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孔明原来的想法,两川的关键在于搞定“两松”。
东川的杨松,西川的张松。
现在,贿赂杨松轻松实现,但是,结交张松不太顺利。
对于来自荆州的拜访,张松似乎也受宠若惊,送上的礼物,张松也照单收下。
不过,在向刘璋进言时,张松并没有劝刘璋请刘备入川,而是给出了曹操和刘备两个选项。
还有,刘备只是第二志愿。
第一志愿是曹操。
张松向刘璋说,如果能请来曹操或者刘备,帮助己方驻守葭萌关,那么张鲁就不足为虑。
但是,具体请谁好呢?
张松准备先去许昌,拜见一下曹操,再到江陵,会一会刘备。
最后再请刘璋决定。
……
听完益州的情况后,孔明陷入了思考。
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张松就是先去许昌,受到曹操的轻侮后,又来到荆州的。
如果什么都不做,接下来的事情,就应当按此发生。
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
孔明思考时,他身边的庞统先开口了。
庞统对刘备说:“主公,要我看嘛,此事不急,张松先去许昌,对我们也非坏事。”
“此话怎讲?”刘备被庞统的话吸引。
庞统说:“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兖州起事时的曹操。彼时,他用人不问出处,不论孝廉,唯才是举,厚待贤士……”
早期,曹操敬贤也是有名的。
最经典的故事,就是官渡之战时,曹操光着脚迎接许攸。
庞统所言为实。
不过,现在的曹操开始变了。
在堂上踱了几步,庞统接着说,“当今的曹操,已有骄横之气,不然他也不会有赤壁之败……”
庞统说到这里,刘备说:“士元,你的意思是,张松赴许昌,必然受到曹操的轻慢,得不到他想要的结果?”
庞统点头,“正是如此,主公,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着急,等张松在曹操处受了挫,自然来求主公。”
……
孔明在一旁听完庞统的话,不由得佩服庞统。
正常的历史进程确实像庞统说的一样,庞统对这件事情的预测很准确。
刘备听完,思考了一下,“士元所言有理。”
转头,刘备又问孔明,意下如何?
孔明也表示赞同。
于是,此事就这样决定下来,等张松去过许昌以后,再请他到荆州。
……
府衙商定后,孔明回到家中。
又想到这件事,孔明又觉得不甘心。
当前的局面,刘备方有些像恋爱中的备胎,益州美女心系高富帅曹操,想用自身的美貌加以勾引。
如果求爱高富帅无果,美女再嫁备胎。
这让人有些不爽,要怎样才能改变一下?
孔明很快想到一个办法,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孔明还是决定试一试。
……
孔明马上叫来董厥和樊建,并带着他们,来到家中后院的一间房内。
房内没有别的东西,全部堆放着书籍。
房间正中的书案上,放有几十部书,这是孔明事先从众多藏书中挑选出来的。
孔明指着案上的书,让董厥和樊建两个人上前翻看。
这些书,都比较古老,竹简上散发着发霉的气味,还有些编绳都快断了。
这些书,还包罗万象。
有诗赋,有经文,有天文地理,还有奇闻异事。
在两人翻看书籍的时候,孔明问。
“龚袭、长元,这些书,你二人可曾读过?”
几十部书,不管哪一部,都是董厥和樊建从来没有读过的。
董厥和樊建认为,孔明这是在测试他们读书多少,两人都不好意思地摇头,说一本都没有读过。
“好,这样最好。”孔明听到自己的藏书不为人知,很高兴。
接着,孔明从书籍中拿出两卷。
一卷交给董厥,另一部交给樊建,并对他们说。
“你二人将手中的书,读上一遍,并全力记下书上的文字。”
而董厥和樊建则彼此看了对方一眼,两人的眼神中都充满疑惑,他们不明白孔明的用意。
但他们还是打开书,开始阅读。
……
董厥和樊建手上的,都是常见规格的竹简,一卷书大约五六百字。
书中内容生涩难懂,两人一边读一边皱眉。
好在董厥和樊建也是有学之人,两分钟后,两个人都各自读完手中的书,并把书交还到孔明手上。
孔明收起书,向樊建开口说道。
“长元,你试着背一下,刚才书上的文字。”
“啊?”樊建听后一惊,“军师,我只看了一遍,着实没有记住。”
孔明笑了笑,“试背一下,记得多少都无妨。”
樊建见孔明这样说,只好开始回想刚才书上的内容。
想了很久,樊建只记得书中,开头的一句和结尾的几句,其它内容全都想不起来了。
樊建背完,孔明又让董厥来背。
董厥和樊建差不多,看过一遍后,能记住的文字寥寥。
孔明看到两个人的记忆能力都不算出众,开口感叹道。
“看来,要做到过目不忘,真的太难了!”
董厥和樊建听孔明提到“过目不忘”,同时问孔明。
“军师,这世上,当真有过目不忘之人吗?”
“有的,有的。”孔明很肯定的答道。
然后,孔明又说:“我有一个想法,需要你二人帮助,这件事做成以后,你们就可以见到过目不忘的人。”
……
孔明要做的事情,是开展一次藏书与诵读活动。
第一,鼓励官民,进献藏书,交上来后,统一抄录珍藏。
在中国古代,盛世修书是常有的事情。
现在处在三国乱世,大修书籍肯定没有那个财力和人力。
但是,尽可能收集多一些古籍,可以体现刘备重视文化,有利于吸引有学之人。
第二,让荆州各个郡县,选拔推荐读和记都很厉害的人,让他们到江陵进行比赛。
通过这个活动,能挖掘散落在各地的人才。
孔明将自己的计划,报之刘备。
刘备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马上就表示同意。
然后,就是通告各个郡县,把这件事做起来。
其它郡县孔明统统不在意,只有一个地方,孔明认为很重要。
这就是夷陵。
孔明将手下的几名得力干将,都派去了夷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