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论东西方文化(上)
作者:方寸之间方寸山   信仰守护者最新章节     
    文化代代有传承,
    精神情感结瑰宝。
    继承精华剔糟粕,
    借鉴西方莫照抄。
    9月25日上午九点,由周胜梅起草的文章《论东西方文化》,经李筠心审核,呈段泽华审阅签字后,发布在了集团网站的文学专栏,全文如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五条主线。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世世代代精神和情感凝结而成的瑰宝。
    文化是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它不是任何一代人独有的财富,它是一辈辈人心血的结晶,是根植于国家和民族基因、血脉中生生不息的传承。
    文化是人类精神和价值的家园,它以人类智慧、情感和创造力为核心,它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从而更好地去生活。
    文化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和慈悲。
    文化不等同于知识或学历,有些学历很高的人却不一定有文化;一些没有学历的人,也不一定没文化。
    文化在很多时候等同于教养,或者说是素养,是一个人涵养和品质的外在气质和表现。
    文化的代表性特征和方式有很多,涉及哲学、文学、艺术、音乐、书法、演艺、新闻传媒等多个领域。
    东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大文化。
    东方文化也称东亚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核心。
    中华文化,也叫中国传统文化,其根本是儒释道文化。
    儒家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讲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儒家注重人格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倡导“仁、义、礼、智、信”。
    儒家注重人的品德、气节、立志、意志、节制和努力,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注重自然辩证法,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作为追求。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和人生之间的关系,重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伏羲、黄帝、姜子牙、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王羲之、徐茂公、颜真卿、宋濂、刘伯温等。
    道家对中国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其深远。
    道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以致被世人忽视而已。
    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源泉。
    道家文化在中国音乐、书法、绘画、文学、雕刻、建筑等各方面的影响一直占据着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
    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崇尚因果,敬畏因果。
    佛家彻悟诸法本缘,以慈悲救度一切六道众生为己任。
    佛法包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出世间法为究竟,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
    佛法不是求人,而是求自己。
    佛法是心地法门,唯有心能转业。
    佛法不从外求,佛法从内心求,从自心性中求,有求必应。
    佛法被称为内学,其原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儒释道三者都让人们明白人生的真谛,不把自己等同于动物。
    数千年历史的实践证明,儒释道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华文化注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高度重视德行修养,并以此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本。
    中华文化注重和谐统一,追求稳定,重视人文教养。
    中华文化以中庸之道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以义利统一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以直观意象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植根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这三种文明的交汇处。
    宗教对西方文化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本质是基督教文化,直到今天,西方国家的人们大都以此为信仰。
    基督教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西方文学家以《圣经》为理论根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
    如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托尔斯泰的《复活》、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地》,都充满了基督色彩。
    许多学者认为基督教是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石,基督教信徒占全球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文学创造、价值标准、风俗民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