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殿试
作者:一只绿耳   朕大意了,科举状元是条咸鱼最新章节     
    考前几天,考官们吃喝睡在宫里,不得出宫。
    考前一天,由内阁大学士等人拟定数道策题,经司礼监秉笔太监送往乾清宫,等皇上从中选出一道殿试策题后,便密封返送内阁。
    而后由内阁当场命内侍印刷相应数量的试卷。
    至于考场布置,也是在这一天。
    这会陆杨一行人在大靖门集合,由着礼部侍郎郑康年领着穿过了千步廊,来到了承天门门前。
    众人按照会试排名进行排列,陆杨作为第一名,自然是排在了前面。
    他看了看承天门外两侧站着的两排气势不凡的带刀官兵,随后便垂下视线,等待检查。
    承天门前有正在值守的金吾卫,凡是要经过这个门,必要例行检查。
    有着礼部侍郎郑康年在,检查身份一事,很快就过去了。
    众人跟在郑康年后面,进入承天门,一路来到了午门前。
    众人按照单双号排名,分别往两侧的掖门走。
    单号走东侧左掖门,双号走西侧右掖门。
    如此,众人来到了太和门前。
    此时天还未亮,大门紧闭,要到辰时才会打开。
    陆杨看了眼身旁的郑康年,默默地低头看地板砖。
    周围也不是全然安静。
    陆杨身后传来稀碎的说话声。
    大家正压着嗓子说话,有的则是在垫肚子。
    卯时刚到,他们就跟着礼部侍郎进来了,路上花费了些时间,现在也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陆杨闭上眼睛,放空了自己。
    郑康年早就想见见陆杨了,这会时机刚好,便转头看向陆杨,上下打量一番后,心里也是吃惊不已。
    这般年纪,却已经得了五元,而这最后一元,估计也不远了。
    郑康年心里是动了些心思的。
    他家刚好有个刚及笄的女儿,若是两人能成,也能成为一段佳话。
    陆杨只觉身上的视线有些太过炙热,直觉告诉他有些意料之外的事可能要悄悄发生了。
    他的眼珠子转了转,却是没有睁开眼睛。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鼓乐声在周围响起,太和门缓缓打开。
    朝阳升起,陆杨看着前面耀眼的宫殿恍了下神。
    前世的画面一闪而过,若不是周围一排排的带刀侍卫,陆杨怕都要以为自己在逛着故宫。
    随着郑康年的指示,众人迈步进入了太和门,踏过金水河,站在了太和殿的台阶前。
    宫殿台阶上是以内阁为首的读卷官和受卷官,以及其他一些应试人员。
    陆杨等人在郑康年的指示下,分为东西两列,对这些考官进行参拜。
    参拜完毕,便跟随这些考官,一同静候皇上到来。
    不一会,元平帝赵烨在众人瞩目中缓缓走来。
    他在进殿前,往这些贡士的方向看了一眼,随后才转身进了殿门。
    皇上进去之后,陆杨等人也跟在这些考官身后,进了太和殿。
    众人跪拜在地,按照指示,行五拜三叩礼。
    礼毕,考官们各就各位,往两旁散开,露出了站在后面的陆杨等人。
    陆杨作为单号,站在了东侧,双号则是站在了西侧。
    赵烨看着底下的众位学子,目光在陆杨身上扫了两下后,便看向一旁的首辅陶文德。
    陶文德点头,打开手上的圣旨,开始宣读。
    陆杨仔细听着,排除了其他无用的信息外,便知道了此次殿试的题目。
    他心里有数,行完礼后,便往东侧的案桌走去。
    考生们依次入座。
    考试用的案桌分于两侧,陆杨找到自己的座位,便跪了下来。
    案上有笔墨纸砚等考试用具,陆杨在等发策题和答卷的时候,就在想刚刚听到的策题内容。
    此次殿试,竟是问帝王之政以及帝王之心。
    陆杨没想多久,策题和答卷就发了下来。
    他看着案上的策题,一边磨墨,一边思考。
    帝王之政,终究逃不过一个法字。
    以法治国,依法行事。
    朝廷中,要令百官们各司其职,互不越权,同时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力度。
    而天下百姓,多为穷苦,十室九空,状告无门。
    朝廷理应重视民心,消除民怨,安抚民心。
    作为帝王,便要树立威信,知人善用......
    此时动笔的人不多,大多数都是像陆杨这样低头在思考问题。
    陆杨挺直着身板,先把重点在脑海里列出来,随后便在脑海里思考该怎么写。
    言辞不要这么犀利,最好能把话说得好听些,又能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如此一来,陆杨拟初稿的时间便要长了些。
    等想通之后,陆杨拿过稿纸,开始在上面提笔。
    策文字数不限,但最少要在一千字以上。
    陆杨写的草稿有二千多字,通读一遍后,又润了下稿,陆杨便拿过答卷,开始誊写。
    能早点出去还是早点出去,这跪着也怪腿麻的。
    这样想着,陆杨神情更为严肃认真。
    所以当皇上从上面走下来时,他都没有发现。
    直到一抹明黄色布料从他眼前晃过,他才惊觉。
    也不知道皇上在他身边站了多久。
    这个想法在陆杨脑海里一滑而过,他沉下心思,继续誊写。
    写完后,陆杨又检查了一遍。
    他没有第一个交卷,而是等有人交卷后,才把卷子交了上去。
    此时正是午时四刻,陆杨缓慢地移动双腿,从太和殿走了出来。
    门外还有几个正在龟速前进的考生。
    陆杨出了殿门后,往旁边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打算缓缓再走。
    这一跪,从辰时跪到了午时,不是一般人能行的。
    不过殿试考完,陆杨心里也是松了口气。
    科举这条路,他算是走到头了。
    突然间,陆杨心里还有些恍惚,有些不舍又有些高兴,其中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茫然。
    好在这样的情绪来得快也消失得快,陆杨动了动腿,见已经缓过来后,忙大步往外面走。
    莫永和陆柏正等在大靖门外。
    陆杨又饿又累,走了好久才到了大靖门。
    陆柏一看到陆杨,忙跑了过去。
    “杨子,快吃点东西。”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直接递给陆杨。
    陆杨感动坏了,“多谢大哥。”
    陆柏摇头,见陆杨忙着拆油纸包,便把他拉到了马车旁。
    陆杨一边啃着热乎的包子,一边在陆柏的推动下上了马车。
    莫永等陆柏也上车后,忙往会馆那里赶。
    马车赶得稍快了些,陆杨屁股颠颠颠的,手上拿着的包子倒挺稳。
    陆柏看着陆杨发白的唇色,又见他猛低头吃包子,可心疼坏了。
    “慢点吃。”
    他从一旁拿过一个竹筒递给陆杨,“来,喝口水。”
    水是冷的,陆杨接过,小喝了一口就没喝了。
    一连吃了三个包子,陆杨才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