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世界大战结束了!
作者:王子虚   大明1805最新章节     
    门罗被逼到了墙角,无论怎么选择,佛罗里达都保不住。

    “这就是殖民地的悲哀。”

    门罗在心中念叨了一句,没有跟朱靖垣讨价还价,就直接表示自己知道了,然后就道别离开了。

    让大明降低要求的可能性本来就很低,同时大明降低要求对自己也未必有利。

    所以门罗直接放弃了。

    门罗回到英国代表团住处之后,直接去找了皮特和威尔士亲王,转达了朱靖垣提出的要求。

    威尔亲王听完之后有些疑惑:

    “大明为什么要哈德逊湾?难道是法国人……”

    皮特叹息着说:

    “法国人很可能让出了五大湖以北,大明要整个五大湖以北的所有土地……”

    门罗苦笑着说:

    “这下子世界真的和平了。”

    威尔士亲王表情沉闷:

    “大明制定的规则下的和平,首相阁下,你认为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条件吗?”

    皮特再次重复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不考虑殷洲的海岸线,这种代表算不上巨大,所以我的建议是接受。

    “所以还希望殿下和我一起,劝说陛下接受这个条件。”

    威尔士亲王沉默了一会儿,有气无力的点了点头:

    “好吧……”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面,正式会议没有再次召开。

    各个国家的代表私下里联络,私下里跟大明联络,跟本土后方的国王和朝堂联络。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yeguoyuedu.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绝大部分条件陆续被确定了下来。

    大明泰平三十四年七月十二日,各国代表再次齐聚西洋海角皇庄行宫文华殿。

    私下里已经谈好的各种条件,被各国代表依次提交出来,正式的公开并记录确认下来。

    英、法两国割地赔款,西、葡两国割地,普、奥、意三国赔款。

    普鲁士赔偿大明军费五百万金钞、奥地利赔偿五百万金钞、撒丁意大利赔偿三百万金钞。

    五国合计赔款三千三百万金钞,相当于一千六百五十吨黄金,十六亿五千万银钞。

    折算成清末库平银约十一亿两。

    历史上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造价的三十八倍。

    当然,军舰的建造花费其实只是海军军费的一小部分。

    历史上的一战最后一年,1918年英国海军军费高达三亿三千万英镑,单纯算造价能造五十四艘胡德。

    但是停战之后,已经开工的几艘同级舰迅速取消,最后只完成了胡德一艘。

    十一亿两白银这个数能直接要大清的老命,但是对于一群工业化国家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否则他们也不会接受。

    总数相当于他们每年财政收入的七成到十成。

    可以分十年支付,每年付出当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左右。

    然后是土地。

    五大湖以南,蜜河以东,佛罗里达以北,这片区域是英法殖民地。

    墨西哥到巴拿马之间是西班牙殖民地。

    格陵兰岛属于挪威和丹麦。

    除去这三个地区之外,整个殷洲大陆以及周边岛屿,全部归大明所有了。

    当然,目前仍然只是名义上归大明了。

    北殷洲中部,也就是后世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中部以及北部,有超过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都只有少量殷人部落活动。

    由于横穿殷洲的大铁路没有修建,殷洲中部长期属于争议地区,现在那里还是殷洲野牛的天堂,总数量估计仍然有两三千万头。

    北殷洲最北部的极地群岛地区,也只有土着因纽特人在那里生活。

    如何切实掌控这些广阔的原始荒原,是大明朝廷未来的重要任务。

    南殷洲也只有边沿地区被开发了。

    中部的亚江两岸的雨林破坏程度远低于二十一世纪。

    总面积约七百万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热带雨林世界,只有极少量的殷洲土着在周边生活。

    雨林南部的巴西高原,同样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泰西移民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

    南北殷洲总面积四千多万平方公里,大明人、泰西人、土着人加起来,总数也绝对不超过两亿人。

    而且人口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南殷洲南部,东南部,中殷洲,北殷洲东部和西部沿海。

    南北殷洲的中部几乎都是“无人区”。

    在这样的基础上,南殷洲中部以北,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交出的地盘,大部分都还是诸侯混战状态。

    后续如何处理这些割据势力,同样是大明朝廷的难题。

    整个殷洲的综合规划,都是大明朝廷未来的难题。

    不过那都是未来的事情,当天现场的会谈非常顺利,会谈结束之后开始正式制作协议文件。

    奥斯曼大维齐尔札亚丁再次启程赶来,准备参加后续的国际联盟组建会议。

    七月二十五日,各国代表再次齐聚奉天殿。

    在观礼国的见证下,以及相互之间的见证下,英、法、西、葡、奥、普、意七国代表,依次与大明签署永久和平条约。

    所有和约全部都是单国单独签订,只使用参与签署的两国的语言,且以大明文本为准。

    和约全部签署之后,反明同盟正式解散。

    朱靖垣代表大明,正式宣布对泰西各国的承诺,保证不会占领其泰西本土的土地。

    泰西各国也同时做出承诺,保证不在墨洲之外开拓新的土地。

    殷洲也不能去开拓了,因为殷洲已经瓜分完了。

    北殷洲以后属于明、英、法、西四国,南殷洲独属于大明。

    也就是说,整个世界上的待瓜分的土地,已经只剩下墨洲了。

    瓜分墨洲这件事情,将是国际联盟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

    双方发布了官方正式承诺之后,今天的正式的仪式也就全部结束了。

    鸿胪寺的官员招呼所有代表出门,一起到奉天殿前列队合影留念。

    大明的朝廷代表站在第一排,每一个人之间留出一个空间,名义上是给罗马人留的。

    大明各藩属国和皇庄主要代表,站在大明朝廷代表身后的左侧,泰西各国主要代表站在右侧。

    双方的普通代表和随行人员,跟在主要代表的后面列队。

    从签约到承诺发布的整个过程中,各国摄影师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

    这些和谈中间的照片与最后的合影,都将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录。

    肯定会写在各国的以后的档桉之中,也有可能登上后世的各种书籍。

    整个过程中,大明的代表们全都喜气洋洋,大明这次在战场上没取胜,但是谈判桌上大获全胜。

    泰西各国代表强颜欢笑,战场上并没完全输,但是谈判桌上也没赢。

    不过他们也都松了口气,和谈虽然丢了大量的土地,但终究都是殖民地而已。

    而且,实际割让的地区中,面积最大的部分就是南殷洲军阀割据的地区,都是随时可能独立的。

    另外就是将大量的未开发的荒野地区的所有权给了大明。

    大明直接强行割让出去的,原本处于各国绝对统治状态的土地,实际上是非常少的。

    泰西本土更是未损失一分一毫。

    墨洲的殖民地,只有东海岸中部几个据点,在停战的时候就承诺交给大明了。

    其他墨洲地区仍然都是待瓜分状态,大明没要在墨洲额外索要任何土地。

    这也是泰西各国能接受这个和约的原因。

    只要本土不丢地盘,对泰西人的压力都比较有限。

    在原有的历史上,七年战争结束的时候。

    英国人允许法国人自己选择,是放弃法属加拿大,还是放弃加勒比海的三个可以种甘蔗的岛。

    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人眼里,北殷洲的法属加拿大地区,与法属加勒比地区的三个岛价值近似……

    法国人相比皮毛而言更喜欢糖,所以法国人放弃了法属加拿大,选择保留那三个“糖岛”。

    在后世人看来这简直不可理喻,但在当时却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对大部分泰西人而言,海外的广阔殖民地,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东西。

    特别是那些没有探索和开发的无人区,只要没有发现金矿这种东西,都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在工业革命之前,有人口的地方才是财富,无人区就是烂地。

    和欧洲本土的土地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无论是加拿大易主,还是加勒比的岛屿被抢夺,都不如普鲁士从波兰刮一块地影响大。

    腓特烈大帝之所以被称为大帝,就是因为在七年战争中保住了西里西亚。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作为最早的殖民国家,都可以算是日不落帝国,但在泰西始终都只是个王国。

    英国人是拿了天竺人的皇位,英国国王才被称为皇帝了。

    历史上有反法同盟、反德同盟、反土同盟,但是并没有明确围攻英国本土的反英同盟。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都帮美国而已。没想着趁机占领英伦三岛。

    英国人在海外刮了那么多地盘,早期并没有在泰西引起太大的重视。

    露西亚专心向东开拓,领土一直扩张到了殷洲的阿拉斯加,都没有受到什么明显的限制。

    他一旦去搞黑海沿岸的土地,一旦试图去夺取君士坦丁堡,那英法马上就去干涉。

    大明和泰西现在签署的这份和平协议,对泰西各国而言就是认赌服输的结果。

    大明没要泰西本土一寸土,并且还承诺永远不夺取泰西大陆的土地。

    这个承诺可能是泰西人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这个结果算不上特别的坏。

    和平条约正式签署的相关消息,在当天就通过电报线传遍了全世界。

    然后登上了第二天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

    《世界大战结束了!》

    《大明与反明同盟正式签署和平条约》

    《反明同盟正式解散》

    《这是大明王朝史无前例的胜利》

    《和平的时代到来了!》

    《和平承诺,欧罗巴本土安全了》

    《国际联盟组建会议即将召开》

    《全新的世界格局即将形成》

    《大明帝国正在统治世界》

    《欧洲人的未来在非洲》

    《罗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