    有了军队,就有了一切,肃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肃顺以为只要有足够多的文武集团支持,就能把控朝政。
    当时的肃顺可以说是权侵朝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肃顺一手提拔起来的,僧格林沁与多隆阿,也全靠肃顺提拔,才能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