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意欲何为
作者:言页   姬周八百年?大周:我千年起步最新章节     
    使者听韩通这么一说,本以为与周军罢兵止战的机会就在眼前了,不曾想,韩通下一句话就将他的想法,按在地上给磨了个粉碎。
    “你回去告诉源满仲,在等待我大周天子与高丽王答复此事期间之内,我们的军事部署不会作出任何改变,让他不必放在心上。”
    “这……这怕是不妥吧?”
    “不妥?那这和不议也罢。”
    使者在来之前,源满仲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必须要让大周同意与他议和。头顶源满仲的这项死命令,使者最终不得不同意了韩通的要求。
    十日之内,曹彬、潘美得以继续按原计划进军,丝毫没有受到此事的影响。
    担当翻译的徐熙,第一次感受到了有无“实力”之间的差距,要是将高丽放在谈判桌的另一头,恐怕都没有上桌的资格。
    作为一名高丽将领,徐熙不自然地对大周产生了一丝向往,有机会的话,他还真想去大周看一看。
    十天时间,韩通不仅要请示柴宗训的意见,还需要得到高丽王王伷的答复,高丽虽是大周的属国,但这等宣战议和的大事还是得征求一下本国国主的建议。
    不过,若是高丽王的意见与柴宗训相左,这说服工作还是要韩通等人去做,他心里还是希望高丽王能稍微识相一点,以柴宗训的意思为主。
    源满仲此人的底细,李处耘在其舍弃溟州、退守庆州之时就已经将他摸了个一清二楚。这位日本本土新晋的政治新星,也许正在试图凭借此战巩固他的地位,好实现其个人的政治抱负。
    源满仲想要议和的消息传至西京时,瞬间引起了高丽朝臣的一番热议。
    “大王,若是能以两地商贸,换取日寇尽数撤出高丽,臣认为可以答应他们的条件。”
    荀质考虑的是,高丽因此战已经失去太多,以致民生凋敝,百业待兴。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恢复高丽的社会秩序,其他事情,对于他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崔承老的想法就比较谨慎,他认为此战大周出力最多,是否同意议和,还要看大周天子的想法,让高丽王先不必着急答复。
    武将这边,以朴良柔为代表,皆是不同意议和,日寇自进入高丽以来,多少高丽士兵死在了他们手里,更是祸延了不少无辜百姓。武将们自然是不愿意这么轻易就与日寇议和,他们坚信凭借高丽自身的实力,足以将日寇赶出高丽国土。
    高丽王听着下面的朝臣吵了半天,也没讨论出一个结果来,顿觉头痛欲裂。他的内心深处,也不愿意与日寇议和,单论死在他们手里的高丽王室子弟,王伷就放不下这血海深仇,遑论这议和的条件还需要高丽交出釜山与耽罗。
    但崔承老的话在理,现在与日寇对峙在一线的是大周军队,高丽王还是必须得看大周天子的态度行事。
    “崔承老言之有理,孤暂先不作答复,看看大周天子意欲何为,再来议决。孤累了,你们都先退下吧。”
    此话一出,武将一侧欢欣雀跃,大周愿意派出大军助高丽剿灭日寇,自然是不愿意功亏一篑的,他们有信心,大周天子的想法肯定是不同意议和,并且主张与日寇血战到底。
    荀质的脸色,在高丽王话毕后变得最快,原本他还以为王伷会同意他的意见,答应议和,以避战祸。谁料,最终还是被崔承老占了上风。
    不得不说,自从上回崔承老前往西京,向大周借来一支军队,助朴良柔攻下西京以后,高丽王对他的话更是奉若圭臬,荀质这个左执政在王伷面前都快没有地位了。
    高丽本土距离汴京城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即使李处耘命人走海路抵达大周后,立即换上快马,马不停蹄地直奔汴京,也花了整整五日,才将日寇要议和的消息送到柴宗训的手中。
    此刻汴京城内外,绿草如茵,花香四溢,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候。
    柴宗训正是在慈光寺中,收到了李处耘送来的消息。
    “即刻宣几位枢密院副使前来见驾。”
    童海听到柴宗训的旨意后,立马动了起来。
    这几日,因符太后欲前往慈光寺礼佛,李纯妍也想趁着晚春时节,让后宫众人陪同符太后一起前往寺中为国祝祷,于是特意安排了一场官眷贵妇的游园散心。
    几位皇子与晋阳公主也会同去,这么一来,大周皇宫就空了,柴宗训便留出了两三日的闲暇时间,随众人一同来到了慈光寺中,权当是向符太后尽孝了。
    柴宗训人在慈光寺,众文武自然也是要跟来,寺中因贵人的到来,这几日的护卫工作都交由天子五卫负责,以免有什么宵小之人“惊”到了众多贵人。
    王溥等人到了后,柴宗训就将手中的信件递给了他们,没一会就询问起他们对议和之事的看法。
    “陛下,我军出征高丽以来,已花费了不少时日,虽说捷报不断,但伤亡也不少。眼下日寇既然想要议和,我大周何不答应下来。说来说去,这条件还是冲着高丽去了,对我大周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损失。”
    王溥乃是当朝首辅,不能单单站在武将的角度考虑问题,他说的并无错处,也确实是为了大周的利益着想。
    “臣认为不可议和!日寇奸诈,此战一开始,就是因为他们勾结高丽贵族,入侵他国而引发的。如今说不打就不打,说议和就议和,这将我大周置于何处?且韩通在信中说,他答应在十日之内回复日寇,却不曾喊停曹彬潘美的进军计划,臣以为韩副使应也是不信任日寇的。”
    张永德一言就点出了此事的关键所在,不是大周同不同意议和的问题,而是日寇突然搬出的这一招,究竟是真是假,该如何应对?
    “两位说的都有理,不过朕在意的是日寇所提出的条件,他们一开口,就是釜山与耽罗两地,足以证明他们的眼光确实不错,考虑得也很长远。”
    源满仲的想法倒是给柴宗训提了一个醒,这两个地方与其便宜了日寇,不如交给大周,收效可能更大。
    “我等在这里也摸不准日寇究竟想要如何,朕不管他们议和的诚意是真也好,是假也罢,朕的想法是不如将计就计,看看他们能耍出什么样的手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