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引孔明去见孙权。
很快,两人来到孙权府堂的幕下。
张昭、顾雍等一众文官都穿戴整齐,峨冠博带,坐在席上。
孔明见张昭这些人的架势,就明白他们都准备着,对自己唇舌相难呢。
孔明心想,好吧,孙权还没见到,你们就和我玩这手,这不是敬客之礼,也不是待客之道,既然你们如此,那也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这个局面,孔明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怎么接招。
而鲁肃和张昭,还完全不知道孔明的打算。
鲁肃装作无意碰到一样,向孔明引见江东的众官。
最先引见的是张昭。
鲁肃说:“孔明,这位是张昭,张子布。”
孔明与张昭相互见礼,孔明说:“原来是孙子布,久仰大名,久仰大名。”
孙子布?
众人听到都是一愣,一时不清楚是孔明说错了,还是自己的听错了。
古代非常讲求礼仪,把别人的姓氏听错,是很失礼的事情。
鲁肃也愣了下神,但还是接着介绍下一位:“这位是顾雍,顾元叹。”
孔明笑着说:“原来是孙元叹,在下有礼了。”
孙元叹?
孔明又给人改姓了?
江东在场人都很惊讶,明显,一个人不可能连续两次听错。
鲁肃也很吃惊,又介绍说:“孔明,你听错了。这位是张子布,而这位是顾元叹。”
孔明冷笑了一下说:“两位都不姓孙吗?子敬,这就是你不对了!”
“有何不对?”张昭和鲁肃同时发问。
“子敬,来时的路上,我反复与你确认,我此行是来见孙将军的,可有此事?”
鲁肃这才明白,之前孔明反复强调的那些话,原来是在这里等着自己呢。
但话已说出,鲁肃也无法否认。
鲁肃只能略带尴尬地承认,“不错,确有此事。”
见鲁肃承认了,孔明接着说:“那么子敬,现在你带我见的人,都不姓孙,你作何解释?”
口舌之辩不是鲁肃的强项,听孔明如此说,鲁肃一时哑口无言。
张昭见状,上来帮腔:“孔明,此言差矣,见孙将军不假,见孙将军之前,碰到我等,引见一下,有何不可?”
孔明针锋相对:“孙将军为大汉的一镇诸侯,张子布你是孙将军手下第一谋臣,你怎么不知道大汉的礼仪?你等为孙将军之臣,我远来为孙将军之客,理应是我先与孙将军见礼,然后才合适与你等正式相见。”
孔明说得有道理,自古以来,少有使臣和文武在一起等着上朝的事。
使臣是客,都会单独安排等候的地方。
张昭还想狡辩一下:“孔明勿怪,今日安排不周,碰巧相见而已。”
孔明则贴近张昭,低声说道:“子布急着与我见面,不是想言语相难吧?不急,等我见过孙将军,我们再慢慢聊!”
这下张昭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气氛变得更加紧张,鲁肃赶紧上前劝解。
最后,鲁肃无奈,只好重新安排一间别室,让孔明等候。
而鲁肃和张昭等人,也只能先入见孙权。
……
见到孙权后,张昭和鲁肃把刚才幕下的事情,和孙权讲了一遍。
孙权听后心中想,看来这个诸葛孔明确实不简单,本想着让孔明与张昭等人,直接针锋相对,结果这招却被他完美地闪开了。
那好吧,那就让我先出两道难题考他一下。
然后再让他和张昭过招。
于是,孙权让鲁肃引孔明上来,表示自己先见见孔明。
孔明来到大堂之上。
孙权相待以礼,降阶相迎。
孔明也执礼甚恭,向孙权转达刘备的问候。
然后,孔明偷看孙权,孙权形貌奇伟,目有精光。
孙权的外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眼睛是蓝色的,而且蓝得还挺好看。要是在二十一世纪,孔明一定认为孙权这是戴了美瞳。
好了,现在问一个问题,碧眼的孙权,需要用言语相激吗?
孔明认为不需要。
孙权的心路历程,早就分析过了,他这种胸有大志的人,不会轻易投降。
现在要做的事,就是给孙权取胜的信心,还有就是帮他摆平内部的投降声音。
所以孔明见孙权后,直接说:“将军,子敬在江夏时,与我方商谈联盟破曹,不知将军尊意若何?”
孙权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笑了笑,然后拿出曹操的书信给孔明看。
孙权说:“先生,刘皇叔约我共同破曹,但曹操也写信与我,约我共伐江夏。你看……”
一见面,孙权就给孔明来了一道难题。
看来想和孙权谈联盟,没那么容易。
不过,孔明也不担心,他用不屑的眼神,快速扫了一眼书信。
书信大体分两部分内容。
前边用大篇文字,夸口曹军兵多将广,轻易扫平荆州。
后边用两句话,说会猎江夏,永结盟好。
看完书信,孔明轻蔑地笑着说:“将军,曹操这信,虽然有‘永结盟好’几个字,但通篇都在炫耀武力,这根本就不是一封结盟信,而是一封劝降信!”
大家都是文化人,一封信的意思都读得明白。
孙权也不否认劝降信这个说法。
孙权接着说:“就算这是一封劝降信,现在也是曹操与刘皇叔决战的局面,我江东不急着作出决定吧?”
孙权给出第二道难题,这次的攻击更加犀利。
不过孔明也早有准备。
孔明不紧不慢地说:“既然我现在身处江东,那我就站在江东的立场上,说一下此事。”
孙权的回应很客气,“久闻先生之才,今日正好请教,先生请言。”
孔明说:“将军若要战,须要早下决心,不可贻误战机。将军若要降,也要早下决心,狐疑不决,其祸不远了。”
而孙权则说:“我军要战,自然早早决断,但是要降的话,可先看你们两家胜负如何,再做决定,何须着急?”
孙权的这句话要怎样反驳?
大家是不是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话?
投降输一半。
这是一个从电影中演化出来的梗,只是说说玩。
真正的古代战争中,适用的是另一句话。
就是。
投降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