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恩万谢地将顾老爷子送出了门,吴青云站在房门前,望着屋外深沉的夜幕陷入了沉思。
牵扯他心神的不仅是顾维生那复杂的童年,更多的是顾家俊,顾维生父子身世所涉及到的那一桩陈年秘辛。
五十余年前,奉命驻守大玄南部要隘乌林的右武卫发生叛乱,事情最初的起因是,宣南军帐下的一名巡防官在边关截住了一名送信人,并从这名送信人身上起获了一封密信。
密信的内容大致是,要求占南国王依照前约,在七日后举全国之兵突袭大玄,而右武卫将于同时从背后向驻防最前沿的大玄宣南、镇南、安南三军发动偷袭,里应外合,一举叩开大玄国门,在此期间,如无大变,双方不再派信使相联。
可想而知,当巡防官看到这封密信时,心中是何等的惊骇。尤其是具信人的名字,更是让他肝胆俱裂,撰写这封密信的,不是旁人,正是时任右武卫大统领的郑怀仁。
要知道,郑怀仁除了右武卫大统领的职务,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荥阳郑氏的嫡长子,郑氏未来的接班人,因其卓越的才能,也被公认为五姓七望青年一代的领军人。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郑怀仁的行为不仅仅代表他个人,不仅代表右武卫,还能代表他身后的郑氏,甚至是代表着以五姓七望为首的整个大玄世家体系。
究竟是郑怀仁要反,还是右武卫要反,是郑氏要反,还是。巡防官根本就不敢接着往下想,火急火燎地便带着信笺,面见了时任宣南军都督的周明诚,将信亲手交给了他。
周明诚见信,也是大惊。要知道右武卫虽然人数不多,只有三万多人,但俱是精锐,且居于朝廷大军的后卫位置,一旦在后方发生动乱,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而且他当然也想到了郑怀仁身后那复杂的背景,作为朝廷的高阶军职,他所知道的讯息,当然不是巡防官那个层级可以相比的。
因此他更知道当时朝廷,或者是说皇上,与世家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冲突几乎是一触即发。
在前燕时,世家高高在上,朝廷选官任官均被各大世家一手操纵,依靠九品中正制,朝堂完全被世家子弟占据,寒族子弟没有出头之日。
尤其到了前朝末期,世家权柄之大,已经到了几乎是与帝王平齐,甚至是还要高于帝王的地步。在燕哀帝时期,还出现了政令不出于朝会政事堂,而出于世家府邸密会的咄咄怪事。
大玄以武立国,以战建国,自然不会允许朝廷大权旁落,因此在大玄建立,国势平稳之后,大玄皇帝的第一刀,便是砍向了世家的头上。
朝廷的中枢位置,世家派系的高官被尽数罢免,被大玄的开国功勋或是平民出身的官员所取代,而在基层官吏的选拔上,大玄废中正兴科举,直接给世家门阀来了个釜底抽薪。
在朝廷的重压下,世家的声势被一再削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是这些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古老世家。
他们手中掌控着漫天的财富,海量的官吏,甚至还有天下为数不少百姓的支持。而经过乱世的人才凋零后,在大玄和平的大环境下,有着厚重底蕴的大玄世家,人才也迎来了井喷期。
郑怀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懂兵法,有谋略,上马能杀敌,下马能写诗,堪称文武全才,有着这些人才,世家也就有了同朝廷,同皇上对抗的底气。
在这种情势下,双方的矛盾自然也就愈演愈烈。
因此相比对这些内情一无所知的巡防官,对朝廷局势洞若观火的周明诚,反而更相信郑怀仁会反叛。
他找出了之前与郑怀仁来往的书信函件,比较笔迹,确定了密信确实是郑怀仁亲笔所书。
面对这种情况,周明诚做出了他当时认为最妥当的处置,一方面他火速发动手中所有细作,全力打探占南国及周边各国的边境军事调动情况,另一方面派人立即将手中掌握的所有情况通报给了镇南、安南二军都督及在州府的龙牙卫百户所。
在收到了周明诚的传书后,镇南、安南二军都督星夜兼程地赶到了他的营中,而这时,龙牙卫也通过他们的情报网,确定了送信人的身份,的确是受占南国派遣,潜入大玄境内的一名暗探。
送信人身份被坐实,让周明诚更加笃定郑怀仁的反叛属实,三位都督昼夜商议应对的计划。
镇南、安南二军都督一致认为,应当将情况上奏朝廷,等朝廷决断。
周明诚却不赞同,他认为南境离玄都实在太远,等到朝廷回复,反早就造完了。他认为应该当机立断,出其不意,首先利用兵力优势清剿境内的叛军,而后在边关设伏,重创来袭的敌军。
他这个疯狂的计划将其他两位都督惊得是目瞪口呆,要知道周明诚手中实证几乎没有,仅仅是靠一封密信和其他零星线索拼凑起来的的推论,他就要歼灭朝廷一支三万多人的精锐之师。
正当三人争执不下之时,边关的细作返回,报告称,不仅占南国在大规模地调兵遣将,掸国,婆罗多国也在秘密往边境增兵,战争的阴影已经在悄无声息间笼罩在了大玄的上空。
这则消息的到来,让周明诚对自己的判断更加深信不疑,镇南、安南二军都督见状也只好让步,他们提出,是否能先解除右武卫的武装,将郑怀仁暂时扣押,待击退敌军后再议请对其的处置。
周明诚却不肯退让,坚持要将右武卫直接消灭,还坦言如果他们惧怕担责的话,可率领本部兵马前往边关设伏即可,至于消灭右武卫之战,由他宣南军独自完成,将来若有罪责,也由他一力承担。
苦劝无果的二军都督最终悻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