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世子手段,着实高明
作者:小辰辰辰   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最新章节     
    “哈哈,多谢夸赞。”
    蓝昭一笑置之。
    在任何一个时代,往往经常吃亏的人,都是那些良心很足的人。
    所谓,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就是这么个道理。
    交给蓝承阳的计划步骤,也是经过蓝昭缜密思虑过后的成果。
    考虑到古代信息渠道不发达,那就得换一种方式来进行舆论造势。
    首先,选择的地点,即是茶馆、酒楼、青楼等地方,让人在其中不断传播豫王的事迹,因为出入这里的人都是些吊儿郎当之辈,平日没事就喜欢乱嚼舌根子,通过他们的嘴巴将传播效率最大化。
    其次,即是让人制成民谣或者童谣,在应天府的大街小巷当中不断传播,底层百姓本就生活艰苦,得知皇室宗亲如此目无王法,则会引发他们的负面情绪,能够造成一定程度的动荡。
    最后,便是要捏造事实,把一切能够想到的罪名,全部都往豫王朱桂身上安,大多数人没有自我分析的意识,只会去选择随波逐流,他们不会在乎事实真假,而是会在悄然之间将事头推波助澜。
    因为所需要覆盖的范围并不大,仅仅是一座应天府而已。
    重点是,要把这些事情闹得满城风雨。
    朱元璋的确会庇护朱家人,但他是个皇帝,不是一个纯粹的父亲。
    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这三桩洪武年间的大案,哪一桩不是牵连了成千上万人?
    朱元璋说杀就杀,连眼皮子都没眨一下。
    等轮到他亲生儿子身上时,便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
    那么,朱元璋就只有一个选择了,大义灭亲。
    假设非要包庇朱桂,他也能预见后果。
    所有分封的诸王,都知道自己有个好父亲,在就藩当地就会迅速成长为土皇帝。
    这会大幅度减少大明朝的寿命。
    大臣也会意识到,在朱元璋眼里儿子比臣子更加重要,就会迫使各个派系的臣子团结到一起。
    这便是后世所说的蝴蝶效应。
    看起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经过诸多发酵流程过后,则会产生翻天覆地的效果。
    蓝昭不想颠覆明朝。
    目前来说,他只是单纯的想要解决眼前的阻碍!
    大婚前夕,凉国公府每天都是热闹无比,上上下下都在准备婚事。
    蓝昭趁此机会,淡出了许多人的视野。
    同一时间点,由蓝昭作为幕后推手,蓝承阳作为执行者的“舆论推导”计划,正在以温水煮青蛙的效率缓慢推进。
    短短不到两天,京师之中,所有茶馆、酒楼、青楼等地,就流传开来豫王朱桂的诸多事迹。
    人们对此评价非常一致。
    “目无法纪!”
    但是,大多人都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可随着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效果就变得有些截然不同了。
    许多郁郁而不得志的文士,对此般暴虐行径深恶痛绝。
    这群人无需指使,他们自己编写文章,作诗吟赋,只为了讽刺豫王的罪恶。
    胆子更大的文士,则是不断提出朱元璋分封诸王的弊端。
    计划开始的第四天,应天府衙门就得知了声势有些不对。
    应天府尹本来不想管,但由于牵扯到皇室宗亲,他则派出人手前往巡逻。
    但凡有人敢说出对豫王不利的言语,当即抓进牢狱中惩治一番。
    这也导致舆论无法遏制,百姓只会认为官府是在帮助豫王掩盖罪行。
    蓝承阳一直都在密切关注舆论导向。
    得知官府衙门插手,立即将情况告知了蓝昭。
    蓝昭并不意外,淡然微笑道:“意料之中,这个应天府尹想拍陛下的马屁,以为自己能够控制好声势,但他现在也成了置朱桂于死地的凶手。”
    “世子手段,着实高明,我们根本不必过多费力,就能搞出如此之大的声势,照这样下去,陛下可就没办法好好收场了。”蓝承阳说。
    这件事情,没有牵扯到蓝家的可能性。
    蓝承阳找的都是局外人,让他们散播着捕风捉影的消息。
    哪怕让锦衣卫来追查,也查不到一丁点关于蓝家的蛛丝马迹。
    恰好一阵冷冽寒风掀起,蓝昭脸上也有股冷冽笑容。
    “朱桂,你若真的死了,可别怪本公子,一切都是你自找的!”
    大婚日期逐渐逼近。
    闲暇之余,蓝昭还是会和徐妙清偷偷幽会,但彼此长辈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婚前一天。
    徐妙清还想去慈云寺礼佛,这次蓝昭主动陪同。
    途中,二人有说有笑,当走到事发地点时,徐妙清还是回想起了当日的惨状。
    那些仆从,服侍多年,就这么被一刀砍杀,但凡是个人都不忍心。
    蓝昭安慰道:“我已经让人将他们好生安葬,你不用为此担忧。”
    “谢谢你。”
    徐妙清美眸中满是感激,似乎待在这个男人身边,比待在父亲和兄长身边更安心。
    “最近关于朱桂的流言越来越多,衙门还出面镇压了呢。”
    徐妙清不经意地提了一嘴。
    这也说明,舆论效果达到了,连闭门不出的女子都知道了风声,就更别提京城里的许多百姓。
    徐妙清恨恨道:“这种禽兽,早就应该碎尸万段!”
    “也许真的会如你所说呢?”蓝昭笑着说了一句。
    就是这句话,让徐妙清有一种直觉。
    京城的风声,好像和他有着莫大的关系,但这也绝非好事。
    蓝昭越来越期待事态会怎样发展了。
    历史上,豫王朱桂改封代王之后,就藩大同,被称为明朝九大塞王之一。
    朱允炆称帝后不久,就将其废为庶民,但在朱棣靖难之役后又恢复了王爵。
    蓝昭是在好奇。
    依照目前局势,朱桂极大可能不会被封为代王。
    如此的话,直接导致历史产生改变的人,是自己!
    那时,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蓝昭,你想什么呢?”
    看到蓝昭陷入思虑,徐妙清喊了一声。
    抬头看去,不知不觉间,已经和徐妙清走到了慈云寺大门前。
    蓝昭随口回应道:“本公子在想,明日婚宴上得少喝点酒,春宵一刻值千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