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实色通虚
作者:天豆园张泽锡   恶魔较量官最新章节     
    因为“阳”是“通虚、化虚”,是看不见的;只有其事物这一“不异”的“实化·会积”时相互作用的“阴”才可能被我们所看见。
    而在我们接收到“热”,感受到温度时,其是否便就是我们“人体实化”的过程;因为就我们本身而言,是属于获得的一方。
    而其人体在拥有了“热”的“实化”后,便又会向外辐射,那么这股向外辐射“通虚化气”时的流失“虚、空”感,岂不是就会因为自身的“虚通”性,而汇聚来一股股更能通虚的“气”在我们身上,而也就是其我们所看到的“光”,或仪器所测量或成像出的热视图;
    但其,“光和热”也应该是“不异”的,因其都为“一气所化”。
    那么其“一气”究竟是什么;“虚和空”,“实和色”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
    其便是,我们探讨了如此之多的“通虚、化虚”;
    那么,其“通虚、化虚”是否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够使事物无间变换的运动状态。
    即,一件事物“越虚空,越去通虚,则便越能‘生实’,诞生出能量”;
    即,其“动”的越厉害,则便“反应”更剧烈;获得性更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而是只要这种我们所描述的:事物的“气”一动,变得更“虚空”,而就是因为这种“化虚的虚空”的出现,就会引来外界其他,另有而“不异”般的“实色”事物,相对“汇聚·会积·填虚”而来;如此“不异而易”的转换。
    而既然这种我们设想的“虚空”是看不见的,则我们是否就可以直接将其,完全虚空化,架空化,即完全性的没有;而达到一种“无物”的境界;
    而只要这种“无物”我们概念般的“虚空”一动,就会有与之不异甚至又可以“交易”的“实色”之“有物”般的能量事物感受变化过来。
    即只要有了“虚空、化虚、通虚”的能力,则我们是否就可以“虚以控实”,随时随地地拥有“实、色”。
    而就只留下“虚空”,保留其那种“无间”和还能够变换的运动形态;即,那么其是否就是:这种“无间无物”一来一回的运动状态,才能够变换出了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在“虚空”的变动中,追寻其世间的答案;即其“虚空”一变,就立即有“与之不异的实色”汇聚、填虚而来。
    其这里,我们大致就可以先建立两个案例在脑海中;即“震动”和“热”;
    我们讲摩擦生热,其“震动”和“热”以及世界所有我们已知的能量,则都可以想象成,是由“虚空”这种:“什么都不带有”的“无物”所引发造成;无中生有;
    就好像其世间的事物,全都不由自主的顺拐很乐意地走错路一样;而就像“震动”;其我们拍桌子,桌子震动;
    抛去一切波和能量、质量性的问题,而就只把“震动”设想为集合了事物质能般“有物的物体形状”与完全“空隙、间隙”之间的关系。
    其无有入无间;
    那么是什么带给了物体震动,是突然出现了这种具有方向性的“虚空”性,引领了物体“实色般的有物”变化;
    而其“虚空的间隙”则便是连“能量”的概念都不需要有,甚至可以提供给我们所共识已经认可了的“质量、能量”变化所需要的场所,而就只是完全性的“无”。
    即,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虚空一动,能量这种“气”就会跑来;桌子一震,能量就会浮现。
    那么,如此说来,其“虚空”不就是像“空间”一样的事物喽;非也,其我们在描述“虚和空”时,则更像是在描述一种“运动”的状态,就好像动能公式,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是动词;而非只是板板正正的物体外形形状;
    其更是一种“虚无”的变动;我想,阿尔伯特也应该是有注意到这一点,才描述出了太阳的周围具有“空间”;但其也许更想要描述的是,一种能够带动“能量”运动和变化的状态;其世间“能量的出现”便是依赖于此般“虚空·空间”的变化之中;即因为这种“虚空的空间”一变动,便是才会产生出能量,才可以把能量引诱、吸引出来;其所要描述的“时间、空间”双双之间,也更应该是动词,而不是名词,如果是名词,则必须是带有方向性的名词;
    因为当这种“运动的空间”出现时,其“能量”,与之“不异”外界的“气”便是想要“填虚”而来,如此来引发出“实色”般的“有物”反应。
    就好像,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弱,动词;坚强,一个不动的动词;形劳而不倦;劳,动词;但貌似理解为名词也都可以,但效果却往往都会大打折扣;即当我们有“动、名词”这种二分对立思维时,就便是要将其统统运用起来,而不是只限制于一种类型,即不执着于其中一种,但又统统要变化着使用;一阴一阳之谓道。
    而其桌子为什么能够震动;便是因为获得了我们所给予的“虚和空”;让其“实色”在获得的“虚、空”空隙中移动和震动,而震动就是具有了热和能量体现的“实化”反应。
    即获得了“虚空”的桌子,因为一股“虚空”的加入,自身便会产生“实化”;那么,是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实色反应;即“震动”,利用震动、震断、震裂自己来排解这种“实化”;
    还是被更微迹细密的“火热”“虚空”所引发的能量而“烧毁”,以更微观的“序列化”共振方式改变分子结构。
    其桌子能够震动,上下晃动,其是否我们便是能够假想为,“实色”的那种结构,是在“虚空”的作用下,获得了“虚空”的“通虚”性能,上下移动,或震动,或被烧毁;
    因其所作出的所有“实化”反应,都是在说明,其获得了“更加通虚”和想要更加“通虚、化虚”的性能;如此的想要“虚动”;
    而在这一案例中,其我们甚至不用涉及太多的条件和事物,而就只是最简单的纯物理反应,无有入无间,而甚至都不存在能量之间的转化问题;因其世间的“能量”,世间的“气”就只有那一种才对,即使变化多端,即,只要“虚空(这种虚动)”一来,能量自然就会显化出来。
    而至于“温度”,即,我们感受到事物的“温度”,是因为“虚空”的获得与丢失;获得了“虚空”,因为“震动”加剧的而实化,出现“热”的症状;
    丢失了“虚空”或丢失了其“虚空与虚空”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逐渐“空无”化,而冷缩恢复原状。
    那么,其我们此时,便是否就能够了解到,其“虚空”便就是让“实色”能够产生反应的罪魁祸首;因为“虚空”变了,其我们就会跟着变;但“虚空”如果不变,则我们也会完全静止下来。
    而其,我们要知道,其细胞会发生癌变,便是因为体内环境的变化,否则其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变化;而其正常细胞的不断地生长更替,也便是因为这种我们看不到的“虚空”所引发;如此,我们便是将这种看不见的“虚空”称之为“阳”;看得见的称之为“阴”;其阴阳相生;
    而身体内细胞环境的变化,则就又是“虚空”之间的变化;即“阳”;其“细胞”所处的“虚空”环境发生了变化,才导致了其“活跃度”不够,或“活跃度”过强或过于不恰当,而发生变异;
    就好像速冻饺子,只有当加热时,才能够逐渐解冻;只有当其稍微凉下来时,才能被我们所食用;其寒热对于我们身体至关重要。
    也就好像孵小鸡,给予受精鸡蛋足够合适的“温度·其虚空一来一回的虚动”,才能引发出生命迹象。
    而其我们不要觉得其世间万物的这种“虚动的虚空”是以“波、弦”等的方式呈现,其为“无相之相”“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只要我们在脑海中将其定义为“波”这种概念,就是在“着相”;而如果“不着相”;在“不着相中着相”,在“着相中不着相”,才势必能够走得更远。
    其看似一来一回的“微波”情形,但其却更应该是“一来一回”的“虚空”变化才对。
    因其“波和弦”即使是为我们看似不异的一种情形,但其也许则会更像是一条条相互缠绕的细绳般,其中“阴阳”来回变动;但在可测可视的情况下,就又只能察觉到其“阴”的状态;因为这才是被我们所看见的,“阳”是不可见的,是变动的那种“虚动”。
    即,其具体的有形模型就只能够用于具体的现象性应用范围内,却不能够用于解决完整“道”的现象;其“道”的现象要么不描述“无相”,要么就只能够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去描述;同时看守众生的两面性。
    因其“虚空”是看不到的,就只是“时空间”的那种拟变的“速度”状态,其可能会变换成“波”的现象,但也可以是粒子,是光是热;可能是“辐射”,也可能是我们所能定义出的任何现象级事物,包括“时空间”这个我们定义了许久的事物在内;
    但其我们对于“时空间”这种换了一种“名称”的“虚空”动态感受又有多么强烈呢;有谁抓得住时空间;大抵都是当做“名词”在用,名词怎么能够用呢,名词就只能够用于描述;
    有谁看得到虚空,又有谁看得到“速度”;其我们显然就只能是感受和沉浸到“速度”之中;但“速度”是怎么来的,靠“加速”吗;但“加速”又是谁,是“能量”吗?不是,是“变动”;
    即只要事物“一变动”就立刻有了“速度”这层快慢概念;但其使之“变动”的又是谁,无关紧要,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到了“速度”的这种使之“增减”的“变动”效果。
    速度快起来就是增,速度慢下来就是减;
    而其我们,也便就是要在“虚空”这种什么都没有、却又能够无间不断变换的“速度”中,寻找出一把能够启动“宇宙世间万物”,我们大家共有的钥匙。
    而其细胞“活跃度”不够,显然就是因为“虚空”性不够强,因为我们知道“热”就是因为“虚空”的变动所引发的;那么活跃度不够,岂不就是因为“细胞”所处的“虚空”环境发生了改变;如何回到其能够适应的自然环境,才是让其不再变异和扩散的根本,自我自发性的改变身体内的“虚空”环境才是不治之治的根本。
    那么,其我们在锻炼时,岂不是尽量选择“日入”的时段较好,因为此时,太阳逐渐落山,属于“少阴”时段;其人的体温也会跟随夜晚的到来而渐渐感到微凉;那么此时的运动加保暖,就会使得我们的体温维持在相对舒适、继续保持身体“虚通”的状态;而达到“不积”的效果。太晚也不好,因为太晚,血回于肝,人的神志因为运动而保持兴奋,则不利于心神的收拢;尽量的去符合“子午流注”才是明智之选。
    当然,其这些也都是相对而言,想什么时间段运动或没时间运动都是自己的选择,忙碌了一天,跟着自己内心的想法走也许才是最佳的选择;就像“适口为珍”。
    回到“虚空”之中;
    而其,我们也要知道,其“震动”就只是一种“虚空与实色”之间互动的现象;而既然是现象,而既然是现象,就有可能对我们造成迷惑,以至于“着相”;
    但其我们更要知道,其“虚空”便是一种“无物”的运动状态,是“空间”,但却是在“虚动”;因为“虚动”,而引发出能量;
    而其“实色般的有物现象‘阴’”与“虚空般的无物情况‘阳’”之间的变化与转化关系,才是我们所要去了解到的真正变化。
    因其世间都是“一气”所化,可见,其“有物”与“无物”,“区分与不区分”之间便是本就“不存在这般的定义”;
    也只是我们在“不异”中“易”出的不同;但其实更应该是自然一体的。
    那么,按照此前所获得的一种理念,即,只要出现“通虚、虚空”,则便“实色”般的能量反应就会随之而来。
    即,更直观一点的说,就“速度”和“动能、动量”之间的关系;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但其“速度”本身是能量吗,速度不是能量,而其速度就只是一种直观的“虚无和通虚”现象;就只是一种抽象于我们脑海中的运动形态;而其本质是什么,不就还是“虚无”;即,只不过是有了一层:能够引诱、让能量去存储的空间概念。
    即,其速度是一种真实的快慢感受,但却是一种“虚无”时空间的“拟变”状态;速度越大,能量越大;其速度表现到最后,也便就只剩下一个具有“方向”性的数值,而再无快慢改变,因其便是已经达到了一种“绝对”的状态;是叫,“光速”不变原理。
    但其什么是光速,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理,其后,我们再去慢慢追寻。
    而对于事物的“实色”反应;
    即,只要我们说,事物获得了这种“虚空”的“通虚、化虚”能力,则其速度、能量般的“实色”的反应就会随之而来。
    但其这时,我们便是不会再去思考其“质量”性的问题;因为我们不难想象出,其质量,就是和能量一样,有事物汇聚而来的那种压迫感受;也就是事物“质能”之间的公用公式。
    但既然我们是在谈论“气”;则便就“易”的花样能够更多些,而不限制于,其我们对于世间“现象级”事物的看法。
    那些都是别人在利用“现象”在你脑海中产生的“现象级”定义;而我们自己对于“质量”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是举在手中因为时间不同而造成越来越重的困觉,还是不同星球中因为重力加速度不同而就变换成了不同的重量;还是其左右在能量与光速之间的羁绊;更甚至于是一种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受想感受。
    我想,其一千个人回答就有一千个答案,包括不知道和胡言乱语、东拉西扯这种答案在内,然后,其我们在这一千个人中经过重重筛选,得到一个人为角度的合理答案;并以此作为规定。
    但其我们有没有去问过真正的“自然”,其“质量、重量”是什么,其“自然”要“重量、质量”的作用是什么,显然这些都是人为“感受”上的“独到”观念,也显然“自然”大致是很少会在乎这些的;
    因为如果崇山峻岭的质量“巨大”,那么就谁背着都像是在“受罚”;厚德载物一天两天可以,厚德载物十天二十天半个月也可以,但厚德载物十年一百年一万年亿万年亿亿年,又真的有谁能够受得了呢;
    显然这些都是真正自然并不完全买账的一种描述,因为如果其“大自然”真的在意这些,那么就应该连一棵荒郊野外的树都开始去抢着学积分;因其我们大致是都还没有做到真正的“互相了解”,因为我们大致便是还不够从一种更“天人合一”地观念中去“懂”自然,而就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了解自然,去赞誉自然,去不断地试探自然的合理性;
    而更关键的则是,其我们能否真的像是站在处众人之所恶的自然角度,去体验其自然最“故几于道”的真实感受。
    其一切世间万物的“合理性”都只能够作为时时刻刻的心态出发点,而不能够作为目标点。
    例如:“大同世界”,其这份理念只能够是作为我们心目中的出发点,带着这样一种,已经处于大同世界中的心态去处世,而并非是把“大同”当做一种目标性的理想国度,才去追求。
    如果想要,那么为什么不从现在带着这样的一种大同心态做起;但其,我想我们更应该尊重的是世界中的这种多元差异性文化;在即使已经确立了一定的“标准”后,也依然去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拥有的思维理念;如此般的世界才能够丰富起来;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都不一样,生存的方式也不一样;统一起来就糟糕了。
    其我们当然是大家都抱着一统的共有心态才能团结在一起,而非才是把“整齐划一、和平”当做不断追求的目标,才去开始着手做。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当然是要像“道”一样,让其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反者和弱者”不间断的“共有·道动”状态中,即,鲜有过去和未来,要有就同时有;而就只是在不断变换的当下,慎终如始。
    再例如,统一各种强弱相互作用力,而如果真的想要统一,就要从一统的自然角度去能够变换出各种不同的作用力,知道这种力是“动”的还是“静”的,先搞清楚了动静的观念;而才不是在不断的不同中慢慢整合;也许可以整合出来,因其在这一各种相互变相的过程中,则都会产生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样的效果和收获;因为,其无论怎么出发,从什么样的角度着手,其“道”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却又殊途同归的自然感受;
    而难道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第二个自然不成;也许会有,那就让它有吧;因为对“空、无”而言,什么都不为过。
    其大概都已经有很多人想到了这些,但是他们却都在用一统的观念整合场力时,着相了;变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空寂或者弦、波、粒、以太等等各种各样的形状或有关特定物体的描述,而只有质量、能量,等等常见的共识词汇继续流传,恒用不断,便是因为这些词汇都没有去用做形容特定的东西,而就只是在描述“存在”;
    而其有时候,我们会更重视的是一种关于“现象概括”性描述的模糊方法,而非这个现象的具体本身;因为形状都是会变的,像“山、水、气、灯光、杯子、宣夜、波”,但其我们知道“山”具体的形状吗,每一座山都会不一样,水就更不用说了,波动的大小、类型也是形态各异。
    但其我们只要谈论到这些概括性的事物,就大致会在脑海中浮现一种景象,但具体是什么形状什么尺寸,则便又要根据具体的情形去对照,因为什么形状都可能会有。
    即,我们所获得的,更是一种如何认识“普遍自然现象”的方法,而非就只是眼前的这一杯水。
    如果想要:不像身体的自然机能一样识别水,而就只在我们的认知中“重新”认识眼前的这一杯水,则也是在了解了“水”在我们脑海中的抽象概念后,再去判断眼前的这一杯水;而不是带着水的形状去一一对比。
    而其,如果我们脑海中没有关于“水”的具体概念,那么眼前的这一杯被叫做“水”的事物,又该如何去评定;
    其我们头脑中的“认知”并不能够像身体本身的机能一样;摆在我们头脑中的认知除了本身模糊的世界观以外,根本没有可测试的它形状和状态仪器和工具;甚至什么样的评判手段都没有,而就只是“未知”。
    但其我们身体在接触到这种“未知”后,却已经了解到了这种认知,头脑却不明所以。
    而也就是这种我们大脑所觉得的“未知”,其身体却已经在喝入后,就已经快速的气化进入三焦系统循环起来。
    那么“人”怎么才能够去了解未知的事物,显然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同步到我们“身体”本身自然的世界观中。而其,肯定是先要在脑海中拥有属于和自然一样如何“变化”的能力,才是模拟和进一步了解外界事物为什么会成形这般反应的关键。
    题目显然相当抽象,但如果能够实现,显然便就是在逐渐让我们的思维也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去逐渐演化出我们眼前现实的世界,做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用九”或者“先天而天弗违”也不是不无可能;
    而如果,其我们的头脑中还会有“未知”的事物,那么其则便是说明,我们所谓的“世界观”才只是处于最不完整的状态,因为其我们的认知就根本还不足以叫做“世界观”,而就才只是“认知观”;
    而具有真实世界观的我们的身体却已经在喝过水之后,给出了身心俱酣的答案。
    最好是尽量不要去用各种复杂的事物,试探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因为每一种反应它都会如实地还原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