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殿试名次
作者:七桃散人   大宋不怂最新章节     
    这种拿铁锅炒了以后,直接倒水的冲泡方法,起源于茶山上的猎人。
    他们在山上采摘了一些野生茶叶以后,来不及慢慢地炮制发酵,便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制茶。
    铁锅炒完以后,也不会倒入热水烧开,而是直接倒入冷水,让冷水和热锅相互中和,得到可以即刻饮用的温茶水。
    在山上吃多了猎物肉食之后,喝这种茶最是有助于消化。
    张葱儿觉得冷水冲泡太过于粗鄙,坚持用热水冲泡,味道反而更加浓烈。
    稍稍放凉之后,李申之喝了一口,浓烈的茶香伴随着苦涩味道,让他微微皱了皱眉头。
    一口饮下,苦涩的口感过后,在喉头很快升起了一股甘甜,这就叫回甘。
    所谓回甘,并不是茶水里有糖分,而是味觉细胞适应了极苦之后,即便是喝清水,也会觉得很甜。
    如此快速和清晰的回甘,李申之这个老茶客也是头一次遇到。
    想要有回甘,茶必须非常干净,没有异物附着在喉头,才会有真正的回甘。那种一入口就有甘甜口感的,十有八九是茶中添加了糖。
    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李申之忽然觉得脸庞发红,呼吸急促,额头微微冒出了细汗,大脑一阵阵的眩晕,这是明显的兴奋状态
    喝茶上头了。
    张葱儿那边也没好到哪里去,扶着额头半伏在桌子上,皱着眉头强憋着喘息的欲望,痛苦地微微喘气,一副忍得好辛苦的样子。
    再看岳银瓶,感觉一股雄浑之力从胸中升腾而起,其劲道竟然丝毫不输胡虏血。
    岳银瓶一把将杯子拍在桌子上,大赞道:“好茶!”
    然后趴在桌子上不动了。
    过了片刻,李申之慢慢恢复过来,将岳银瓶抱起,放到床榻之上,才回身与张葱儿笑着调侃道:“好霸道的茶。”
    张葱儿的身体稍稍弱了一些,恢复的时间比李申之更长,心中暗暗叫苦。
    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事儿,以后还是少干吧。
    自己一个管事的掌柜,跟当家主母叫个什么劲儿。
    ……
    茗香苑的大堂里,学子们喝得东倒西歪,有纵情高歌的,有哭得黑天抢地的。
    几十年的辛苦努力,今天终于得到了回报,其中的艰辛酸楚,只有经历过了才知道。
    任何的情绪,经过酒精的放大之后,全都疯狂地表现了出来。
    即便是平日里腼腆的人,看到大家都在发疯之后,也恣意放纵了起来。
    越是腼腆的人,此时越是放纵。
    学子们狂欢着,提着酒杯想敬酒,却遍寻不到主人,便吵闹着要掘地三尺把李申之给揪出来。
    好在有韩平等人带节奏,倒是没有让疯狂的学子们到后院去找李申之夫妇。
    酒足饭饱,学子们对李申之充满了感激之情。
    但要说到让他们服气的,还要数韩平。
    是以他们敬酒的时候,敬李申之的地主之谊,敬韩平时却是把他当做了小头目。当然了,临安学子们习惯性地把韩平当学生头子,对别地的学子们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
    年轻人醒酒就是快,喝得烂醉如泥的岳银瓶,到了傍晚的时候已经能下地走路了。
    岳银瓶用双手使劲搓了搓自己的小脸蛋,夸赞道:“胡虏血当真是霸道,倒是小瞧了它。”却是忽略了那更霸道的茶水。
    瞧那娇小而又精悍的模样,仿佛一个打了一次小败仗的将军一般。
    仔细端详着岳银瓶,李申之再次间歇性地陷入了恍惚之中。
    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姑娘,她的舞台反而是战场。想到日后两人会在宋金前线并肩作战,李申之对岳银瓶生出了一股纯洁的歌名友谊同志之情。
    ……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要殿试的日子。
    学子们全都穿着得体的常服,候在东华门外,等着官家的召唤。
    所谓东华门外唱名,正是此时此刻,科举中第参加殿试的时候。
    一大早地在外面站着,李申之觉得自己神清气爽,精神头很好。看来每天坚持运动,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参加殿试这么重要的日子,自然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张葱儿如往常一般,早早地去到李府之中给李申之梳洗打扮。
    自己不过是一个店铺的掌柜,却操着当家主妇的心,也不知道为的是哪般。要不是童瑜的肚子越来越大,也轮不到她来给李申之化妆。想到这里,茶博士心里竟然还有一丝窃喜。
    禁军在门口列队,对进门的士子们挨个搜身,同时查验符牌,验明正身。
    相互结保的五个人,也会分别进行问话,以防止有人冒名顶替。
    殿试的时候官家也要出席,若是有人冒名顶替,万一混入刺客对官家不利,那可是比科举舞弊更加严重的失误。
    进了皇宫,地面用水泥砖铺设了纵横阡陌的道路,终于不用在土地上行走,下雨之后也不怕踩两脚泥了。
    水泥产量正在逐渐上升,但是在临安城即将开始的规模庞大的基建中,缺口依然十分巨大。
    历来的皇宫皇城修建,无不是经历上百年,好几任皇帝的不屑努力才可以达成。
    临安皇宫的原址,不过是临安府衙署的后花园而已,想要恢复如开封模样,可想而知其难度有多大。
    哪怕是皇宫,也只能用水泥砖来铺设出一条道路,还无法将整个皇宫的地面全都硬化。
    工匠们铺设的水泥路非常美观,长宽比例协调,就连水泥砖的大小与道路的宽窄尺寸的对比,都显得无比的和谐。
    两块水泥砖的中间还预留了伸缩缝,以防热胀冷缩,在伸缩缝里填充着掺杂着石灰粉的炒土,可以极大地避免砖缝里长草。
    殿试的场所,就是皇宫之中唯一的一座大殿,俗称金銮殿的地方,今天的名字叫作“集英殿”。
    殿试的第一场,依然是笔试,题目由主考官来出。
    传说中由皇帝亲自出题面试的环节,现在还不是成例。
    殿试理论上的主考官是官家赵构,实际上还是李光,是以出题的风格没甚大变化,考生们只要有真才实学,答起来并不费力。
    殿试的主要作用是排名次,其目的是让学子们知道,自己的进士出身是由官家赏的,而不是主考官给的。
    官家是名义上的主考官,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学子的名次都是由官家来定。
    实际上主考官会把名次提前定好,官家只是象征性地翻看一下前几名的卷子,稍微调换一下顺序,亦或是不换顺序。
    只要经一次手就行。
    原本殿试之后,秦桧把秦熺放在了状元的位置上,呈交给了赵构。
    赵构不动声色地把秦熺放到了第二的位置上,把原本的第二名陈诚之提成了状元。
    秦桧认了。
    一对君臣在无声无息中,相互之间完成了一次试探。
    考试的流程与省试时基本相仿,考生各自答题,答完之后糊名誊写统一阅卷排名。
    只不过这样一来耗时太长,违背了殿试走过场的初衷,于是把誊写给去掉了,只是象征性地糊名以示公平。
    殿试完成之后不久,副考官们对每个学子的试卷都完成了评阅,拟出了一个初步的名次,交给了主考官李光。
    李光一目十行,从第一份卷子开始看起。
    看得快,不代表不认真。
    李光从小博闻强识,看书就是一目十行的习惯。
    更何况这些学子的文章里面,大段大段的都是官话套话,看不看都无所谓。
    对李光来说,大多数学子的卷子只需要看三眼,就能把其水平定个八九不离十。
    第一眼,看一看开头,便能把学子的文采摸得差不多。但凡开头,都是写文章最用力的地方。如果连开头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文采不提也罢。
    第二眼,从开头快速地往后扫,找到文章的核心观点仔细看一看,便知道了文章的中心旨意。若是观点有趣,或许还会多看一眼,看一看考生论述的过程。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妙就妙在论述的过程,能吸引考官多看几眼,是以在科举之中总是能取得好名次。
    由此也须得出一则教训,那就是考试的文章不要有太多的转折。万一考官快速扫到的是转折之前的观点,那误会可就大了。
    第三眼,看一看文章的结尾,是否有点睛之笔。如果在文章最后能来一次升华,搞几句精彩的点睛之句,那么还能让考官给多打几分。
    作为小镇做题家,这样的作文套路早已熟稔于胸,不过李申之今天的殿试却没有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在李申之看来,他已经取得了进士的资格,并且在科举之前就已经有了文林郎的勋爵,科举名次对他来说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想要的,是在科举上阐述自己的想法。
    却说李光按照他的套路在阅卷,不一会已经翻过了二三十份,除了极个别的微调之外,对名次几乎没有改动。
    这样做,也是对副考官们的尊重。
    副考官们排定名次,也是费了不少的功夫。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主考官,应当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然而若是不改动几个名次,又会显得主考官水平不足。
    所以微调几个名次,便成了主考官与副考官之间的默契,就连皇帝也遵守着这样的默契。
    而这一次,李光陷入了深深的为难。
    众副考官看到李光手中握着一份卷子,既没有调整名次,也没有放下去看下一份,而是就那么呆呆地盯着考卷,在那里出神。
    副考官们心中疑惑,还以为主考官李光走神了。
    有一名副考官借助给李光添茶水的机会,故意弄出了点声响提醒李光,顺便看一看是谁的卷子,竟然让主考官陷入这样的状态。
    李光看到有人给他添茶水,礼貌地点头点头表示感谢。
    重规矩的他,同样重礼貌。
    副考官看到主考官没事,心中稍安。然而当他看到卷子的时候,心中不安了。
    那张卷子的辨识度太高了,不需要看名字就知道作者。
    文章写得工工整整,但是书法水平却又一言难尽,定当是李申之的无疑。
    其他的副考官看到这位副考官似笑非笑的神情,一瞬间也猜到了试卷的主人。
    他们在阅卷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李申之的卷子当真是不按套路出牌,他们也不知道该给什么样的名次。
    若是在科举省试的时候,这样的卷子很有可能会被直接黜落,然而这里是殿试,他们也没有资格随意黜落士子,那是官家的权力。
    等他们深入地看进去之后,又都纷纷被李申之卷子里的想法折服,禁不住拍案叫绝。
    有心给李申之提高一些名次,却也没有那个胆子。
    几个副考官们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按照省试的名次来排。
    用最保守的办法,虽然失去了出彩的机会,但是也避免了出错的可能。
    现在,李光陷入了和他们同样的为难。
    这些副考官可以用保守的办法来不作为,但是李光不行。
    李光已经反反复复地将卷子看了好几遍,脑子里的念头从状元到黜落,又从黜落跳到了状元。
    他是主考官,不可能用和稀泥的办法来对待这样惊世骇俗的卷子。
    可以想见,这份卷子日后会和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若成,他名利双收,会收获和范仲淹一样的名望。若是不成,那么他也将收获千古骂名。
    思虑良久,李光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了动作,把李申之的卷子往前挪了几名。
    然后又前移了几名。
    想了想,继续前移,最终放在了第四名的位置上。
    最终说服李光自己的,是科举的目的。
    既然科举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人才,那就要给这种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多一些机会。
    一甲进士只有三个名额,放到那里太显眼。但若是想让官家看到这份卷子,又不能放的位置太靠后,因为官家有时只是象征性地翻看十来份卷子。
    放置到第四的位置正合适,既不显得太过突兀,又能保证官家能看到。
    至于李申之的命运会如何,还是交给官家定夺吧。
    却说排好次序的卷子送到了赵构那里,赵官家在一众宰执的陪同下开始阅卷。
    李光因为主考官的地位,座次尤在另外几位宰执的前面,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丞相提前造势。
    李光曾经当过丞相,坐在首席的位置上很自然,没有丝毫的违和感,仿佛他原本就该坐在那里一般。
    赵官家看的卷子没有糊名。
    拿起第一份卷子,先看了名字是韩平,读了几句之后,赵官家赞道:“不亏是韩琦后人,当真有几分宰相之姿。”
    官家的话不是乱说,既然说了有宰相之姿,那便是要着重培养的人才。
    紧接着看了第二份卷子,第三份卷子,赵官家不吝夸赞之词,既有文采又有见地,当真是国之栋梁。
    当赵构拿起第四份卷子的时候,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