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身经七代的皇帝,在位60年,使帝国版图达到极盛】
【然而却有人说他打下的疆土,开创的盛世给子孙留下了无法挽回的烂摊子】
【甚至被西方人评价为一个野蛮的,倒退的帝国】
【在他的统治下,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什么会突然间走向衰弱,后世对他的评价又为什么褒贬不一呢?】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位乾隆皇帝的功与过】
“乾隆还有功绩?搞笑呢?”
“乾隆时期清朝的版图最大,怎么没有功功绩?”
“别被营销号带节奏,自己读读史书好不好,乾隆也不全是过。”
“昏君一词还用不到乾隆身上,至少还差半个档位。”
“乾隆不算明君,也不算昏君,其实我觉得乾隆和唐玄宗差不多,功过参半而已。”
唐朝。
李世民有些意外,没想到吃瓜还能吃到自己唐朝身上。
李世民有些头疼的说道:“唐玄宗,难道又是一个败坏国家的后世子孙吗?”
明朝。
朱元璋沉思片刻说道。
“咱想起来了,咱就说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呢,原来是那个文字狱皇帝。”
朱标在一旁补充道:“还有议罪银,大贪官和珅,救民先救官都是这个乾隆皇帝执政时期的事情。”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官,听到这里忍不住皱眉。
“这种皇帝,竟然还是功过参半,难道就因为他打下来江山吗?”
清朝。
乾隆非常不服气的狡辩道。
“过错?朕有何过错!”
“如果不是文人太过猖狂,怀念旧朝,诋毁我大清,朕怎么会大兴文字狱!”
“不过是一个毫无根据的演绎,就说我大清第一忠臣和珅是贪官,后世之人有证据吗?”
“议罪银制度自古有之,朝廷官员何其艰苦,朕提出议罪银乃是为朝中官员提供一条赎罪之路,何错之有!”
“朕一生平定无数叛乱,开疆扩土,朕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朕有什么过错!”
“不过是后世文人对我满清的偏见罢了!偏见!”
【公元1711年9月25日,爱新觉罗·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
【弘历是雍亲王的第四子,大清朝第六位帝王,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从小心思聪颖,智慧过人,深受祖父康熙的喜爱】
【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雍亲王继位,他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继位第二年,便将弘历即位的诏书放于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
【公元1735年,雍正帝驾崩,弘历顺利继位,年号乾隆】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勤勉治国,对军机处制度进行了完善,并对官员体系进行了调整】
【一系列操作展现出气父亲雍正风格一般严谨的治国态度】
“高中生,历史老师讲过,乾隆皇帝完善了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从此皇权达到顶峰。”
“盛极必衰,从此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皇帝独揽大权,大臣成了传话筒,没有人纠正皇帝的错误,时间久了肯定会出问题。”
【得益于康熙和雍正的积累,到乾隆中期,清朝达到了国力巅峰,为乾隆扩张领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乾隆皇帝的管控下,文字狱越发严重,文人骚客胆战心惊,唯恐说错一句话,写错一个字】
【与此同时,乾隆纂修的多部文化书籍也逐渐完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文献丛书,但与明朝朱棣编纂的《永乐大典》不同,《四库全书》却是有选择性的编纂】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乾隆对一些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献内容进行了销毁和修改】
【最终,虽然《四库全书》编纂完成,但是大量的文化典籍也被朝廷销毁失传】
【据统计,《四库全书》的体量大概是《永乐大典》的3.5倍,但是其毁坏典籍的程度更甚】
【《四库全书》收书3400多种,共计多卷;但与此同时,乾隆假借修书之机销毁书籍3100多种,多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170多种,8万多块】
【而这些仅仅是记录造册的数据,并未记录在册的可能更多,尤其是明代的文书,档案等皇家、民间记录不计其数】
【从乾隆39年开始,武英殿前焚书的火炉就再也没有熄灭过,军机处的人全天候监视焚书】
【乾隆不仅仅毁书,还篡改书籍,比如着名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种带有胡虏,匈奴的句子在《四库全书》中就被改成了“壮志肯忘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而这种篡改文字、书籍的内容不在少数,与其说《四库全书》是在整理保留文化典籍,不如说是在疯狂的销毁破坏文化典籍】
“卧槽!我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知道一本红楼梦,没想到还有这么多!”
“太狠了,什么踏马功过参半,全是过好吧!昏君一个!”
“《四库全书》怎么能和《永乐大典》比,简直是侮辱《永乐大典》。”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可不是为了保留文化典籍,是为了销毁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化书籍,加强对文人的管控。”
“《四库全书》每保留一本典籍就要销毁十本典籍,根本就是一场文化灭绝行动。”
“毁坏了多少文化书籍啊!我光想想就心疼,乾隆简直太可恨了!”
唐朝。
李世民听到乾隆皇帝的毁坏典籍也不禁皱眉。
朝堂上,魏征可不管这么多,听到乾隆毁坏无数文化典籍,气的直接破口大骂。
“呸!什么功过参半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好战的蛮子罢了!”
“蛮子就是蛮子,即便得了江山又如何!”
“为了控制百姓,无所不用其极,骨子里的自卑让他无所适从,以至于做出如此荒唐之举,以后注定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