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太监王振!
作者:乖巧滴小啾啾   大明崇祯:朕能召唤祖宗很合理吧最新章节     
    朱元璋脸色阴沉,追问道:“大孙,你给咱细说,这个朱祁镇率领二十万精锐出征,怎么就险些灭国了?”
    “主帅愚蠢,被瓦剌也先以逸待劳,率部两万追杀,明军疲惫不堪,二十万精锐溃逃。”朱由检意简言赅。
    老朱棣一听人数对比就忍不住了,拍案怒骂:“废物!当真是个废物!”
    宣德帝朱瞻基又是一阵心惊肉跳:虽然这病好了,但朕怎么感觉,还在鬼门关的门口反复横跳呢。
    他看了看朱元璋跟朱棣的脸色,觉得再不说点什么,今天可能真要完犊子了。
    宣德朱瞻基壮着胆子,出声问道:“崇祯陛下,在永乐年间瓦剌已成大明藩邦,宣德以来更是不曾闹事,近些年老实上贡,不曾有半分不臣之心,怎会无故袭扰边境,而且瓦剌那点兵马又怎敢追击大明二十万精锐大军?”
    “还是太监王振干的好事。”朱由检摇头叹息。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屡次派兵北征,北元被彻底打残,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落。
    在之后,名为皇帝,实为北伐大将军的朱棣五征蒙古,打的瓦剌在永乐年间就开始向明朝纳贡牛羊马匹。
    朱棣对番邦也算客气,所以在瓦剌纳贡的时候,朝廷为了彰显大国风范,都会赏赐瓦剌大量钱财。
    其实就等同变相购买他们的牛羊马匹等牲畜,以维系明朝对蒙古瓦剌部的君臣关系。
    大家都很和气,在洪熙、宣德年间瓦剌也没怎么闹事。
    明朝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向明朝进贡两千余匹贡马。
    彼时朝堂上已经是太监王振独揽大权,工部侍郎这等官员都主动不留胡须,甚至在王振问的时候,还殷勤的说:
    “爹不留胡子,儿子怎么敢留。”
    王振连朝廷重臣都看不起,心气早就高到天下独尊了,如何能看得起这些番邦?
    于是在瓦剌部老实乖巧的待着,等着例行犒赏的时候,王振对朱祁镇说不要给瓦剌太多赏赐。
    全听王先生的!
    朱祁镇一听,连连点头。
    结果瓦剌部一干人等,不远千里苦哈哈的上贡马匹,甚至首领亲自带队,给大明包邮到家,最终拿到的赏钱连邮费都不够!
    这事落谁身上,谁能舒坦了?
    气的瓦剌首领也先上蹿下跳,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回去之后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找事。
    而王振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故意挑起事端,他要权有权,要钱有钱,什么都不缺了,只缺名声。
    没错,这犊子居然还想名留青史,万古流芳。
    并且朱祁镇年少时登基,难免有几分天真无知,他特别憧憬“上马击狂胡”的雄壮场面,更羡慕太祖、太宗皇帝征服草原的英武。
    王振深知朱祁镇之心,于是在瓦剌开始闹事的时候,王振开始劝说朱祁镇御驾亲征,让瓦剌尝尝厉害。
    朱祁镇眼睛都亮了,意气风发:
    “就听王先生的!”
    凭实力来说,当时的瓦剌虽然已经凌驾于鞑靼和兀良哈之上,不过大明朝当时的勋贵集团犹在,明朝的实力远超瓦剌。
    正常讨伐,肯定一呼百应。
    可朱祁镇偏要御驾亲征。
    别人不知道他什么军事水平,张辅、胡濙这两位顾命大臣可是了如指掌啊。
    听闻朱祁镇有御驾亲征的打算,大臣们也开始劝谏。
    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尚书王直等坚决不同意朱祁镇亲征,可是拦不住他送人头。
    甚至七十五岁高龄的英国公张辅,都强撑着老迈的身体主动请战,愿意代朱祁镇北征。
    可是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最终还是坚持御驾亲征,在中央集权的王朝,一位皇帝的一意孤行是横行无阻的。
    于是。
    在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
    正统帝朱祁镇由王振陪同,带着一百多名文武大臣调集京师三大营二十万精锐,浩浩荡荡离开京城,出兵北伐!
    英国公张辅是四朝老将,他经验丰富,但是朱祁镇不给他任何指挥权,也不听从他的建议。
    只对王振唯命是从。
    可王振哪里打过仗,硬生生把二十万大军弄成了急行军,粮草辎重都没准备,等大军到达大同的时候,这二十万就已经快要吃不上饭了,大家都饿着肚子,哪里还有心思打仗。
    这时候,前线来报说瓦剌军忽然北撤。
    英国公张辅敏锐察觉到不对劲,亲自进大帐向朱祁镇禀报说:“陛下,北方连一个瓦剌兵卒都没有,十分诡异,如果再往前走,可能会中了埋伏!”
    王振一听就恼怒不已,这些老不死的东西又来阻止他名留青史,恨不得挥鞭子把张辅等人抽一顿。
    最终为了彰显他的宽宏大量,只是把张辅等人臭骂了一顿。
    下令大军继续北进。
    就在此时。
    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急匆匆的给王振禀报说:“爹,瓦剌前几天刚在北边打了大胜仗,士气正旺,不可能这么轻易撤退!”
    “眼下来看,大同以北,很可能是瓦剌部布下的口袋陷阱,儿子担心,再北进的话,爹很可能遇到危险啊。”
    郭敬乃是王振亲自提拔上来的心腹,他的话顿时让王振心中警铃大响。
    王振突然有点害怕起来,他连忙去见朱祁镇,煞有其事的分析一阵,最终的意思就是:咱别打了,我担心陛下您的安危啊!
    “就听王先生的!”
    朱祁镇连连点头,遵从王振的建议,立刻下令撤兵。
    张辅等人很欣慰,因为这个时候班师回朝,还能保留朝廷的体面。
    可是,王振又出幺蛾子。
    从大同回京,有两条路,要么从西路的紫荆关,要么从东路的宣府,王振是蔚州人,而从西路走,会经过蔚州。
    俗话说,富贵不返乡,如锦衣夜行。
    王振没法名流千古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家乡父老面前显摆一下,于是命大军从西路紫荆关入京。
    这个时候,瓦剌部已经发现明军要撤退,苦心布下的口袋陷阱眼见就要失效,也先自然不甘心。
    在也先的带领下,瓦剌大军开始向南急行,希望能追赶明军。
    按照正常的速度,瓦剌人拼了老命,也是追不上明军的。
    可是,明朝大军从西路走了一大半,王振又是灵机一动,他想到这二十万大军都从蔚州过,岂不要踏坏他家乡的庄稼?到时候家乡百姓还不戳他的脊梁骨?
    于是他赶紧让朱祁镇下令,大军转道东路,绕道宣府。
    张辅等人极力劝说:“至此回紫荆关,只有40里,大军何必舍近求远?”
    可王振不听,坚持改道。
    “就听王先生的!”
    朱祁镇对王振自然是有求必应,根本不带看张辅等人一眼。
    于是。
    二十万明军迂回奔走,等大军到了宣府,瓦剌人已经追到明军的尾巴。
    也先当时都懵了,他就是不甘心象征性的追一追而已,根本没想到能真追上。
    生性多疑的他忍不住怀疑,这会不会是明军布下的陷阱。
    并未主动出击,而是以逸待劳。
    听到斥候来报,朱祁镇大惊失色,终于慌了,连忙派成国公朱勇带三万兵马断后。
    可是,一来仓促应战,二来大军疲乏,朱勇此去,兵马本就不如瓦剌,在匆忙应战之下,很快兵败。
    同时这让也先察觉到,明军并没有什么陷阱,顿时信心满满,大胆出击!
    待朱祁镇退到土木堡的时候,为时已晚。
    明朝大军再次中埋伏,人困马乏的明军在以逸待劳的瓦剌大军的驱赶下,军心涣散,毫无战力!
    二十万大军很快被击溃,大明将士血流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