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人六指心腹密使登上甲板,当即便递上一封布帛所写密信。
“启禀大王,角人掌仓有特别要事,奈何难以分身前来,便命小的前来代为奏报!”
姬宫湦示意寺人尨接过,随后快速阅览起来。
角人六指在密信之中,主要提及三项事务。
首项事务,关于曹地死士袭击天子船队,确实是角人六指在幕后主使。
目的有三,帮助天子船队临走前讹上一笔钱财,使宋公白在无形之中背负上不忠罪名,提前筛选合格的曹地死士。
正因上述三个目的,角人六指才在没有事先禀报的情况下,花费钱财驱使曹地死士袭击天子船队。
除了能够让袭击更加真实外,但凡为了些许钱财,就敢悍然袭击天子船队的曹地死士,不是愚昧无知之徒,便是极度穷困潦倒之辈。
前者根本不适合执行计划,后者则是能力有限,根本不配参与计划。
姬宫湦前世曾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段情节极其巧妙。
大致内容是中间人劝杀手买双鞋,因为穿鞋的杀手收费更高,反观一个连鞋都穿不起的杀手,能力大多不会好到哪里去。
角人六指之意,与中间人观点几乎不谋而合。
面对角人六指的详细解释,寺人尨与内史伯朙等人,心中疑虑总算得到释然。
第二项事务,竟然牵涉到香凌草与荒芜之地。
角人六指与宋国卿士贵族达成一致,开始以卫国粮商的身份,大量收购青苗,同时鼓动其等种植香凌草。
就在姬宫湦离开兰阳码头当天,宋公白与正考父均不在都邑,宋国卿士贵族彻底失去辖制,出动家中所有奴仆前去收割青苗。
公子司空与公子皇父等人见状,连忙派人前去阻止,结果宋国卿士贵族依旧我行我素,根本不将二位公子放在眼里。
甚至还宋国卿士贵族扬言,田地乃自己所有,如何耕种是由自己决定,纵使国君亲临亦无权力阻止。
倘若二位公子继续破坏自己财路,往后便不会拥戴二位公子执掌宋国权柄。
事已至此,二位公子只能暂时认怂,撤走自己所派人手,让传信甲士紧急赶往兰阳码头,将此事禀报宋公白与正考父。
正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
截止角人六指派遣心腹密使时,宋国已有一成半田地收割青苗。
等宋公白与正考父收到传信,至少能达到三成田地。
青苗已经收割,无论宋公白与正考父后期如何处置,均无法挽回大局。
届时中原粮食大熟,唯独宋国粮食欠收,只需暗中稍微挑拨,便能引发大规模动乱,使宋国彻底陷入泥沼。
最后一项事务,同样与曹地死士有关,却关系到真正计划的实施。
通过此前的筛选,外加曹叔稚庶子姬武暗中襄助,角人六指很快找齐一百名精锐曹地死士,开始布局刺杀宋国诸子。
据角人六指估算,不出意外的话,六月底便能正式展开行动。
在此期间,为杜绝意外发生,角人六指将会中断联系,全身心投入到行动之中。
宋国一切动态,需由邦谍团另行探查与奏报。
至于具体如何谋划,往后选择对何人下手,皆由角人六指自行拟定。
大周无需知晓与参与,只管验收最终成果。
看完角人六指密信,姬宫湦询问其心腹密使。
“角人六指是否需要援助?”
心腹密使道:“角人掌仓道,得益于大王此前照拂,卫粮商号积攒丰厚,无需大王任何援助,便可自行完成任务。”
姬宫湦大喜道:“善也!”
心腹密使继续道:“大王尽管继续巡游天下,静候宋国诸子内乱佳音即可。”
姬宫湦颔首:“彩!”
心腹密使郑重抱拳告退,随后转身离开甲板。
待其乘船而去,姬宫湦立刻以商议要事为名,召集随行内廷内臣。
眼见夜色较为昏暗,寺人尨当即命人抬来五口大陶盆,在四周与中间分别燃起篝火,将整块甲板照亮。
内史伯朙与卫桐子本就在场,屠慕、亲卫藤渠与藤溪等人收到消息后,亦第一时间赶来。
等众人聚齐,姬宫湦便直接示意内史伯朙动笔。
“内史拟写最新王命!”
内史伯朙连忙摊开布帛,提笔染墨,严阵以待道:“大王请讲!”
姬宫湦轻微仰起头。
“天子船队于兰阳码头遭遇曹地死士袭击,为避免此类恶事再次发生,特命骁骑军中郎将郑黙沿大河两岸巡逻。”
内史伯朙挥舞笔杆,将上述内容快速编写成王命诏书,随后询问细节。
“巡逻有何要求?”
姬宫湦嘴角微翘:“大周内腹水域并无叛贼,宋国兰阳码头与荒芜之地对岸,乃大周河内郡垣邑县,便以此为巡逻要地。”
“是否要通传宋公白?”
“此乃合理之调动,无需通传宋公白。毕竟谁也无法保证,孤王将来返航,再次途经兰阳水域时,是否还会遭遇莫名袭击。”
“仅只如此?”
“以上乃是对外应付之说辞,孤王的真实目的,是为提前排兵布阵,以应对宋国即将出现的诸子内乱。”
内史伯朙道:“仅凭四千骁骑军,恐难以镇压宋国。”
姬宫湦道:“宋国诸子内乱,与大周无关。只需震慑宵小即可,无需镇压宋国。”
内史伯朙提议:“臣以为,骁骑军刚接管翼国旧地完毕,不如让郑黙驻守周宋新疆界,另派王师大河北岸,以此形成钳形攻势。”
姬宫湦询问:“另派何人?”
内史伯朙答道:“飞熊军在河内郡休养许久,可以命令飞熊军中郎将张鲀,率部就近前往大河北岸驻扎。”
姬宫湦当即摇头:“飞熊军之职守,乃是防范上党赤狄与卫国。倘若另行调派,洛邑将失去北边屏障,上党赤狄将能长驱直入。”
“上党赤狄已势弱,必然不敢悍然挑衅大周!”
“凡事皆有可能,洛邑乃大周陪都,绝不可将之置于险地。”
内史伯朙随即陷入沉思,寺人尨则主动接过话茬。
“臣以为,内史所言不无道理。大王曾曰,趁尔病,要尔病!天予而不取,必反受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