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作者:梦随本心   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最新章节     
    雒阳城。

    回到雒阳城的刘隅,有些繁忙。

    他花了整整十天,把之前有用的内容整理成册。

    这期间,他一直在和诸葛亮交谈,越深入越觉得诸葛亮天赋异禀。

    如今有些问题还没有看透,完全是受限于年轻和阅历。

    可这两项能力是随着年龄和时间慢慢会增长的。

    诸葛亮同样对刘隅敬佩不已,当初刘隅在雒阳时,刘皇叔才高八斗名声,就传遍了整个天下。

    后来水镜先生南下荆州时,也曾说起过刘皇叔。

    水镜先生对于刘皇叔赞誉有加,虚怀若谷,智谋深远,才华横溢,天纵奇才。

    他认为像刘皇叔这样惊才绝艳的人物,五百年才会出现一个。

    水镜先生最后还下出结论,能中兴汉室者,必是此人。

    当日诸葛亮听到这些内容时,还隐隐觉得水镜先生有些夸大。

    直到这些时日,和刘皇叔朝夕相处,诸葛亮才真切的被刘隅的才华所吸引。

    刘皇叔所说的很多观点,很多见识,诸葛亮甚至连听都没有听到过。

    这让年少的诸葛亮有一丝挫败感,但一想到此人是刘皇叔,他心中的挫败感,水瞬间消失不见。

    认知学识不如刘皇叔,似乎也不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吧。谁叫他是刘皇叔啊。

    郭嘉这一段非常兴奋,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他一直在找诸葛亮。

    在历史上,有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遗憾。

    而如今这个时代这种遗憾终于被弥补了。

    两个时代最惊艳的天才,一见如故,迸发出了精神的火花。

    郭嘉认同刘隅的观点,等诸葛亮长大之后,这个时代没有人的能力,能凌驾在他之上。

    这期间,刘备也闲暇时,也常来到这里,听几人谈论。

    刘备年少时,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就是不喜欢读书。

    后来虽然拜在大儒卢植的名下,但也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这也不奇怪,这个时代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有名声作为基础。

    比如忠,比如孝。刘备拜在卢植名下,就是这个道理。

    说白了,就是为了拉卢植这个虎皮为自己做大旗,至于学问,恐怕双方谁都不会在意。

    此时的刘备就有些吃亏,几人谈论学问时,刘备有些似懂非懂,一言不发。

    虽然有些不明白几人说的什么,刘备还是非常平静,脸上并没有任何不适和尴尬。

    这些仪表,落在几人眼中,都暗自赞叹。

    刚踏入仕途的刘备也是一个急性子,在安喜县县尉的位置上,督邮对刘备无礼,刘备一怒之下,鞭打督邮,打了二百多鞭,才带着关羽、张飞骑马离去。

    后来历经沉浮,经历社会拷打的刘备,也逐渐收起了他高傲的性格,变成了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政治家。

    这个转换过程很奇怪,奇怪有些让史书都有点自相矛盾。

    几人的话题,转换的很快,此时已经开始谈论城池的治理。

    听到这个内容,刘备瞬间来了精神。

    从理政的经验上来说,刘备的经验十分丰富。

    当初在平原县时,刘备就将一个百里小县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丰。

    如今在雒阳城执政这段时间,更是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恢复了平静,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刘备饮了一杯茶,缓缓说道:“为政之道,我有一些浅见,与诸位探讨。”

    “玄德公请讲。”诸葛亮接口道。

    刘备清了清嗓子,慢慢说道:

    “为政之道,在于安静,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为而无不为,汉室衰微,百姓离乱,想要快速速发展,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

    刘备说的很简单,刘隅听得连连点头。

    这么多年的历史,刘隅早就明白了一个真理。

    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为政者不孽民,不折腾,人民群众就会迸发住强大的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盛世,也有人说是唯一的盛世,就是无为而治。

    刘备的话,让几人非常赞同。

    诸葛亮率先说道:“玄德公深谙为政之道,失敬失敬。”

    刘备笑道:“孔明谬赞了,为政之道,千变万化,我也仅仅为略懂一些皮毛罢了。可谈不上精通。”

    “兄长,此地又没有外人,你就不必谦让了,雒阳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中,若没有你倾心治理,哪里还有如今的境地?

    雒阳人口众多,日渐繁盛,雒阳四周荒芜土地已经全部开垦,当初被董卓焚烧的雒阳城,也逐渐恢复过来,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雒阳城的繁盛就会更进一步。”

    当初董卓西逃长安时,一把火把雒阳城付之一炬,当初的情况刘隅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残垣断壁,青烟滚滚,积尸铺路,毫无生机。曾经最繁华的雒阳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所有的颜色。

    每当回想起曾经经历过的那段岁月,刘隅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痛楚与惋惜之情。

    那颗立志复兴大汉王朝的种子,早在他初次踏入雒阳城之时,便已深深地扎根于心底。

    当时,望着那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的人群,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有所作为。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使命,既然命运将他带到了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那么他决不能坐视不管,任由黎民百姓再次遭受那些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苦难折磨。

    他渴望凭借自身之力去扭转乾坤,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让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告别昔日的陈旧面貌,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幸运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有所成就,如今占据三州之地,带甲十数万,只要再把袁绍击败,他就彻底占领北方。

    可能不能击败袁绍,刘隅心中并没有多少底气。

    袁绍在冀州耕耘多年,根深蒂固,如果自己和他对战,他明显占据上风。

    “贤弟,雒阳城的宫殿也在建设,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建设完成。”

    宫殿的建设,刘隅并不着急,从目前的局势看,此时把天子迎回雒阳,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他安坐长安,就意味着刘隅有更长的战略纵深,更大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