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岁月如年 巧遇荀采
作者:小黑子的爱   三国:偷偷发展吓坏众诸侯最新章节     
    熹平二年(癸丑,公元173年)夏,五月,以司隶校尉段颎升为太尉,建宁三年(170年),段颎 字纪明被调洛阳。
    做过侍中、执金吾、河南尹,段熲算是宦官王甫派系的人、奉命捕杀太学生,因此才能保证自己荣华富贵,办事漂亮被升太尉。
    段颎的祖先出自郑国的共叔段、段颎是西域都护段会宗的从曾孙。
    年轻时便学习驰马射箭,崇尚游侠之风,轻视财贿,成年之后,一改前志更喜欢保家卫国。
    段颎最初被推举为孝廉,那个时代想当官就的举孝廉,任宪陵园丞、阳陵令,任内便显示出治理的才能。
    后迁任辽东属国都尉,此时,鲜卑犯边,鲜卑那时候还没有分裂呢,段颎率军赶往边塞。
    怕鲜卑知道他带兵而来因惊恐逃走,他派驿骑假造圣旨诏令自己退兵,并且假装退兵,在退路上又设伏兵埋伏鲜卑人的追兵。
    鲜卑人果然中计了,全军追赶,却被段颎埋伏,后军变前军全力辇杀,三面合围鲜卑大败,“悉斩获之”。
    此战之后,段颎因假造圣旨的事,将受重刑,因此战有功,朝堂商议之后,就罚段熲边境御敌,将功赎罪一年。
    服刑结束之后,就被朝堂调任议郎。
    156年的时候,太山和琅琊的东郭窦和公孙俱等人造反了,几万人攻击几个郡县,各地的征讨都以失败告终,朝堂桓帝震怒,司徒尹颂荐举段颎,于是桓帝又调段颎为中郎将。
    段颎就率军前往太山讨伐东郭窦、大胜,又去琅琊讨伐公孙举等,又是大获全胜,斩杀东郭窦、公孙举,获首万余级,叛军闻段熲之名都是逃散,有的投降。
    桓帝封段颎为列侯,赐五铢钱五十万,还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郎中。
    161年羌族又造反了,还有一些跟着段熲打过仗的羌族也犯了,被士族之人抓住了段熲的小尾巴了,当即参他一下,结果桓帝又怒,找来了证人,郭闳把罪责推到段颎身上,段颎因此被捕入狱,
    羌族更加猖獗,攻陷营坞,又互相勾结,扰乱各郡。
    于是凉州很多百姓托关系写万民写书,抵入朝廷为段颎申诉的有数以千计,朝廷知道段颎是被郭闳诬陷的,桓帝于是下诏询问段颎
    延熹六年(163年),羌族之人闹的更加厉害了,许多郡县都被抢人攻破了,十一月份,桓帝再次下令让段熲任护羌校尉,
    延熹七年(164年)一月,羌族几百个羌族豪人带领几千小部落投降段熲,造反的那些羌族人听闻是段熲带兵,急忙后撤百里,然而段熲不肯放过。
    领兵追杀,然后就对峙十月有余,羌族反叛军士气全无,段熲当即领兵辇杀,大胜,灭杀五六千人,俘虏几千,其余人都远遁荒野。
    延熹八年(165年)二月,段颎又找到了残余羌族反叛军,又是进军包围,斩杀千余人,投降数千人,
    夏天,进击当煎种于湟中,被埋伏了,段熲收拢溃军,被羌人围困三天,段颎用计策,悄悄在黑夜出兵,击鼓还战,大破羌军,又是杀敌几千人,很是气愤,边下令屠杀以前抓的俘虏。
    段颎对羌族溃军穷打猛追,辗转山谷间,从二月打到九月,历经数百战,敌人因此又饥又困,各自逃散,许多羌人逃到了武威一带。
    段颎此次击败羌人,共斩首二万三千级,俘获数万人,全部坑杀。
    缴获马牛羊共几百万头,一万多小部落吓的急忙投降。
    羌族之人闻段熲之名无不惊怕,“给与了屠夫称号”
    朝廷封其为都乡侯,食邑五百户。
    段颎此人的军职都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了,那时候的他不依附宦官也不行,那个时代西凉人就是不被看好。
    就算有功劳也不行,那时的 宦官,士族,外戚,三股势力相互较量,清流一派基本都是墙头草,你只要当官不加入派系怎么能混的好?
    有功被冒领,还成替罪羊。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夏,六月,青州北海郡又地震,又是死亡几百,几万百姓房屋倒塌,良田又是干裂或是暴雨。
    百姓流离失所,真是灾年灾难频发,几万人有是被沈万三买走了,县令,太守又是发家致富。
    自古以来,凡是有大灾,必有大贪,受罪受难的往往都是老百姓,吃的满嘴流油都是官员,朝廷赈灾,可以截留一部分。
    个别时候还能截留一半,甚至可以把流民卖了,变成奴籍,然后朝廷的赈灾钱粮全部吞下。
    还有就是免税1-3年,这个税可是包括什么人头税,劳务税,兵役,乱七八糟的七八种....
    这些都是钱啊,而且几年还不用算政绩,当官的当然欣喜万分了。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秋,七月,司空杨赐免;“以太常颍川唐珍为司空,这就是地震后的朝廷操作,地震寓意着是上天的惩罚,然后就是司空顶罪,然后就是重新选一个司空。”
    皇帝除了心疼自己的子民,大概还在心疼自己,顺便心疼一下自己的大臣们。无他,只要有这样的天灾,按惯例就得寻找“人祸”了。
    天地不调,便是人间阴阳失衡导致的,而“调理阴阳”这样的事,在汉代不只是皇帝的事,还应当属于百官。
    所以,一出现有什么天灾,朝堂上三公就得先负荆请罪。
    熹平二年(173年)冬,十二月,太尉段颎贬官,贬为司隶校尉,高兴没有几个月的段颎又变成了司隶校尉了。
    真是人在家中坐,黑锅天上来啊,只因宦官王甫朝堂斗拜,士族与外戚合伙打压宦官其一脉的实力。
    熹平三年(174年)春,二月,吴郡司马孙坚募兵千余人,助朱儁破城杀许生,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
    熹平三年(174年)春,三月,鲜卑攻扰北地郡,被击败,又扰并州境,皇甫节战死,灵帝调皇甫嵩当雁门太守。
    熹平三年(174年)冬,十月,鲜卑掠边抢劫至北地郡,北地太守夏育率屠各等族追击,大破鲜卑。
    三天后又传来捷报,皇甫嵩大破鲜卑,斩首三千,俘虏两千,灵帝欣喜万分,大力嘉奖一番,
    公元174年,曹操被人举荐做洛阳北部尉,他一上任就下令赶造“五色棒”悬挂于衙门左右,不论豪强权贵,一旦触犯刑律一律棒杀。
    当时深受汉灵帝宠爱的宦官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就死于曹操“五色棒”下。
    他的严格执法与铁面无私使皇帝眼皮底下的洛阳京城中横行霸道游手好闲的达官权贵,纨绔子弟为之一震,
    熹平四年(175年)春,三月,议郎蔡邕上疏,请求废除限制士人为官的“三互法”。“三互法” 规定:凡婚姻亲家及二州士人之间不得交互为官。
    于是因避“三互法”,幽州、冀州二地刺史久缺不补。
    蔡邕认为“三互法”妨碍朝廷选拔贤才,有害无益,请求废除,朝廷不许。
    熹平四年(175年)夏,六月,北方旱灾,南方洪涝,灵帝下诏,令郡国受灾者,免收一半田租;其受害十分之四以上者,免收全部田租。
    熹平四年(175年)秋,8月汉朝博士传经,各依家法师法,章句互有异同,再加以年深月久,辗转传抄,文字多讹,引起各家在文字上的歧异和争吵。
    蔡邕和杨赐等人上书奏求正经文字,得汉灵帝允许,遂将儒家经典刻于石上。
    熹平五年(176年)夏,四月,益州郡诸夷反汉,扣押益州太守雍陟。汉廷遣御史中丞朱龟进讨,被诸夷打败。
    于是以太尉掾属李颙为益州郡太守,与益州刺史宠芝发板楯蛮进击诸夷,大破蛮族,益州平定。
    熹平五年(176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上疏为党人诉冤,言激烈,灵帝大怒,立即将曹鸾处死。
    并重申党人之禁,诏令州郡,凡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以及五服之内的亲戚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此次严禁与建宁二年(169)的钩党之狱,合称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又是三年半过去了,今年的朱符已经十五岁了,身材魁梧高大,面如冠玉,俊朗非凡。
    在颍川的三年多时间,朱符认识了钟繇,交友陈群,荀攸,荀彧,认识了寒门十六岁戏志才,认识了十一岁的徐庶。还有一个美貌的小师妹。
    荀采,马上十四岁了。
    朱符连续三年每天都去师父荀爽家,去请安,然后就一来二去的就巧遇荀采了,当时十二三岁的荀采。
    眉若弯月,清眸璀璨,如湖水般深邃,像是蕴含着万千星辰的秘密,双唇点绛,如樱花盛放,恰似流落人间的仙女。
    少年暮,爱情就像是滚烫的热油,撒点水就会炸开,顿时就是一发不可收拾,朱符就写信让朱儁下三礼六聘。
    老太太知道了,更是心喜万分,急忙让下人去催促朱儁,然后就是在二月时候朱符过了十五岁的时候。
    就已经下聘荀家了,荀爽也是欣然同意,因为自己的徒弟真是一个文武全才啊,来到自己家,仅仅一年就把自己家的藏书,看的干干净净的。
    荀爽又介绍朱符拜师司马徽,然后又是半年也是把司马徽的藏书掏空了。
    司马徽真是惊喜交加,这个徒弟真是天才啊,后两年时间就是沉淀自己的文化。
    pS(大家关注一下小作者吧!吃土了呢,送个礼物,不行看个广告也行呀!请评论五星好评,加书架,谢谢大家,当日催更100 额外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