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红薯粉
作者:东篱北山   魂穿七九发家致富最新章节     
    宋飞本来想着在四合院多住几天的,但是无奈田里的玉米又到了该收的时候,只好过了中秋节就急急忙忙赶回了家。
    接下来就是一顿忙碌,收玉米砍秸秆,耕地种小麦。当这一切都忙完,天已经很凉了。
    接着又用了几天,把供销社追着要的花椒给剪好拉走,这次一共剪一万五千斤的鲜花椒。
    这几次来收花椒的还是胡股长,今年价格比前两次贵了五毛钱,六块五一斤,这已经是花椒主产区那边的价格了。卖完花椒这两天,宋大刚和几位邻居正张罗着要弄粉条呢。
    鲁省这边的红薯粉是一绝,只不过制作过程很是繁琐,一户两户的人家不值当的拉开摊子弄。
    这边管制作红薯粉条叫“下细粉”,收获的红薯用清水清洗干净,用特制的粉碎机把红薯整个打成浆。
    接下来就是“过箩”,所谓过箩就是把粉碎的红薯浆放在一个过滤用的箩内,这种箩下面是用细纱网蒙住的。
    舀几瓢红薯浆,倒一桶清水进去,然后就是一顿搅拌,红薯浆里面的淀粉就随着清水流到下面的缸里了,直至箩里边只剩一些残渣。
    所有的红薯浆都过滤出淀粉后,接好淀粉水的几个大缸需要静置一夜,才能让淀粉沉在缸底。
    第二天一早,用盆子把缸里的水舀出去,把下面的湿淀粉挖出来,此时淀粉里面还是会有一些残留的杂质。
    需要用更细的箩再过滤一遍,重复一夜的静置后,得到的就是雪白的湿淀粉。把这些湿淀粉挖到棉布包里,悬空挂起来,把湿淀粉里边的水分尽量控出来。
    找个好天气,把已经拧成块的淀粉用锤头砸开,暴晒个两天彻底脱水,就完成了淀粉的收集。
    此时还不到制作粉条的时节,因为刚制作出来的粉条,其中一个工序需要让粉条结冰,必须等天气转冷,入夜结冰的时节才行。
    一般是到农历的十一月底或者刚入腊月的时候制作,此时人也有空闲,天气也够冷了。
    一般要想组一个制作粉条的队伍,大概需要七八个劳力才行。首先需要把晒干的淀粉称重,才能把握好用白矾的量。
    然后把称好的白矾和一定量的淀粉倒在一个半米高的陶缸里。缸旁边准备好一个人,手拿擀面杖。然后倒入适量滚烫的开水。
    同时用木棍飞快的按照一个方向旋转着搅拌,几秒钟后缸里的东西就变成半透明的状态,这种半透明的像凝胶一样的东西称之为“粉头”。
    这是淀粉能做出粉条的关键,接下来就是像和面一样,加入剩下的淀粉,用温水和面,并且要充分的和开,不能有残留的干淀粉。
    为了尽快和好一缸淀粉,一般需要三到四个人,围着陶缸一起动手。和好的淀粉面团要用手能轻易抓起才合格。
    接下来的一步就需要一位臂力和腰力都很强的人操作了,这个人称之为“抱瓢”,也是“下细分”这个词的由来。
    在场地的最中央支起一口大锅,先把锅里的水烧开,“抱瓢”的人把一团和好的淀粉团放到一个漏瓢里,把漏瓢置于烧开的水上边,这里用的漏瓢和厨房用的那种可不一样。
    是一个外观和马勺差不多的东西,只不过底部是一个个手指粗的孔洞。“抱瓢”的人轻轻捶打漏瓢的边缘,这样软软的淀粉团就会从漏瓢下面的孔洞内漏下去。
    漏下去的淀粉正好落入滚开的锅内,经过一两分钟的炖煮,漏到锅里的淀粉就被煮熟了,可以称之为粉条了。
    此时锅边需要有一人等在那里,用一双超级长的大筷子,就像捞面条一样,把锅里煮好的粉条捞到一个凉水盆里。
    凉水盆这里还需要一个人待命,等粉条被挑到盆里后,迅速把粉条搅拌开,让凉水尽快带走粉条的热量。
    等温度降的差不多时,就把粉条捞起来,挂到一根一米长的细木棍上,这一木棍的粉条称为“一帘子”,粉条长短全靠这人把握。
    接下来就会有专门的人接过一帘子粉条,挂到搭起的架子上,这样就完成了红薯从淀粉到粉条的转变。
    而想要粉条更加劲道,炖煮时不浑汤,不发粘,还需要在寒夜里经过一夜冰冻才行。
    第二天一早,迎着朝阳再把冻的邦邦硬的粉条,用木锤轻轻的敲打散,然后继续挂起来晾晒,直到几天后晒干水分。
    美味的红薯粉条就做成了,用木箱或者口袋装起来避免受潮,能放几年都不会坏。
    白菜炖粉条、猪肉炖粉条、粉条包子、泡发后的凉拌粉条等等,各种有粉条参与的美味这才应运而生。
    小孩子们也喜欢下细粉的活动,因为大人们有时候会在等下一锅淀粉的间隙,抽空往锅里甩几根宽一点的粉条,捞给看热闹的孩子们吃。
    虽然刚出锅的宽粉无油无盐还很烫,但是小孩子仍然会乐此不疲的去抢来吃,仿佛是很美味的样子。
    今年宋飞家自留地里收获了三四板车红薯,除了留种和留着熬地瓜粥的以外,其他的都打成了淀粉。
    下个百十斤粉条还是没问题的,足够一家人一年的吃用。制作完粉条,意味着一年的时间将要进入尾声。
    刚吃了一大碗猪肉炖粉条的宋飞,听到了一个消息,那王婆子家的“养殖场”今天居然有猪出栏了。
    据说卖的价格也还不错,对此宋飞没什么其他想法,能喂成是人家的本事,没人说只能他自己家搞养殖啊!
    此时,王婆子家,王福林、王福顺两口子都在,经过一年的忙碌,十二头猪终于卖了,一共卖了一千四百多块钱,那些羊就基本上没卖出啥钱,喂的又瘦十几只羊加起来卖了不到七百块。
    如果三家分的话,差不多一家能分六七百块的样子,王婆子很开心,觉得当初她的决定无比正确。
    此时王福林家媳妇李翠兰开口道:“大嫂,要我说当初就该去饲料厂买一些那啥颗粒饲料,说不定这次咱喂的猪能卖更多钱”
    王福顺媳妇杨家慧也在一旁接口道:“是啊,大嫂要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咱下一轮养猪的时候,我们出面去买饲料,光用棒子面和麦麸子喂成本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