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沙龙精英胸怀宽 谈古论今无忌言
作者:草民重阳   重新升起的太阳最新章节     
    丁一平看完两份分洪建设的建议方案,觉得方案写得有理有据,是‘马工’等工程技术人员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搞出来的成果,应该支持和肯定;他对呈送的报告书也稍作些修改,着重强调保护水库大坝的重要性,强调分洪闸的永久功能和长远经济效益。修改后的稿子,请‘马工’等几个人再参考后才定稿打印上报。
    过了半个月,召开听政会;由主管领导主持,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丁一平作了主题发言,随后各方发表意见或提问。
    “特区成立前抗洪救灾也没出过大乱子,” 水利局发言:“几十年来就数今年暴雨多,所以炸开上游切口是必要的,正确的,但这只是百年一遇的特殊情况,也许以后的年份和以往一样,通过大坝自身泄洪就可以防灾,为了一次特殊水灾而花巨资,并兴师动众在上游修分洪坝值得吗?”
    “我认为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气象局说:“根据世界气象专家统计、分析,地球表面气温逐年升高,热带气流形成台风的机率逐渐增多增强,谁也无法预测今后年份,是否还会有像今年或超过今年的特大暴风雨降临特区,临渴而掘井那有防患未然好,我们赞成抗洪救灾指挥部建议。”
    “上述建议涉及征地拆迁,当地住户大多狡诈贪婪,工作不但难做,所花资金也是一笔巨资,有时遇到钉子,拖延时间,进退两难。” 城建局说。
    “开发商为赚钱,征地拆迁再难,也有人协助搞定,”‘马工’忍不住气恼,就反驳对方说:“事关特区广大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大事,为什么却这难那难?岂不咄咄怪哉!”
    “如今财政吃紧,” 财政局说:“好几个项目已经纳入计划,至今钱从何处筹措都还没有眉目,那有钱搞另外新工程?建议虽好,总不能做无米之炊嘛!”
    听证会开了三个多小时,反对方人数多,势力大,而且个个振振有词,充足的理由一万条,丁一平明白了‘马工’当日的叹惜,很有嘲讽意味!他最后陈述时说:
    “各位领导,抗洪救灾指挥部所以提出两个方案,建议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洪来可以防灾,闲时可用灌溉,这是两全之计,建议上级认真考虑。古话说:谋士三千,主帅一人,当然最后由主帅定夺,我们已尽力尽心,无愧就好。谢谢各位领导和来宾,谢谢媒体各位记者。”
    “今天听证会未有定论,” 主管领导听出丁一平弦外之音,他是多年的老领导了,知进退,知卸责,他说:“抗洪救灾指挥部的方案、建议都很好,完全从大局出发,从长远作想;与会各单位也充分发表了看法,会议作了记录,我把会议纪要带回去向上面如实汇报,听候上面的结论,现在散会。”
    散会后丁一平一言不发,指挥部其他人各有各的想法,人们把想法藏在心中,个个闭紧嘴巴,上车后悄悄回去。
    丁一平晚上要去参加李秀梅介绍的沙龙聚会,他十分看重这样的场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里也许可以找到事业上的伙伴,也许有人可以帮他解疑破惑,世界的进步,不是由那些在生存线下挣扎的人推动,而是由坐在沙发上谈古论今的思想精英而决定。相交要胜己,不如莫若无!在一群高级知识分子聚会的沙龙里,互相学习,必然共同提高。
    李秀梅和姐姐乘坐丁一平的车,来到城郊一处幽静的别墅门前,这里停车的空地比院落的面积还大三倍,主人好客可见一斑。
    李秀梅将丁一平介绍给大家,又逐一给丁一平引见屋内众人:
    “这是‘冷维维’,特区优生办公室首席基因研究组专家,这栋别墅的主人。”
    丁一平仔细端详女主人,她大概有五十二、三岁左右,面貌端庄,五官清秀,神情和蔼可亲,穿着整洁大方,引见时热情与丁一平亲切握手,并说:“欢迎你到来。”
    “这位是特区氧气制造厂工程师赵军。”
    丁一平一见此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三大五粗,一副退伍军人的气质,打招呼的声音很洪亮。
    “这位是地球化学研究院驻特区分所的孙茹华研究员。”
    她天生丽质,虽近中年风韵犹存,收拾打扮时髦而体面,穿一件紫罗兰色连衣裙,披上绣花真丝背心,显得高雅而文静,资历高而年纪轻是典型的出类拔萃的女精英
    “这位是驻特区新华社记者陈述尧。”
    “这位是档案馆资料专家关洪生。”
    ············
    李秀梅把到场者均逐一向丁一平作了简单介绍,她能报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职业和身份,可见她是沙龙之常客。她又与别墅主人同一工作单位,大概彼此不但信任,而且交情不浅。
    不知谁起头聊开话题,众人跟随讨论。客人喝茶,自斟自饮,主人提供茶叶和一次性杯子,饮水机在客厅里,任人使用。众人并不以客人自居,而是像在自己家中一样随便。
    趁他人讨论热烈,丁一平初来乍到,不便多嘴,他悄声在李秀梅身旁问道:
    “冷专家如何称呼?”
    “大家都喊她冷大姐,或大姐,熟识的常客都叫大姐,而把姓省去。”
    “冷大姐的先生不在特区吗?”
    “大姐是独身主义者。”
    “呵,她是不是知识太高,找不到般配的男子,干脆独身?”
    “不是,她从年轻时就立志献身科研事业,她全身心从事基因研究,看淡儿女情长,在研究工作中寻找寄托和快乐,这就是女科学家的执着。”
    “她没有其他亲人吗?”
    “有,她父亲冷铁心原是安全部长,后从事工业,取名宋明复,即‘送人民福祉’的谐音,创办宋氏集团,很有声望;母亲任宗琴,妇产科专家;姑姑冷铁敏、姑父陈冬生都是工商界名人。老人们都退休了,在瑞士颐养天年。大姐有一个姑表弟名叫陈艾敏也在特区医院,是神经科专家,因医生休息要轮班倒,他偶尔也来这里坐一坐,时间不确定。”
    丁一平正和李秀梅悄声谈论,忽听得赵军粗声大气地说:
    “这优生法制定得也太严格了点吧,凡是有基因缺陷的男女都不准有后代,那不叫人家断子绝孙吗?万一那天科技发展了,基因可修复,人都死光了,给谁去修复呢?”
    李秀梅接着话题说:
    “赵哥,你不了解基因分类,优良基因分三等,A+、A、A-。不良基因分三等b+、b、b-。缺陷基因分三等c+、c、c-。
    A类和c类所占比例都很少,大概各占百分之十五左右,按科学排列组合计算。只要排除c类,严禁与c类般配就可以防止家庭悲剧发生。A类和b类组合成为人类后代,保证了人口的质量。这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仅仅从身体健康来衡量,也就是‘硬件’要高质量,至于后天的教养,个人经历的造化,社会环境的熏陶,那些都是人的‘软’件开发的范畴,另当别论。Ab搭配并非完美无缺,随着科技进步,修复基因主要针对b类进行,因为目标集中,重点突破就事半功倍。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考虑,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排斥人口数量的,未来人工智能需要的是精英,而不是低素质的‘肉质工具’;而消费,也就是人均支配财物的数量,也是排斥人口数量的;接受教育,享受医疗,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精神文明,人少好办事。全世界现有70亿人口,只留7亿精英,地球照样转,人们生活更幸福美好,科技更发展,社会更进步,何乐而不为?”
    “小李的理论有点尼采‘超人’哲学的味道,” 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丁一平初次见面,记不熟这么多人姓名,暂以甲称呼。}甲善意辩驳说:
    “几千年来,各国各族人民自然繁衍生息,世界也没有大乱。过去科技不发达,没有基因研究,没有避孕技术,生产落后,人们不是也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吗?搞优生优育有点杞人忧天吧!”
    “此言差矣,” 乙说:“一家五口人挤在二十平米房子中居住,没有厨房、厕所,烧炉子用煤球,用水要人挑,看露天电影要跑几公里等等生活水平也叫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吗?不搞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可能接近20亿,人多问题多,负担重,这应是不争的事实,从数量上说,人口少,生活好,无可辩驳;从质量上说,多一些健康聪明的大学生好呢,还是文盲加弱智、从小病歪歪,中年得癌症的人多好呢?
    有些人,我说的不包括在座,他们火不烧脚背,不晓得脚痛;试想一家几辈人,每到一定年龄就发癌症,花钱如流水,家人多劳累,病人又痛苦,社会医疗资源又浪费,如果坚定优生原则,杜绝悲剧发生,切断不幸和痛苦根源,不是人们所盼望的吗?”
    “对于基因有缺陷的人,” 李秀梅接过话题:“政府给予优惠和照顾,发给‘逍遥证’,凭证可享受很多优待,目的和宗旨让他们这最后的一代人,快快乐乐走完各自人生历程。
    也许有假慈善者、伪道学家、伪君子他们会说不公平,不人道,拉所谓的‘人权’、‘自由’的旗帜做虎皮大肆招摇。人们不会忘记真理是伟大的,强存弱亡,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适用于一切生灵!地球上被淘汰而灭绝的生物不再复返,今后不适应自然变化的生物也必将被淘汰出局,不适应社会进步有基因缺陷的后代也没有继续保留的必要。这就是钢铁般的真理。”
    “各位讨论是好事,事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 冷大姐出面掌控局面,她说:“有理不在声高,‘话’要心平气和慢慢说,以免误会伤了和气,切记勿忘!”
    人们又谈了其他话题,讨论无拘无束,十分热烈。丁一平听得茅塞顿开,收获不少;他觉得这李秀梅平常看她嬉皮笑脸,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一到正规场合居然说话头头是道,而且语如连珠,好一番口才令人刮目相看。她所想藏于内心,不露声色。
    散会后,丁一平有意找赵军搭讪:
    “赵工言辞刚直,是位爽快之人,与我性情相投,不知家住何方,届时想登门拜访,还请接待。”
    “看样子我年龄大你一些,我叫你小丁,你叫我老赵好了。”
    赵军很率性:他说:“我住厂里单身公寓,你说我名字,人人知道,明天我休息,有事你就来。最好先电话约好,免得扑空很丧气。”
    丁一平记下手机号,俩人握手告别,双方手劲很重,暗地较量一番,彼此旗鼓相当,相视而笑。
    丁一平回家后再三斟酌,对最新发现究竟该向他透露多少为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有句古话:好炉要有三个桩,好汉也要三人帮。一件重大事业,一个人怎能独自完成呢?然而新发现被人剽取则损失巨大,所以对合伙人的人格和品德必须要考察清楚。他觉得多接触才会多了解。于是决定先探虚实,随后定夺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