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大明的基础教育
作者:不夜星球   我为明皇!大明当无敌!最新章节     
    “行了,高兴个什么劲儿,真觉得你将人派过去,他们在那边就能立住脚跟?”老朱没好气的翻了个白眼。
    山东那边,孔家一家独大,虽然这次将孔家连根拔起,但是剩余的关联势力还在,他们想要将人安排进去,也是需要技巧的。
    “这个简单!”朱雄英眼珠子转了转“皇爷爷,孙儿敬献给您的万万两白银,您可有了用处?”
    “你要干啥!”老朱立马警觉:“咱可都打算好了!军费还有南方的建设,可都要提上日程了!”
    见老朱一副护食的模样,朱雄英无语,至于么......
    “皇爷爷,孙儿又没想跟您抢,孙儿只是觉得,若是让他们在当地开办乡学,那么他们的威望应该会提升吧。”
    “办学?”老朱愣了下,这事情他当然是不反对的,事实上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朱元璋就下过谕旨:“诏有司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朱元璋叫地方政府在民间办学校,这种学校叫做社学。请来教学的老师还必须经过政治审查,没有办过什么案底的才行。
    而且这种叫做社学的,纯是民间组织,政府是不能干预的。
    在这种学校学习后,学得好的就可以考官办的学校了。在明朝官办的学校有两种,一种是地方上府、州、县的儒学:另一种是京城里的国子监。
    这些学校就是大明朝的,主要公共教育资源。
    但是因为五年后,朱元璋又下令停止了社学。因为老朱发现,本来是想要给百姓点福利,让百姓的孩子可以读些书,结果那些官老爷们将办学当成了他们营私舞弊的手段。
    所以老朱及时叫停了这一举措。
    现在要是没有朱雄英的蝴蝶翅膀的话,老朱会在今年,就是洪武十六年的时候,又下令恢复社学。
    至此终明一朝,私塾与义学相辅相成,成为民间教育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这些义学不重要,因为当时老朱待遇给的好,社学规模大,而且有相关田地供养。所以能请到当地最好的老师,教学质量也比一般的私塾高一些。
    虽然这些老师都是没有官职的老儒生,但是在当时在地方都是很有名气的人。
    就像朱雄英现在大本堂里面的一个先生,名叫李希颜,就是因为在地方上,教书的名气太大,所以老朱就将他请过来教自己儿子了。
    虽然朱雄英没听过他的几节课,但是不能否认,其很会教导学生,连最小的朱柍都喜欢听他的课。
    朱雄英记得在前世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大明朝领先世界一百年,晚清落后世界二百年,怎么想都不怎么对劲吧。
    难道真的是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
    朱雄英记得以前看到的一个记载,是一个地方的县志,就是地方写的本地的历史。
    现在考古也会以地方志为参考,因为不同于朝廷所修的史书,地方县志是难的不为尊者讳的真实记载。
    就比如一个县太爷修桥铺路口碑很好,但是也有记载他强抢民女的。还有就是一个大军阀无恶不作,但是最后却将全部家产捐给学校的。
    就是这样一个县志,在满清时期的记载,断断续续,几乎连不上时间。奇怪不?连日寇入侵时期都没能打断的县志记载,在满清时期竟然断更了!
    也就是说在某些人嘴里,满清三百年的盛世中华,地方县志还没有抗战时期修的好。
    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满清时期根本就是不断的在打压文化传承,以这个地方县志为例子,明末清初时代,这个县城里有17所私塾。但是在满清政府英明的领导下到乾隆年间,就只剩下了一所独苗苗了。
    谁敢不经允许开私塾,斩立决!什么乡野遗老啊,什么家学啊,敢乱讲斩立决!
    这些直接导致了全县的识字率,惨不忍睹!
    相传有两村械斗,一村将近5000人,凑不出两个会写名字的!这个情况,不说是找人修县志,就是代写书信的都是抢手买卖!
    这样的情况,不要说其满清误我三百年,它没有退步,都算是华夏民族的文化优秀了。
    为啥明朝总有农民起义,因为老朱不愚民!反而广开民智!他们受到当地不公平待遇了,知道还能反抗!
    朱雄英明白开民智的后果,但是朱雄英还是想要向老朱建议!
    “皇爷爷,不如在山东,开办乡学,由政府出资,范围是周围的几个村子,所有适龄儿童免费上学!”
    “所有适龄儿童免费上学!”老朱惊了一下。
    “没错!由政府出钱买地,运作交给乡长里长,这样就可以实现正向循环。”当然朱雄英知道,这样也不保险,谁都不能保证,这个田会不会被挪用。
    但是这是目前最为稳妥的办法了,而且只要朱雄英的计划能顺利实施,那么这些小动作也会有相应的监管措施。
    “不可!就算这样,一所学校要承纳多少学子?而且有没有那么多的老师也是一个问题。”朱标摇摇头,明朝可不是现代,有那么多的人才可用。
    “没关系,不需要他们有多么的学富五车!只需要简单的识字,即可!也不学四书五经!只是简单的认识千字文,学学论语即可,更多的是学一些算学、农书这种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朱雄英果断摇头,他可不会弄出来一群书呆子和自己作对,想要走仕途,自己加油接着上!
    “这个乡学只设三年,让孩童简单的识字,会算学,会些农业的知识就好,能让他们在以后更好的生活。若是真的聪明伶俐,则可以通过县学的考试入学。”
    朱标听后眼前一亮,这事情要是能实行下去,那简直是天大的仁政啊!只此一条,就能让整个山东上下,皆受教育。
    这不就是继往圣之绝学么!
    朱标骨子里还是受到了儒家的影响,想到这件事情若是能够达成,心中的澎湃简直要喷涌而出!
    目光看向朱雄英第一次如此炙热!
    当真是吾家麒麟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