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我们总不能一辈子都生活在虚空中吧
作者:天豆园张泽锡   恶魔较量官最新章节     
    回到天地间的规律性运作中;
    在一片混沌,天地想要初开的情况下,曾经无形无相、有物混成的“天地一气”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逐渐完成了对于“无形无相·气”的逐渐塑性;
    开始生成出一种日月周流复始的状态;
    出现了孕育的状态,像是在开始记录某种“序列”一样,将一切以一种“不同但又无分的有物方式”逐渐记录下来。
    我不知道,大家对“此消彼长”这个词怎么理解;就是说,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化无为中的基础;在说到“此消彼长”的时候;就不应该单单只是想到“阴阳”。
    而更是一种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双生系统”情形。
    即,有一套系统是“向外发散发生”的;有一套系统却又是只是配合着,去进行一种“复位性”的活动;是这样的一种“复位性”,使得我们的天地才可以长久下去。
    就好像“血”是变进,阴一直是变进,“气”是变出,阳一直是变出;
    那么如果“血”一直变进,“气”一直变出,就会产生一种“相互背离”的“否之不交”状态;
    那么,如此,就是说,需要有另一套系统,与之作用配合,才能够使得这种“动态性”长久下去,发挥出它的作用。
    用最简单的阴阳冲气模型来看,就是,以原点作为出发点,“无有的阴”以原点向左,“无有的阳”以原点向右;
    那么,在阴阳相生的状态下,当“无有的阴”向左时,就是会产生出一种“相生的阳”向右;
    而“无有的阳”向右时,就是会产生“相生的阴”向左。
    那么,在“无有的阴阳”相互背离的过程中,“向右·相生的阳”和“向左·相生的阴”就是会形成一种“相生的有物”情况。
    而在进入一种“有物”的情况中以后,我们的“作用·相互作用·作用力”也便就是以此会进行发生。
    那么,就是说,这套“相生的有物”系统,就是会在此前基础上,产生一种“相互作用”;能够对“想要背离的阴阳、想要心肾不交”的情况进行一种牵制。
    而当产生了“有物效应”以后,无论这件“有物”是什么,只要是“有物”就会有“阴阳”的特性;而只要是“有物”有“有物阳·向外”,就会有它“有物阴·向内”的一面。
    这是我们所说的“此消彼长”,一定是要从头脑中调用出来一种可以进行“拟态化”的模型出来。
    而如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也一定是在“无生有物”基础上,可以去进行一种元宇宙模式下的拟态化处理的。
    那么,既然是“无生有物”;
    可我们也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有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世界的起源是怎么样的。”
    或许以前我们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所保有对于自然基础的信息量并不足以支撑我们去解答这样的问题。
    可现在,当这个问题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试着了解一些。
    即,首先,从“有物”的本质出发,万法皆空;那么就是说这个世界的内在是“无”的。
    可“无”是什么;“无”是一种既不能够被描述开始,也不能够被描述结束的自然状态;即,在它的状态中是不存在时间以及变化的快慢现象的;
    那么,既然如此,就是说,“无”并不能够完全对应出我们对于这个起源性问题的理解。
    但它却依然可以帮助我们提出一定的线索;即,由我们庄公所提出的“未始有物”;
    即,这个世界是没有“开始和结束”的,但却是处于一种“有物”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是很标准的答案了;
    可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有物”正在发生变化,所以,关于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物的起源性问题,显然就更是在描述一种具有时空变化性的发问。
    即,如果是“无生有物”,那么从“无”生出“有物”又需要经历一种什么样的浩劫才可以变化出我们现在眼前的物质世界模样;物质最不应该的就是凭空产生啊;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现有的科学理念。
    即,如果“无”能够产生“有”,那便就是在说明“一切的非守恒情况”。
    可是,造成这样一种理念和理解方式的,有没有想过,其实是我们思维中的一种偏差性逻辑漏洞所造成的;叫做“物本位陷阱”。
    即,此时的我们忽略了眼前这个世界的“客观事实”,忽略了宇宙自然最为本质的一面性,而就只是利用“自我”的一种“直想”单一认知理念来对此时的世界进行“不完全解读”。
    要知道“无”是什么,即,“无”是这个世界的“不阻无垢”性。
    在我们已知“化无为中”的自然基础理念“空无”中,我们会发现,当有一件事物“变出”时,就有一件事物因为我们变出而“变进”。
    当有一个世界,以一种物质性的方式从我们的头脑中变出生成时,就会有一个世界,因为我们头脑中所生成出的物质世界而落没消失。
    变出,就是变进;
    开始就是结束;
    产生一件“物质·有物”,就会有一件“物质·有物”因为我们的产生而消失;起源一件事物,就会面临着摒弃另一种事物。
    当有一件事物开始兴起时,就会有另一件事情逐渐落没;
    即,这是“道法自然”的不异规律;是我们从眼前世界中,所得出的一种基础性的信息理论。
    那么,就是说,当我们对于现象和本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并且也知道了,现象和本质都是不异和没有冲突的;
    那么,也就是要去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把本质和现象的两种结论结合能够在对立中统一起来;在不异中易。
    除非我们的世界是一种“无物”的状态,否则,只要有“有物开始”,就是会“有物结束”。
    即,如果我们在提问眼前的世界如何开始,则也就是在问,曾经的那个世界是怎么消失的。
    因为,只要曾经的那个世界不消失,则,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就不会产生。
    即,如果我们觉得眼前的“物质的有物”世界是存在的;
    那么,我们眼前的存在理念,就是在说明,是我们眼前物质性的世界,对曾经的世界进行了一种迭代的更替。
    而这种“迭代的有物性”是无止无休的;
    因为,从我们提出这一问题的开始,就已经默认了这个世界的“直接动态性”;如此就是会造成给我们一种“一直在变·不会停息”的状态;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一种“始和终如一,启和停如一”的情况。
    一切的事物,物质都不会显现出它的单一变化性;一切的事物、物质所面临的都是为一种“相互之中的两面性”。
    而也,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提出问题时的思维角度;
    即,当我们在提出“世界是怎么起源·有物是怎么出现”的时候;
    就是已经默认了这个世界的“动态存在性”;这是我们头脑中的基础认知漏洞;但也不失为一个好问题。
    因为就“空无”来看,是没有过去未来的,时间等变化特征的。
    只是来到“有物的物本位”情况中,我们才能够看到一切的动态变化情况。
    当有物变出,就会有物变进;当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从“无有”中逐渐出现时,就是会有曾经的那个我们现在已经看不见的世界以一种“无有”的方式“进入无间”。
    即,就好像是正在进行彼此补损的“平行宇宙”一样。
    或者说,如果我们眼前的世界是实在的变出情况,那么就是可能会有“暗物质·暗能量”情况正在对自己“进损”,从而变化出我们眼前的状态。
    但这些却都是“有物”层面的。而我们此时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也是处在一种着相于“有物”的状态中。
    只要,如果是“有物”,它就会是“有一阴就有一阳”。
    但其实一切都是不异的;因为从“空无”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个世界不存在“第二种”能量;都是一炁(气)而已。
    只有“有物·物本位”的状态下,才会发现种种不同的事物情况。
    即,如果人类想要得到一定程度上说是提升也好,那么,最好是,尽可能地将这些问题进行“基础化·常识化·普遍化”和应用化。
    因为,就是说,如果这些成为了我们认知中最为“高深”的层面,那么人类就还有什么大程度上的思维进展不成;就只能是受限于此了;单是这样一个问题,就足够难倒我们了;
    那我们还想要有什么更为深刻的发展,虽然它的确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越是具有难度性的问题,就越是要把它从高处摘下来,驻扎进我们的心里,进行一种基础化的栽培;这才是高下相倾。
    即,这就是“有物起源”;
    要看我们着相在什么样的思维程度中;本质起源和现象起源。
    即,如果是单一的有物变出的变化,那就是我们忽略了“一切相互之间的那种实际理念”;而就只想着“蝴蝶效应”;
    这个蝴蝶效应的因果关系算是忽略了一定最为自然基础的客观因素条件,而就只为了满足一个变大变出成为龙卷风的直观需求。
    应该想要突出讲的是,要留意这种细小细节性的事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种理念吧。
    即,都是因小而变大,或者因小失大;那么,当有一件事情正在“变大变强”时,也就是会有一件事情正在不自觉的陷入到一种衰弱的状态下;而并非就只是“单变效应”;一定起码都是两两守恒的;而哪怕是能量也都是要通过相互传递才能达成的。
    因果关系,在我们推论的过程中,不太应该是直接去利用惯性头脑和过往的直接经验情况而对事物进行判断,即,伴随着目标对象的转变而发生思维性偏移或者嫁接;因为这其中已经被我们默认成为了一种“习惯性”;
    因为这牵扯着,我们在讨论因果关系中,习惯性的省略掉了“中间或者说居间过程”;虽然也可以,毕竟这样简单嘛;但即使再简单,我们也要试着去推想一下其中步骤性的自然因果关系;
    而更应该是,蝴蝶在煽动翅膀“失去风”的过程中,却正是那股尚未成形的龙卷风在“积攒、攒足力量”的一个过程;有一者失去,就有一者获得;只是它们二者之间,所保有的那股风,共有的“居间价值”是可以进行交换的。
    以其,蝴蝶是失去风,而帮助自己飞行;龙卷风是获得风使得自己受到加强;
    那么,“风”是否就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空白”当中。
    因为,凡一切的事物想要“得失·变进变出”完成这一系列过程,则都可以认为是从“空无”中完成的;那么,关于“风”的这种居间体量就是否可以认为是能够扭转两边对象的一种令之得失守恒的中间质;
    那么,“风”就是在描述一种无孔不入的空白状态。
    即,那么,就是说,只有这种空白的“居间价值”是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时,才可以被双方所共用。
    那么,也就是说,谁得到这片空白,谁就是在有所“得”。
    而我们所要守在的,却也恰巧就是这片空白中,以此为中,见证这世间的左右。
    即,在空无的客观境相中,当一只蝴蝶变成龙卷风时,当一粒沙子或者是绝对性的“无”变成“有”和眼前这个宏观的世界时;
    即,由小变大时;
    那么,就是说:会有另一件大的事情,正在逐渐地“丢失·变小”;以此来满足“当下变大”的需求。
    看不见归看不见,但我们从自然中所得出的“道理”就是这样。
    而且,单纯以蝴蝶效应会发生龙卷风的这个地区和地带而言,可能是因为在这一形成的过程中缺少成群的树木木植的;因为如果有树木或者是某种阻拦在,多多少少都是会将“风力”卸掉;而且也大致说明了,此处是一片长驱直入且容易被左右伏击的地形。
    可为什么会形成“风”,在我们的“有物”环节中;
    “风”是如何形成的;即,因为“变动”;
    当然,这句话听起来都是有像是在诉说废话;
    但是,这是因为我们能够“听懂变动,甚至是于变通”,却又不了解“变动”的基本原理才导致的;
    即,当有一件事物“为阴”向左变动时,就会有一件与之不异的事物向右变动,“为阳”;
    那么,就是说,形成出“龙卷风”,是因为“有物处于‘为阴’的变进状态中”;
    因为只有当一件事物,处在“变进”的状态时,才能够培养出“变出”的事物;
    那么,如果这里能够从一种“毫末的风力状态”,生成出“龙卷风”,则就是说,在这一龙卷风的走廊中,一直都是处于一种“有物变进”的方式中;
    因为,只有当“有物正在变进”,才能够配合做到“有物变出”。
    并且,如果这里,这块地方的风暴比较大,则就是说明,此处基本就可以断定是为“变进的开始之处”;
    因为,不去想和省略阴阳往复性的循环,而就只保留“物极必反”的基本观念说,“阴从于阳,而阳出生于阴”;双方都是在各自“度”的“极点”中所生出的;而即使我们看不到;但其从基本理论中,所得出的信息也都是这样。
    而当,有物变出、高起时,那么就会有物变进,陷低为“谷”;
    如此,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种词汇“低谷·虚谷·谷神”等等;
    即,都是描述一种“阴”的状态;
    那么,就是说,当事物处于一种“变进”的活力状态时,才是会能够“有物变出”。
    那么,就是说,存在有“谷”才可以生,即,起码是要处于一种“变进·阴”的状态下才可以,才可能产生“变动”;
    而也,我们可以发现,植被、树木,风,包括混沌的湍流等等一切的有物,甚至是于人体的毛发和头发,其中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共性”;
    即,都是处于“一种变进、为阴的虚谷”之中。
    这句话怎么说;
    即,仔细去观察,人体的脑袋虽然是诸阳之汇,人体内的“阳气”从脚底一直上升到头顶,但所在诸阳之汇的地方,却也正是“阴生”之处;
    而只有当人体的血气从头顶由上向下时,阳气才可以从下向上。
    而且,只有当,人体之中“为阴·变进”的地方,才可以生长出毛发,比如头顶,眉毛,腋下,表肤毛孔的汗毛等等;
    而天地之间,则是存在于有一个巨大的“谷”中,所以才可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即,一切的“有物”都是要存在于一种“虚谷”之中的;
    因为只有当“有物”的事物处于在一种“虚谷”中时,才可以“变出”成物;
    即,哪怕是“动”,是谓阴之虚谷里才可以形成出有物的动。
    而这里,我们也只是利用了“物极必反”的特性,来跳过“往复性”对于事物的一种描述;
    因为,“物极必反”,“阴阳相生”也一定不是“瞬变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环而无端的轮回曲成方式”才可以做到“极反”;
    那么,就是说,阳并不能够是一下子就变成阴,阴也不是能够一下子就转变成阳;即使是开关也会有它的过程性;
    而是说,这个开关可能是快到我们无法判断;
    但是,回到阴阳的基础理论中,我们在“无有的状态下”会发现,变化是不存在快也不存在慢的;或者说,这其中是有一种“绝对性”的反应速度在其中的。
    但眼前,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这个,而是“谷生有物”;
    那么,先从物极必反的阴阳转变过程看起;我们才会逐渐了解到是什么样的“变进情况”才能够生出有物;
    又到了,在不断地证道过程中见性明心的时刻;格物才能致知;
    毕竟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把这种证道的思路遗忘掉;突然想起来就重新证下;反复求证以至于加深印象,对于许多细节性的证道思维的逻辑过程加深印象,以至于运用灵活;
    即,这时我们的“道”更偏重于我们对于事物去变通的方法论;
    致,那些我们在无数平凡日子里的证道时光;可能会显得文本很啰嗦,而且以其我们求证于此可能对于我们个人的帮助并不太大,甚至是于并无多用,但是会对后人,于对看待人世自然的制证认知思维产生影响;
    即,如果我们在这里不啰嗦,那么,就是要在其他地方进行永无休止的啰嗦;以其,当我们从无数次的证道过程中反复穿现时,就是要去开始解释现世一切剧烈变化的自然现象,以及逐渐地从中获取到属于我们为人所需的一条道路。
    这是道之终,也是道之始;
    如果说在以前是皆因妄想执着不能得证;那么,以后就是哪怕是有很多的忧心和妄想,也会有一种办法和思路、思维的基础逻辑方式能够将我们重新拉回到十分客观理性的状态中;
    浅证一下地说;
    即,在“空本论的道体”中,阴阳就是依然是空无中无有的状态;即,甚至是于不存在“阴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彻彻底底的“空本论”中,我们很容易就会因为“遗忘掉‘过程性’”而唯独倾注于执着进“空”中,难以解误。
    即是,要知道和回想起,我们发现“空无”这一过程性的起因是什么;
    即,对于“变化性”事物的“不阻碍性”,即变通性;
    其中一切事物的成就原因,都是具有“推动力一般的能量性”或者说莫名的存在性,但追根问题都是因为“空无”的不阻碍性;
    而因为是在“空无”中“变通”,所以才可以存在和变化出来,并且变出量和变进量都是“等量·同质”的“不异状态”。
    以其,因为“空无”,甚至于说我们所假设出,即一切事物所需要的这种不阻无垢性,也可以帮助我们看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第二种东西,不存在第二种自然的能量方式,其都为物质和能量,而不会再有超物质事物出现;
    即各种各样莫名奇怪的能源叫法,都是在对现象进行分类,而无法区分其中“万物一也”的本质。
    这样说虽然有点会扼杀大家的想象力,毕竟是一种瞬间会让大家在怪力乱神的状态中,复归于本源;但是即使是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自然现象,也足够去千变万化了。
    那么,发现了其中一切事物除了存在性的推动力以外,还都会需要“空无”这种“不阻无垢·应空而有”的状态以后,我们会发现,在我们将研究的目标体、对象放置在“空无”中时,以空无作为理解事物的基础时;
    那么,于“空无”中,其中的一切“变进和变出”的事物状态,其实也都是“无有”的;是叫“无有入无间”;
    即,这时的我们会发现万法皆空;
    但如果此时我们遗忘掉了整个“一以贯之”的推理过程的话,就是会停留在“空”中,因为深着空相,而不得长进;
    因为,我们会忘掉,尽管“空无”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可空无的研究性,也是基于我们最初“有物层级”的出发点;
    即,我们在讨论“空本论”时,其中的认知方式来源于“物本论”;
    那么,就是说,如果我们只去留意于“空无”这个世界的实相无相性,就还是太单一,处于一种不完全统计的思维状态下;这是应该要去注意的一点。
    而在来到了“虚空的道体”中时,即使,空无具有这一切当中最为深层次的理论在其中;但是我们会发现“空无”依然无法直接运用于现实;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更为清楚地认知一切,但是却不太足以帮助我们去践行现实中的生活;毕竟,我们可能不太会去思考“虚空的世界”,但却也一定是要生活在当下的现实中;
    “空无”的确是会帮助我们获得大量别人所难以感悟的认知,但是,却又会因为我们对于“道”中“空无”的不完整性,而使得,我们的气质和现实脱轨;
    因为,以其我们人最终都还是要生活在这片“物质”的世界中;
    而如果我们只是“守住空相”,那干脆不要生活好了,那也只能够说明,此时我们对于“道”,对于“自然”的理解依旧是处于“偏道”状态;
    而如果我们只是在入道的开始之中,就被“空无”所限制;那我们的文化从一开始就被禁锢在空无中,现在就早断送了;
    因为,“有所执”;即,以为自己是掌握到了“道体”的核心部分;获得了和许多人不一样的认知;但其实并不见得我们的认知此刻就依然是合理的;
    因为,在“道之为用”的方面,道体在人文中最为基础的应用方面,就依然还是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即,他可以直接跳过于对“道体”的认知,而就只是依赖以往“道(自然)”传给他的现实经验,以及所掌握到的规律,就可以完成出他此生的目的;就可以做到十分广泛性的应用;
    即,虽然这个人可能不懂得“道体”,世界的本体状况,但其实也许此生的他并不需要懂,因为“懂与不懂”最后还都是要生活在“有物”的状态中的;
    即,这个世界虽然是“空无”的,但是由“空无”最终所表现出来的,却也依然是“有物”的状态。
    毕竟,道虽然是虚空的,但却依然是为“有物”的状态;是叫道之惟物,惟恍惟惚;
    那么,随着我们默认性地开始省略掉“空无”部分,而就只保留出一切事物的“太极和阴阳的有物性”就是我们眼前市面上所看到众人通俗而不断争论的“道”了。
    而也依然还有人保留着“虚空·空无”的理念,但更多的人,则是直接选择在了“有物的现实”中;
    双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各恃一契,进行自己此生对于“道”的实验。
    但其实,关于这点,在很久以前我们也就已经有所提出了;那就是,建立“自然中有无”的关系;建立,“无有·阴阳”和“有物·阴阳”之间的关系;
    而这也是作为基建狂魔的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
    即,在着相于“空无”的过程中,回忆发现其中,我们入道的初心;即,是怎么进入“道体”的虚空中的;
    “不忘初心”即使是在这里也是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将是会帮助我们再次回归于人世,回归生命的现实状态,甚至于“回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总不能一辈子都生活在虚空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