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看着他们来回跳
作者:画凌烟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最新章节     
    元载呈递上去一份汇报。
    “啊呀呀,萧家居然派人干这些事情,这是本王没有想到的呀,证人都还在?”
    “还在。”
    李倓又问道:“朱家去武进作甚?”
    “是关于之前扬州书院一事,具体商议了何事,未能打探清楚,不过下官觉得多多少少是针对咱们的。”
    “顾家和陆家呢,他们派人过去了吗?”
    “好像没有听说。”
    “对了,还有一个张家,有动静么?”
    “也没有动静。”
    李倓来回走动几转。
    元载说道:“既然我们已经找到萧家的把柄,可以对萧家动手了,以免这些江东家族联合起来与我们作对。”
    “不!先不要动手,我倒是要看看他们能翻出什么浪来,也不差陆顾朱三家出来唱戏。”
    “若是如此,江东和江夏郡同时发出事端,我们首尾两端应对,实难顾虑。”
    “江夏郡若是发生问题,必然是大问题了,扬州书院案后,江东这些家族明显是不想跟我们正面再有冲突,但江夏郡就未必了,所以江东目前不宜强硬,江夏郡若发生事端,绝不能妥协,否则其他诸州就镇不住了!”
    “郎君明鉴,不过江夏郡离扬州千里之远,我担心这些人兵行险着,破坛子破摔,把事情闹大。”
    “闹大!本王就等着他们把事情闹大!他们不把事情闹大,怎么能让长安知道地方势力如此不服管,如何衬托出咱们练兵的重要性?”
    元载愣了愣,大王,你可真他妈的阴险啊!
    自愧不如!自愧不如!
    现在的局面,江东各世家明显不服,但碍于之前的事,现在准备玩阴的,江夏郡的怒火估计要忍不住了。
    一旦事情爆发,其它诸州必然会隔岸观火,打着看热闹的心态,准备看看建宁郡王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
    如果稍微妥协,那其它诸州以后不仅会在新政上放飞自我,对扬州的政令恐怕也会阳奉阴违。
    朝堂又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扬州。
    安禄山将钱监、造纸、云秀坊的技术都拿去了。
    李隆基也没有那么傻,肯定早已派人在其他地方各地开花,摆脱对李倓的依赖。
    一旦李隆基真的摆脱了对李倓的依赖,李倓将陷入巨大的危机中。
    所以,现在李倓立威、新政,以及新的产业创新,三方面都要抓,而且要强硬。
    “公辅,你密切关注江夏郡的局势,派人来回通报消息,要用八百里加急信件!”
    “是!”
    “对了,乐平铜矿开采如何?”
    “我正要跟郎君说这件事,目前乐平开采铜矿的人数已经增至五千人,分出了五个开采点,各有不同,那里的铜矿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
    多很多?
    那岂止是多很多,那多到你元载这一辈子都挖不完。
    “再增五千人。”
    “再增五千人,就是一万人了,郎君要用一万人在一个地方挖铜矿?”
    要知道,乐平县总人口才两万人。
    “是的,再增加五千人,圣人给我们的任务是一百万贯,但我们自己要制造铸造出一百三十万贯,还有三十万贯,我们得自己留着用!”
    元载立刻心领神会,却又提醒道:“这笔账,若是被长安发现……”
    “我已经跟士安交代。”
    “刘士安愿意做这笔账?”元载立刻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嘴脸,“不是我在背后说刘士安的坏话,他是个直脑筋,未必会全力为郎君卖命,万一把这事捅到长安去就不得了了。”
    不像我元载,为大王办各种脏活累活,我是真心真意为大王的,绝不是看在胡椒粉的份上。
    对了,大王,我胡椒粉吃完了,您看……
    “这件事你就不要操心了,士安会处理妥当。”
    刘晏这种理财高手,做几份漂亮账目给长安,还是信手拈来的。
    元载这货,就是权力欲望太重了,以后指不定得玩排除异己的游戏。
    “是,我先去安排乐平县的事。”
    “对了,陆家是不是有一个叫陆羽的后生?”
    “陆羽?”元载想了想说道,“好像确实有这么个人,郎君问他作甚?”
    “找到这个人,带到我面前,是请到我面前。”
    “好,这件事交给我去处理。”
    元载兴致匆匆离去。
    十月初九,初冬的阳光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
    李倓坐在扬州书院后院的楼阁内,与杜甫对坐。
    李倓叹了口气说道:“如果不出意外,明年需要至少一千人下乡成为保正,这个人数可不小,子美有何看法?”
    杜甫说道:“这个人数若是全部出自扬州书院,确实不小,但若是出自各州的学院,却不算多了。”
    “子美的意思是,要在其他州也兴办学院了么?”
    “这段时间我仔细想了想,仅仅只是在扬州,还不足以影响更多人,若是能在宣州也设立书院,在苏州也设立书院,在余杭、江陵,都设立书院,是不是大王需要的人才则源源不断。而且可以使原本就在任的保正,进入书院读书,不仅仅只是开荒新任的保正。”
    “说得好,子美这个说法,甚合我意。”
    李倓此次来找杜甫,正有此意,仅仅只是一个扬州书院怎么能行?
    得再多来几个,不过也不能同时开花,下一个就开在苏州。
    等把陆、顾、朱三家摆平后,苏州书院就可以开始筹建了。
    按照这个时间,今年可以将此事处理完。
    这时,高进急匆匆走来。
    “郎君。”
    “你来了,来,过来坐。”
    高进落坐在一边。
    李倓问道:“现在你有多少学生?”
    “目前工学院有学生三百人。”高进如实回答道。
    “他们平时都学什么?”
    “那要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些原本就是工匠出身,手艺成熟,有一些生疏者,就需要详细教学,例如水车的构造,木头长宽,工具的使用,目前已经有一百二十人掌握了水车的制造,如果郎君需要这样的人才,随时可以叫出来。”
    李倓点了点头,显然对高进的进度十分满意。
    这其实是工科学院,培养标准化人才。
    虽然大唐还没有系统化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等,但将经验复制出来,传递给更多人,就足以满足接下来李倓要扩张的计划了。
    甚至为未来的军队铺垫专业的后勤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