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新房建成
作者:东篱北山   魂穿七九发家致富最新章节     
    终于赶在三月底前,两所新院子都完成了,接下来就是通风散味了,入夏前肯定能搬家。院子封顶的时候,宋家又安排了一顿丰盛的午饭,算是赚足了面子。
    至于老大老二他们搬走后,老宅腾出来的东屋和西屋,宋飞早就想好了用途,最近他一有空就研究蘑菇的栽培技术。
    特别是双孢菇和平菇,双孢菇价格好,平菇产量高。原料也都是现成的,玉米芯子打碎,加上点打碎的花生壳,就是很好的菌丝载体。
    已经提前和刘慧的老公刘杰说好了,他会帮着淘换一些双孢菇和平菇的菌种,到时候直接去他那里买就行。
    两座院子收拾好,正好不耽误收麦子。五月份小麦已经变得金灿灿一片,这年月可没有收割机,都是用镰刀一把一把的收割。
    每到收麦子的时候,长裤长袖加草帽,都是全副武装。宋飞随着年岁的增长,也免不了被宋大刚塞了一把镰刀在手里。
    宋飞提着镰刀,和宋援朝站在一起,抬头看看天上的大太阳,低头看看一垄一垄已经变得金黄的小麦,在一阵微风下微微起伏摇摆,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宋大刚高喊一声“开镰啦”,几人顿时一字排开,弯下腰右手提着镰刀轻轻一勾,左手撑开往前一迎,一大把麦秆就被抓在了手里。然后镰刀尽量贴地,往后用力一拉,一大把小麦就被连着麦秆一起给割了下来。
    别看宋大刚和杨秀芹年纪最大,但是割麦子的速度却是最快,宋飞和宋援朝每隔一会儿还直起腰活动一下,宋大刚他俩却是几乎不起身,不一会儿就把几兄弟给抛在了后边,队形被分成了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当然是宋大刚两口子,然后就是宋建军和宋建磊两人,第三梯队就是宋援朝和宋飞,掉在最后的是宋慧敏和宋慧云两人。
    但是看着宋慧敏那行云流水一般的动作,宋飞怎么看都觉得这大姐是在故意等宋慧云。不然超过他那是妥妥的。
    割一个来回以后,众人都会坐在地头稍微喘口气,这时如果远处传来一声“卖冰糕啦”的声音。
    那大多数跟着“实习”割麦子的半大孩子们,就会缠着父母给买一支,炎热的太阳下,一支冰冰凉凉的“冰糕”入口,那就是无上美味。
    这里的“冰糕”其实算不上“雪糕”,只是用水加了一些糖或者糖精冻成的。这个样的一支五分钱,还有是里面加了绿豆的,一支要一毛钱。
    卖“冰糕”的小贩,在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个白色的木箱,里边裹一层小被子保温,小被子里便再加一层塑料布防潮。
    每当收麦子的时候,这些驮着“冰糕箱子”的小贩都会在地里转悠着兜售“冰糕”,算是给炎热忙碌的麦收季节添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收麦子最怕遇到下雨,在没有联合收割机的年代,麦子被割下来以后,还要一捆一捆的捆起来,这样才方便用板车运输。
    板车被装的高高的,用两道绳子前后固定好,运到“场”里。“场”就是用石磙压平的一块空地。
    趁天色没黑的时候,把一捆捆的小麦给“垛起来”,有经验的人会站在麦垛子的中间,接住下边扔上来一捆捆麦子,一个个摆好。
    最后慢慢往上收拢,形成一个蘑菇样的麦垛,这样即使下雨也不怕,最多就淋湿外面的一层。
    等天晴以后再拉开晒一下就好,割麦子,捆麦子,垛麦子,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流程。
    接下来就是“打场”了,把晒干的连着麦秸的麦子均匀的铺在场里,把一个石磙用架子绑好,牵来一头牛拉着,一圈一圈的在场里转圈。
    厚厚一层的麦秸就被压的平实了,然后再在石磙后面再挂上一个上面被凿出花纹的半圆形的“烙石”,这样就能加快脱粒的时间。
    把麦粒脱下来以后,用竹耙子把麦秸搂开,剩下的就是小麦啦,不过此时的小麦还是和小麦壳混合在一起的。
    要用木锹扬起,利用风力把麦壳吹走,这个过程称之为“扬场”,也是个看天的活,如果没有风,就无法把麦壳扬走。
    “扬场”一般选在傍晚,一是天气没有白天热,二也是傍晚容易吹小风。经常可以看到坐在场旁边“等风”来的老农。
    一边和身边的人聊天,一边期待着风的到来,这时候哪怕是烟瘾再大的人,也不敢抽烟,因为旁边还堆着干燥的麦秸呢!一不小心就能引起大火,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
    小麦打出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交公粮”,根据家里被分到地的人口多少,用板车拉到粮所去。
    这“公粮”就算是租种国家土地的“租金”了,那些城里人吃的粮食,大多都是从“公粮”中来的。
    那年月“交公粮”的热情是现在人所想象不到的,一是要急着完成任务,二是去的晚了,粮堆就会很高。
    现场收“公粮”的工作人员在验完小麦成色和含水量后,会让人把粮食往最上面倒,没有传送带的情况下,只好人力往上扛。
    脚下踩着松散的麦堆,肩上扛着百十斤重的口袋,想想都不是一个轻松活儿。所以在麦子晒的差不多的时候,能尽快把公粮交了,一般都不会拖延。
    交完公粮后剩下的小麦,才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有些不会侍弄田地的人家,交完公粮后麦子就所剩无几了。
    剩下的小麦怎么都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嚼裹,那就只能添上一些高粱面或者玉米面,这就是传说中的“杂面馍馍”了。
    那年月没有磨细面的机器,“杂面”掺的多了,一口咬上去就是一嘴的渣子。宋飞刚刚来到这个年代的时候,家里就是吃的这种“杂面馍馍”。
    要不然当初宋飞也不会想办法上山摘金银花改善生活,麦子收回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才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