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才看到了一部分而已,另一边的景色更让他们好奇了。
从左边的拱门进去,里边又是另一番天地。
拱门正对着的是一个亭子,不同于其他的亭子以柱子为结构四面敞开。这个亭子虽也是雕栏画凤,但四周却是配上了木质屏风。
不过屏风也只是略微的挡了一下,每一面还是有个一米见方的空间留白,看来也是给来赏景的无疑。
亭子上门赫然写着四个字‘四季亭’。
正当几人疑惑的时候,旁边两个对面走来的游人聊天正巧说了一句“这亭子居然能看到四季的景色,太不可思议了”。
几人听了也是不可思议,现在正值夏天,就是在哪里看它也是夏天啊,又怎么能看到其他季节呢。
尽管心里这么想着,可他们还是加快了脚步,想着去一睹究竟。
亭子内空间还是挺大的,容纳他们这些人没有问题,几人都是从各个位置看了起来。
李静瑶爷爷看了会亭子内的一版介绍这才兴致盎然的说道:“四季亭,原来是这个意思”。
其他人也是又过去一探究竟。
这个四季亭自然就是指从亭子的四个方向看出去,能看到一年四季几种不同的景色。
摸清了这一点,他们也是立马的想去求知一番。
从之前进来的那个门口看去,正好看到的就是之前那个池塘里的睡莲正生机盎然的样子。
这活脱脱的一幅夏季景色无疑。
而另外一边看去,则是一面围墙,但围墙前面种了一丛竹子。从亭子里平视而去看不到竹子的顶部,只能看到底下那斑驳的枝干、以及枯黄的落叶,这大概就是指的秋天的景色吧。
而另一边呢,是一个花园,花园的篱笆上缠满了藤蔓,藤蔓上则开着各种或红色过紫色的花,就如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那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而背后那边看去则是一个廊桥,廊桥下方是水流穿过的桥洞,上面隐约还摆着一个棋盘。不过这廊桥的护栏都像是钟乳石做成的,包括上边的瓦片也是一样,看上去倒像是冬天下雪后上面一层薄冰的样子。
李静瑶爷爷饶有兴趣的看了许久,然后才点了点头说道:“有那么点意思”。
秦方也是说道:“各个方向看到的景色确实是不同,也算是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四季了”。
爷爷重重的说:“能有这番造就,已经是相当不易了”。
其他人也是纷纷表示认同。
再往前走,就上到了那座廊桥,这里造景与流水搭配巧妙,营造出了一种小桥流水的氛围,繁茂的植物和四时不同的花木相映衬,风光如梦如幻。
顺着廊桥而行,就到了园子的另一边,这里堪称是水上长廊。廊桥全部都架在水面之上,两边则是一些点缀的树木,时不时的还有一个供休息用的亭子。整体看上去高低各异,错落有致。
而不远处水面偶有看见正卧着一朵莲花,正在闹中取静呢。
往前没多远,就见到了一排屋子,这些屋子全都是临水而立,倒也是别有一番雅致。
李静瑶羡慕的说道:“住在这种地方,那可不要太享受了”。
秦方笑笑调侃的说:“瑶瑶,你家能在香港那种山上有独栋别墅,已经是让无数人羡慕了,没想到还有你羡慕的”。
李静瑶笑笑说:“人总是想体验一下不同的环境的”。
秦方点点头,这种幽雅绝美的地方,别说李静瑶了,就是他自己,也是想住在这里面的。
这边每个门边都有一副木刻的楹联,都是写景的,如风月无边,花鸟相逢等。
李静瑶爷爷看着楹联说道:“中国的对联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远,在这个地方都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秦方点点头,这个不可置否,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习俗里,贴春联仍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再往前走了一点,面前又是一座假山,这座假山比之前看到的那个要大多了。
如果说入门处那个就是给来点缀一下让这个园子更秀气的,那么这个就是让这个园子更大气的。
这个假山很大,人可以走上去不说,上面还有一个亭子。
几人沿着台阶走上去,站在这个亭子里可以俯瞰整个园子的全貌,那曲折蜿蜒的回廊,那时断时续的围墙,那错落有致的草木,那微微荡漾的水面,以及那三三两两行走着的游人。
在这里看下去一整个就是这个园子的和谐与生机。
李静瑶爷爷看着不远处的池塘说道:“这园子的主人站在这里俯瞰着自己的这座宅子,怕也是会有一番自豪感吧”。
也是,连他们这些游人都能赞叹与惊讶了,那园子的缔造者,不管是财力还是审美力,应该都是不可一世了吧。
园中一年四季风景各异,亭台楼榭的建筑技艺精湛,布局构思精巧,园内层次结构丰富,让人目不暇接,一步一景,用来形容这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
而不管是假山还是流水,又或者花木,都是在自己的位置里,恰到好处。没有谁去抢风头而突兀,也没有谁害羞而卑微,一切都是那么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而民间建筑的美学,在这里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没有金碧辉煌,但仍是处处都显出优雅与巧妙,在这个和山水相结合的园子里,他们就像是相互扶持的伴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状态,它们已经是持续了几百年。
时至今日,它们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历经风霜而历久弥新的这些园子,正不断展现着自己的生机。
一花一木,一亭一阁,哪怕已经是从那个时代穿越到了现在,但它们仍在无言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于曲径通幽处,行小桥流水间,感江南园林之秀美,一步一景、步步生景。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
李静瑶爷爷突然问道:“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不是在这附近”。
秦方点点头说:“这诗写的是寒山寺,就在这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