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朝堂议政,攻打梁山。
作者:斩孽缘   救岳飞建强宋最新章节     
    靖康之难的前五个年头,
    汴梁城,
    皇宫,金銮殿。
    宋徽宗端庄的坐在龙椅上,
    近日关心征辽战事,
    方腊,梁山之事情萦绕。
    脸色并不好看。
    阴沉着脸,看着满朝文武,
    不平不淡说道:“小顺子,念一下吧!”
    小顺子走出来,
    扯着公鸡嗓子:臣杭州知府高宏冒死上奏,昭和五年秋,方腊匪患带兵攻陷杭州周边城村,杭州城被围,据臣打探,方匪挟周边难民有十万之众,望吾皇火速发兵救援。
    小顺子念完第一道奏章,
    看了一下皇上。
    “继续念。”
    小顺子又拿起了另一道奏章。
    “郓州知县童国伟奏报,梁山匪患,昭和五年秋,公然下山,烧杀郓州地界庄寨,曾头市被洗劫一空,郓州兵马多次围剿无功而返,梁山宋匪越发猖獗,望朝廷派大兵围剿。”
    朝臣们听到这些消息,一个比一个坏。
    这是一个多事之秋。
    楚国公征讨辽国还没有成果,国内的形势,竟然这么紧迫。
    杭州可是国家税收的重要城镇,
    这要是沦陷了,征讨辽国的粮草就会受到威胁。
    宋徽宗眼中透露着焦虑。
    “这是秋收之际,方匪趁这个时刻,夺取我百姓生存根本,这是要难民更多,难民多了,匪患就多,梁上逆贼更是可恶,杀我大宋子明,抢夺我大宋财富。罪不可恕。”
    你们都说一说,该怎么处理。
    此话一说。
    群臣快速盘算着。
    现在能打仗的楚国公杨业征讨辽国。
    剩下宗泽年事已高。
    将军们都不少,
    可是能挂帅,有威望的很少。
    此时群臣才发现,可以带兵打仗的将领这么少,
    全是拿笔杆的文臣。
    打仗不是胜就是败。
    不是处理政务,有缓冲的机会。
    文臣们没有一个敢提前说话,
    都在思考。
    方腊十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还有梁山,
    那里可是有八百里水泊,
    要懂的水战。
    不过前考虑增援杭州吧。
    从哪里调兵,让谁去增援能解围,也是一个问题。
    这个奏报,
    一个是从杭州,一个是从郓州,
    这两个地方,就算八百里加急,也的好几天。
    现在前线的战事是什么情况,
    没人知道。
    杭州是否攻破。
    梁山是否掠夺了财富,尝到了好处,继续不限于庄子,寨子二攻打县城。
    文武百官左顾右盼,心中都考虑着,想着,想一个万全之策。
    宋徽宗见这群人不说话。
    气不打一处来。
    “今天把你们全叫来,不是让你们挺尸的。一个个的哑巴了!”
    赵构经历了宋徽宗的打压和关禁闭,
    放出来了,
    站在大殿上。
    最近安分守己的默默的,更隐秘的忙着自己的事情,
    丝毫不敢有冒失之举。
    在文武百官面前,一副痛改前非的模样,
    与人为善,人畜无害,毫无斗气。
    此时在殿上,虽然想表现,但是想了想,还是韬光养晦的好,免的再被抓住把柄。
    这时候主要一个稳字。
    赵涛这时候靠着一根柱子打瞌睡,
    最近总是睡不醒的样子。
    对于这样的事情,
    赵涛是有想法的,可是想法是想法。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留给别人做吧。
    朝堂还是一片沉默。
    这时候,赵构实在忍不住了。
    权衡了一下利弊。
    “父皇,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犹豫的。直接派兵.....”
    说完,扭头看了一下太尉高俅。
    这时候,高俅也心领神会。
    赵涛看着两个家伙,挤眉弄眼。
    心里一阵恶心。
    两个狼狈为奸的东西。
    高衙内已经让我打的全身瘫痪,等那天找个借口,让童禄也把高俅弄出来,打一顿,让他永远不能祸国殃民。
    赵构说完,偷偷的看了一眼赵涛。
    眼中闪过一丝的挑衅。
    赵涛翻了一个白眼,继续打瞌睡。
    “父皇,儿臣认为,梁山匪患内是我大宋后方,宋匪不除,后方将永无宁日。”
    宋徽宗见有人说话了,还是自己的儿子,
    虽然犯错,但是那个孩子不犯错啊。
    高兴的说道:“你的意思是派兵围剿。”
    赵构斩钉截铁的:“是!”
    “那派谁去啊。”
    “父皇,我大宋兵多将广,高太尉又是总领全国兵马事务,可派高太尉,率领一营禁军,到郓州地方,整合郓州周边统制,围剿梁山贼寇。可一举破梁上。”
    赵构刚说完,
    一些趋炎附势之人,
    赶忙跪下。
    “皇上,九皇子说的甚是。”
    高俅出班。
    “臣愿为皇上分忧,一定竭尽全力,将其梁山贼寇剿灭,不负皇上圣恩。”
    赵构看火候差不多了。
    “儿臣前段时间,猪油蒙蔽了心智,犯下大错,愿意戴罪立功,跟随高太尉一起围剿梁上贼寇。”
    对于梁山贼寇,
    赵高认为,对于朝廷来说,梁山的问题也就是肌肤之藓。
    一群盗匪而已。
    派兵就能剿灭。
    所以赵构请缨。
    一能增加对兵马的控制,二能消除父皇对自己的不满。
    宋徽宗见赵构这么懂事。
    心里甚是宽慰。
    再看赵涛,
    靠着柱子闭目养神了,
    朝堂上的事情, 好像和他没关系似的。
    两个儿子一对比,
    觉的赵涛太不懂事了。
    想训斥,又没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