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打听苏大年
作者:半生不熟的包子   穿成乡野弃妇,空间在手怕个啥?最新章节     
    “做袄子我推荐您看这一边的织绵缎,结实耐用,颜色也多,不挑男女老少。”
    余采薇跟着女管事走到几个大货架前,上面摆放的织锦缎有纯色的,也有带纹路的。
    她不太喜欢带纹路的,显得花俏,不如买纯色,后期可以绣花样上去,穿在身上还大气。
    杨三姐和林燕儿绣工都不错,这段时间就让她们在家里做。
    余采薇一边挑选缎子,一边和女管事闲聊:“的确是白石镇数苏氏布庄的布料最全面,我都挑花眼了。”
    “那是,毕竟我们是最大的布庄嘛。”
    “听说你们苏东家在洛州北部的好多镇子都有布庄是吗?”
    “嗯,据我所知就五六个呢。”
    “我也做生意的,和你们苏东家有几分交情,对了,最近咋没看到你们苏东家?”
    听说和东家有几分交情,女管事更热情了:“东家去外镇巡视商铺快两月了,按理说早该回来,许是被啥事耽搁了。”
    意思就是苏大年还没有回来咯?
    余采薇得到答案便不再和女管事闲扯,指着货架上的缎子:“藏青色,黑色,浅蓝色,粉色,嫩黄,绿色,每样一匹。”
    女管事一听余采薇要买这么多,丹凤眼笑成一条缝。
    “嗳,夫人买这么多,我给您打个折扣。”
    余采薇问:“可有棉花?”
    “棉花有,三两银子一斤。”
    有点贵了!
    这个时代有棉花,但没有种植技术,棉花贵倒是也能理解。
    一身袄子一斤棉花肯定远远不够,选鹅绒的话,这种布料容易掉毛,穿在身上也刺挠。
    还不如从空间拿几床被子出来拆掉。
    “把布匹抱起来吧。”
    买了布匹,余采薇又去绣坊买了针线,然后才和两兄弟打道回府。
    杨二郎路过一家包子铺前,买了六个肉包子,装三个油纸包,给余采薇和杨大郎一人递了一个。
    余采薇说:“我在祥顺楼吃过了,你和大郎吃吧。”
    杨二郎扶着余采薇先坐上骡车,自己跟在后面走,一边吃包子一边说:“早知道我少买两个,镇上卖的肉包子比娘做的差远了,我吃两个,大哥,你吃四个吧。”
    杨大郎一边牵着骡子一边吃包子,调侃道:“我以为只有四郎的嘴被娘喂刁了。”
    余采薇接口:“想吃包子还不简单,现在多做些不会坏,我们买了现成的肉,回家多包些,吃的时候热一下就成。”
    杨二郎说:“我想吃韭菜肉的,香!”
    余采薇说:“韭菜肉有点难,霜降地里韭菜都冻死了,镇上菜市场也买不到。”
    杨二郎一拍脑门:“娘不说我还忘了,咱们家只储存了萝卜和几个冬瓜,这个时候应该多买些菜回去过冬吃。”
    余采薇说:“今天骡车上拉不了多少东西,明天你和大郎再来镇上走一趟,拉一车菘回去,我做点腌菜,还有啥菜能储存久一点,你们都买些。”
    骡蹄子踩在地面上发出“踏踏踏”的脆响,果然要比牛车快上许多,牛车一个时辰的路,骡车节约了一半,半个时辰便看到村口了。
    村民们见到余采薇家牵了头骡子回来,纷纷询问是不是买的。
    不像之前看到她们家卖黑夹子赚钱那么眼红,现在大多是羡慕。
    差距一旦拉开,酸的人自然会少。
    如果有一天你遥不可及,别说酸,上前巴结讨好都迈不开腿,觉得自己不配,那是骨子里的自卑。
    也是人性!
    到作坊门口,杨大郎把买来的东西往里面搬。
    杨三姐高兴的看着黑骡子问:“娘,这就是我们家的骡子吗?”
    余采薇把布匹和家用一点点搬下来给杨二郎,让他拿回家去。
    “嗯,以后放在作坊,你要记得喂养。”
    杨三姐保证说:“娘放心,我肯定一顿不少的喂,把黑骡子养的壮壮实实。”
    见苏清慈也在边上看,余采薇走到她跟前,声音放小的说:“我买布匹时,特地打听了你爹,布庄女管事说他还没有回来。”
    苏清慈点点头,脸上没多少失望。
    从一开始对乡野的不适应,到如今她已经能适应平淡却不枯燥的生活。
    而且住在余采薇家里,她一点没遭罪过,杨家人对她很好,连杨大郎娶的新妇对她也是多有照顾。
    比起小心翼翼在后娘手下讨生活,下人都不拿她这个大小姐当回事,其实她更喜欢现在。
    不用防备谁,不用规行矩步,活的自由自在。
    若身世可以选择,她宁愿做余采薇的女儿,也不愿做苏家大小姐。
    “我知道了婶子,只是清慈要厚着脸皮继续打扰你了,除了你这里,清慈不知道还能去哪。”
    余采薇本就喜欢苏清慈,长的漂亮,性格讨喜,再加上林招弟没头没尾的话,说苏清慈上一世为杨二郎殉情,她的心里只会越发喜欢这个恬静的姑娘。
    放言情小说里,杨二郎和苏清慈这般事迹男女主跑得了?
    杨二郎刚消了对林招弟的心思,不好马上撮合,等他们相处一段时间,要是两个孩子都有意思,她一定撮合。
    什么门不当户不对,不存在!
    谁又知道以后的杨家会输给苏家?
    她这个脑子里装有华夏五千年知识文化的现代女精英,在古代还拼不出个厚实家底子?
    “没啥打扰的,只要你不嫌弃乡野生活贫苦,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哪里贫苦了,我在您家里都胖了不少。”
    余采薇打量了下苏清慈,这话不假!
    虽然小妮子锦衣玉食长大,身形却很纤细,在林家村一个多月里,瓜子脸都圆润了。
    “胖点好看,瘦的没二两肉是穷酸相。”
    苏清慈“咯咯”的笑声像是银铃,清脆悦耳。
    杨三姐问:“娘,你们吃饭没?大嫂锅里留着饭菜呢。”
    余采薇回头说:“我吃过了,你让燕儿给大郎二郎弄点吃的。”
    话落,余采薇便往作坊里面走,她还要去教人做古董羹底料和芝麻酱。
    做吃食的作坊,必然缺不了锅炉房,里面的大锅灶建了八个,都是开了锅的,还有余采薇自制的现代老式烤炉,面包都能烤的出来。
    见余采薇进灶台房,正在炒调味料的范娟放下手头活计,问:“大郎娘来检查我们干活啊?”
    余采薇看了看锅里,说:“不是,作坊里要新添几种产品,我得过来教会你们,你找几个人先出去把鸡全杀了处理干净,还有猪板油洗干净切丁准备炼油。”
    范娟喜笑颜开:“我手头的活计马上就好。”
    作坊生意越好范娟越开心,女工谁不想拿着长期工钱?
    不止荒年养活家里老小,还有一点,她们来干活在家里地位提高了不少,说话也硬气了!
    作坊还没有正式开业就要添新产品,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