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将天宫谓之紫宫,历来天子居所又被称为禁地,所以皇宫便得名“紫禁城”
这座巍峨宫城,始建于春秋一战结束之后,历时十三年完工,整座皇城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呼应天象,由精通堪舆术的阴阳大家郭延翰亲自督盖。
皇城设有六座城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命名。
宫城正门名为“子午门”朝中官吏从此门进宫之后便可直达奉天广场,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通往武英殿的三条大道,中间御道只走帝后銮驾,左右两侧只有李氏皇族、王公、侯爷、驸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才准许出入,其他品级只能走两阙门入殿。
皇城中轴线建有三殿,一字排开,武英殿位于奉天广场层层阶梯尽头,紫禁城正中,乃朝会之地,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文渊阁,东华殿,乃四品以上文武官员朝会结束之后议事处。
东宫因方位得名,作为当朝太子在皇城内的居所,尽显辉煌。
宫殿顶端,琉璃砖瓦映着日头熠熠生辉,恰似一片金碧汪洋,两侧飞檐龙首,活灵活现,似欲腾空飞去。
此刻,天蒙蒙亮,太子李启正端坐于细密如银亳的水晶珠帘后,端详一份刚刚送到东宫的密报。
李启看着这份密报的内容,眉头微皱,轻轻挥手示意殿内一众仆从退下。
等到宫女太监悉数退下,李启将这份密报搁置于紫檀木桌之上,问道:“先生怎么看?”
这时,一名中年儒衫男子从殿中隐蔽角落走至光亮处,拿起密报扫了一眼。
男子开口,如一股子金石声,“当弃则弃。”
李启看向中年男子,眉头微皱,“先生的意思是?”
男子平静道:“殿下应该明白不能引火烧身这个道理。”
李启扶了扶额头,微微叹气,“唉,本宫的这位王叔怎就生出了这么一个蠢儿子?”
男子再次提醒道:“殿下今日上朝,千万不可主动提及此事。”
李启点了点头,“本宫知晓了,先生退下吧。”
男子躬身作揖,缓缓退去。
等儒衫男子退去后不久,帘外,有一名太监风尘仆仆,跪地嘶声道:“启禀太子殿下,该上朝了。”
李启掐指算了下时辰,命下人为自己更衣之后,便掀开珠帘缓步走向殿外。
这些年代父皇监国,李启向来早出晚归,不备车辇,今日也不例外,离例行朝会还有半个时辰,便动身前往武英殿。
从东宫穿过祭祀天坛,东华殿,以及一条长长廊道,方可从东门抵达奉天广场。
这段路,李启已经走了八年。
李启穿过城门孔洞,被眼前一幕有些弄得匪夷所思。
因为奉天广场今天道路两侧,不似往日空无一人,此刻竟站满了身穿袍服的朝中官员。
就在李启纳闷这些人今天为何来得比自己还早时,武英殿层层台阶下的那道身影给出了答案。
李启见状大惊,连忙穿过百官,跪拜道:“儿臣拜见父皇。”
久未露面的大秦天子李渠此刻被内侍总管吕廷芳搀扶着,面色发白,语气略显虚弱道:“平身吧。”
李启起身之后,关心道:“春寒料峭,父皇一定保重龙体。”
李渠点了点头,“无妨。”
李启见状,便退向一旁,默默扫视御道两旁站立的朝中官员。
两朝首辅苏仪身穿大红仙鹤补子袍服,位居文官队伍之首。
而且在他身边,竟还站着两位很久不曾上朝的年迈老臣,一位是早就退居幕后的翰林院大学士,素来有“内相”之称的薛怀中,一位是稷下学宫大祭酒,兼领太师一位的程之洞。
武官那边,声势更加浩大。第一排站着的除了被敕封为辅国大将军,同时就任兵部尚书一职的石宗宪,还有两淮总兵李钱塘,湖广总督马定远,辽东巡抚杨怀山,皇家五千羽林大统领尉迟正恭的父亲,安西大都护尉迟迥。
往后看去,年轻一代有骠骑将军王林权,怀化将军石子敬,昭毅将军阮天成等等。
文武百官,所有人皆面色沉重,站在奉天广场。
李启试探性问道:“父皇龙体为重,要不先行入殿?”
李渠微微闭目,没有答话。
就在这时,远处皇城正门外,依稀可见有几道人影缓缓走来。
太监们见状,一个个扯开嗓门依次大喊道:“应天王,琅琊王,淮西王,蜀王入殿!”
声音此起彼伏,回荡于朱红宫墙之内。
李启见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久不临朝的父皇今日是为了召见诸位藩王才特地露面。
四位藩王,个个身穿杏黄蟒衣,穿过御道走至天子身前,按照受封爵位大小依次跪拜道:“臣弟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渠仍旧闭目,只是略微点头,示意他们起身。
众人起身后站往一侧,均看向城门方向,个个如临大敌。
李渠这时睁开双目,缓缓说道:“终于来了。”
李启闻言望去,眉头紧锁,浑身止不住颤抖。
一位老人身穿蓝缎团龙蟒衣,腰悬佩剑,缓缓走入皇宫内城。
众多太监见到此人,纷纷咽了口唾沫,竭力嘶喊,声音却略微有些颤抖,“靖北王入殿!”
此言一出,奉天广场文武百官,不约而同转头看向城门方向。
城门处,老人身前身后几排校尉统领齐齐跪地。
御道两侧,五千羽林军见到此人之后,纷纷垂首。
此时,文官之首,两朝首辅苏仪带头作揖。
武官那边,兵部尚书石宗宪率先躬身抱拳。
紧接着,奉天广场内浩浩荡荡如长龙的百官队伍纷纷后退一步,弯腰不语。
靖北王梁衍就这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中间御道,缓缓走向殿前。
太子李启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禁愣住。
监国八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等阵仗。
佩剑上殿,羽林垂首,百官折腰,天子降阶。
大秦自立国以来,唯有靖北王梁衍一人当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