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同贾川西行(下)
作者:方寸之间方寸山   信仰守护者最新章节     
    此时,甘肃的小麦已收割了一个月,大片的玉米已经有半米高了,火辣辣的太阳将玉米叶晒的拧成起了绳子,到处都是干旱半干旱的坡地,真是有点靠天吃饭的味道。
    这种半干旱的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水少,但却是果树生长的理想之地。
    秦安的水蜜桃、凉州的沙漠西红柿、民勤的蜜瓜、敦煌的李广杏、皋兰的旱沙西瓜、安宁的白凤桃、秦州的大樱桃、武威的葡萄、天祝的红提葡萄、还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静宁苹果.....
    一个个在西部辽阔的大地上争相斗艳,诱人的芬芳、惹人的鲜香飘散在河西走廊的上空,让人闻之心情愉悦。
    看着一串串紫色的武威葡萄,段泽华不由得想起了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定西,一片片深绿色的土豆秧大约有四五十公分高,株株粗壮有力。
    东北和西北的土豆大都是每年四月底五月初种植,九、十月份收获,一年一般只收获一季,亩产六千斤左右。
    酒泉的瓜州县,一片片挂满枝头,像一条条红辫子一样垂下来的枸杞果,吸引着众多暑期的游人驻足观看。
    次日,段泽华一行人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州。
    宁夏水稻分三期错落种植,早期水稻已于七月份收割完成,中期水稻九月份收割,此时已开始灌浆,晚稻十月中旬收割。
    在田间地头,一个个戴着草帽的老农在忙碌着。
    微风吹过,一排排稻秧随风起舞,非常壮观!
    段泽华顿时想起领袖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中宁县的枸杞果然名望在外,一走到中宁县,到处都是枸杞产品,简直就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看到如今这番绿意盎然,水草丰茂的大宁夏,段泽华又不由得想起了唐朝开元年间的诗佛王维。
    一千五百多年前,王维大概就是在现在这个地方,出塞慰问边关将士时写下的诗句:“大幕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当时,王维透过这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荒凉之感,来抒发自己被政治排挤而孤独、寂寞的悲伤之情。
    但他在这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了一种慷慨悲壮之情和一种豁达的情怀。
    国人大都喜欢把黄河称作母亲河,因为,黄河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黄河文明。
    有人说“黄河害天下”,但是,黄河却偏偏在宁夏境内温顺得如同一只小绵羊,它缓缓向北慢行。
    在宁夏平原,引流的“百渠”如同主干上的繁枝,让潺潺黄河水浇灌着这里的田地,赋予了宁夏富饶和肥沃。
    宁夏的“百渠”如同血脉延伸出来的一条条毛细血管,它们遍布宁夏平原,滋养着这片土地,最终成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称。
    秦渠、汉渠在历史上为宁夏平原带来了热闹和繁庶。
    唐徕渠修竣于大唐武则天时期,唐徕渠渠口开在青铜峡旁,最宽处三十多米,最窄处五米,平均宽度二十四米。
    唐徕渠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向北流到平罗县终止,全长三百二十二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溉着九十万亩土地。
    唐徕渠经过千余年各朝代的修整,直到今天,一直是宁夏最为着名的一条渠,居宁夏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
    宁夏平原“百渠流润”,众多水渠或多或少都和唐徕渠有关系。
    这些水渠大都依附唐徕渠而生,灌溉着这片土地,尤其是唐徕渠,它至今仍然发挥着灌溉农田和给众多大小湖泊补水的功能。
    唐徕渠已然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道道风景。
    “唐渠春柳”、“唐渠春涨”、“唐渠秋色”等无一不是众多人们在不同时节打卡唐徕渠的缘由。
    在银川,唐徕渠更有“一渠倾半城”的美誉,它穿城而过,带给银川的是半城的风景。
    最后一站,青海之行。
    青海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因此形成了“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气候特征。
    青海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总特征,且变化多端,是全国八级以上大风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青海不少地方,一日之内往往会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段泽华对青海的冬虫夏草和贝母这两种中药材非常看重,而且青稞的食用价值也很值得挖掘。
    三天三省,西北之行,对段泽华和贾川两人都是收获满满。
    作为农民的儿子,虽然已经和土地有些陌生了,但当他们走在这无边的田野上、菜地里、果园中、药田边,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和亲切之感。
    这就是华夏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深植在我们骨子里、血脉中的土地基因。
    无论科技、工业或服务业如何发达,但在根子里,我们永远都是一个农业大国。
    忽视了农业,就有可能会动摇根基,甚至动摇国本。
    所以,两人一合计,一定要认真做好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和团队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