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崇祯帝明朝的末路悲歌
作者:丁凡星   历史追光者最新章节     
    辽朝时,女真受压迫。北宋末年,完颜阿骨打带领女真建金朝,灭北宋。可金朝后期政治腐败,内斗不断,还欺压蒙古,遭蒙古反击。加上和南宋长期战争,1234 年被蒙古和南宋联合灭掉。

    金朝亡后,女真人在东北生存繁衍。明朝时,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等,明朝设卫所管理。蒙古灭金时,女真人遭屠杀,血统不纯,文字语言失传。

    努尔哈赤出现后,决心统一女真各部。他凭借军事才能,征服各部落。1616 年称汗,建立后金。后金崛起是因为明朝末年腐败,对东北管理松懈,而努尔哈赤善于用人,重视军事和经济发展。

    后金与明朝矛盾加剧,不断攻击明朝边境。明朝内忧外患,无力应对。后金逐渐强大,最终给明朝沉重打击。加上明朝内部农民起义,明朝走向灭亡。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自此,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愤然发布“七大恨”,对明朝正式出兵。后金八旗军队虽悍勇,但与明朝驻守抚顺的军队相比,实力仍有差距。

    明朝派遣数倍于八旗军的增援部队奔赴抚顺。此时的后金,侧翼还面临着尚未征服的叶赫部落的威胁,形势颇为严峻。

    后金之主努尔哈赤深知,若不解决叶赫部,始终如芒在背。于是,他果断挥军进攻叶赫部。叶赫部惊慌之下,向明朝镇守总兵马林求救。马林虽率部回应,但叶赫部在这场战争中仍大伤元气,几乎失去了对后金的威胁能力。

    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见局势紧张,遣使前往后金商议罢兵。努尔哈赤态度强硬,断然拒绝。这一拒绝,如同导火索,直接引发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大战——萨尔浒之战。

    大战前夕,明朝方面精心谋划部署,占据舆论优势。杨镐先遣使“劝和”,待努尔哈赤拒绝后,明朝便有了出兵的正当理由。

    如此一来,明朝可打着正义之师的旗号出征,对朝鲜、蒙古部盟以及那些摇摆不定的女真部落产生极大的影响,有望拉拢他们共同对抗后金。

    作战部署周密。明朝作战部队兵分四路,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进军。四位晚明名将分别率领一路大军,此外,还有部分蒙古部盟和少数女真部落派兵支援。不仅如此,明朝还留有官秉忠所部驻守辽阳,作为战略机动部队;李光荣所部驻守广宁,保障进攻道路安全和后勤;副总兵窦承武驻前屯,监视蒙古各部;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粮草辎重。

    作战方针理性。兵分四路,意在有效斩断后金军队的后撤、后援以及战略机动意图。若四路大军能同时抵达赫图阿拉城下,后金军队将不得不分兵防御,那时明朝则有胜算。

    战争的进程却未能如明朝所愿。四路大军未能按计划同时抵达目的地,反而各自为战。后金军队抓住战机,逐个击破。萨尔浒之战,最终以后金的胜利告终。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局势愈发紧张。后金军队乘胜追击,不断扩大势力范围。明朝则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堂之上,党争不断,官员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斗不休,无暇顾及辽东战事。

    转眼间,到了天启年间。天启帝在位时,辽东战事依然胶着。

    天启七年,天启帝驾崩。由于天启帝无子,其弟朱由检即位,为崇祯帝也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朱由检于万历年(1611 年 )出生于北京紫禁城,其生母刘氏去世时,朱由检年仅五岁,之后由李选侍和另一位李选侍抚养,居住在慈庆宫。

    天启二年(1622 年),朱由检受封信王。天启五年(1625 年),明熹宗下诏为朱由检挑选王妃,并于次年下令修建信王府。天启六年(1626 年),张皇后选定大兴县民女周氏为信王妃。之后,朱由检从宫中搬出,前往信王府居住。天启七年(1627 年)二月,朱由检迎亲成婚。

    天启七年(1627 年),明熹宗重病,召朱由检入宫觐见,对他说“吾弟当为尧舜”,并嘱托他善待张皇后,委用魏忠贤。朱由检入宫嘱托,有传位之意。

    皇后张嫣是一位端庄贤德、正直勇敢的女性。容貌艳丽,身材丰腴,精通书史。她在天启朝混乱的局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生母早逝,从小肩负起照顾妹妹的重任,坚持学习女红和史书,可谓德才兼备。

    她没有仗着美貌魅惑朱由校,而是时常劝谏,也不要整日沉迷于做木工而怠慢国事。她看不惯魏忠贤和客氏的行径,常借皇后的身份警示或惩处客氏,因此遭到客氏和魏忠贤的忌恨与报复。

    天启三年,张嫣怀孕时遭客氏与魏忠贤陷害流产,导致不能生育,此后她仍尽力劝说朱由校远离魏忠贤。

    朱由校病危时,客氏安排怀孕的宫女进入后宫,妄图以假皇子继承皇位,张嫣识破阴谋并极力规劝朱由校传位给朱由检,在朱由检继位一事上出了不少力。

    朱由检即位后,尊她为“懿安皇后”。明朝灭亡后,张嫣自缢而亡。

    她的贤德和勇气受到后人的敬佩,在百姓中也有着极好的声望。例如,李自成的部将李岩攻入北京后,第一个要保护的就是张嫣,令宫女扶她上座,行九拜之礼,并令人护卫。

    虽然张皇后并非朱由检的生母或养母,但在皇家礼法和维护皇室尊严方面,善待皇后是一种必要的政治姿态和道德责任,有助于稳定宫廷秩序和朝廷局势。

    朱由校逝世后,魏忠贤等人秘不发丧,等到第二天才向众臣宣布消息,并派太监涂文辅等人迎接朱由检入宫。朱由检十分谨慎,在袖中藏食物入宫,不敢食用宫中的食物。

    晚上,他秉烛独坐,看到一个宦官佩剑经过,便叫来这个宦官,许诺给他赏赐,把剑留在自己的桌上。深夜,朱由检听到宫中巡夜人敲梆的声音,便传令光禄寺,命光禄寺准备酒食,赏赐给巡夜人,众人欢呼。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即位,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崇祯元年。九月,追谥生母贤妃为孝纯皇后,册封周氏为皇后。

    魏忠贤(1568 年 - 1627 年 12 月 11 日),河间肃宁人,本叫魏四,是当地无赖。万历年间入宫,改名李进忠,天启初年恢复魏姓,被天启帝朱由校赐名忠贤。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魏忠贤与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深受宠信。他虽不识字却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清除异己,打压迫害正直之士,与东林党展开党争,成功后大肆迫害东林党人。

    众多官员为求自保或晋升纷纷讨好奉承,他被称为“九千岁”。其党羽众多,势力遍布朝廷上下。魏忠贤还在税收上压榨百姓,使明朝统治腐化加重,激化阶级矛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边防,加快明王朝的倾覆。

    崇祯帝即位之初,政权被阉党把持,当时的内阁辅政大臣如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等人,要么谄附魏忠贤而上位,要么得到其奥援。

    崇祯帝深知魏忠贤阉党势力的危害,决定铲除以巩固政权。即位之初,他不动声色,表面尊重魏忠贤及其党羽以稳定局势,暗中观察并收集罪证。

    天启七年(1627 年)十月以来,大臣陆澄源、钱嘉征等人陆续向魏忠贤发起弹劾,列举了魏忠贤的十条罪状。魏忠贤得知后,在朱由检面前哭诉,朱由检命内侍当庭朗读钱嘉征的奏状,让魏忠贤跪着聆听,魏忠贤十分恐慌。

    之后,魏忠贤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朱由检批准他回家养病。其后,朱由检将魏忠贤贬谪至凤阳(今安徽滁州附近),又以其身边多有身带兵刃的亡命之徒、疑其有反叛之心为由,将其逮捕至京,魏忠贤得知后,自缢而死。朱由检又逮捕其党羽,或处以死刑,或发配充军,铲除了阉党势力。

    崇祯元年(1628 年),崇祯帝举行枚卜大典,增补了钱龙锡、杨景辰、来宗道、李标、周道登和刘鸿训六位内阁大学士。其中李标、钱龙锡和刘鸿训算是清流人物。后来,随着阉党势力清除,原内阁成员如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等人先后去职。李标曾担任首辅,后韩爌复出,李标主动谦退。韩爌是明末政坛重要人物,四朝元老,三朝辅臣,两度出任首辅。

    崇祯帝在位期间,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为了迎击后金,崇祯元年(1628 年),朱由检将袁崇焕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命他率兵前往辽东前线,抗击后金。

    崇祯二年(1629 年)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南下进犯,兵临北京城下,朱由检命袁崇焕率兵回防,守卫京师。但不久,大臣温体仁上书弹劾袁崇焕通敌,朱由检信以为真,再次召见袁崇焕,责问他擅杀毛云龙、战事不利等事,命锦衣卫将他逮捕,其后又判处袁崇焕死刑。

    崇祯年间,由于小冰河期发展至高峰,导致干旱、蝗灾频繁,粮食歉收,造成了“民穷财尽”的局面。

    西北地区和中原受灾尤为严重,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叛军四起。朱由检曾采取多种措施试图缓解旱灾,崇祯三年(1630 年)四月,因天久大旱,朱由检搬至文华殿居住吃斋,并命百官修身反省。

    崇祯七年(1634 年),减免了登州(今山东蓬莱)和莱州(今山东莱州)两个受灾地区的欠缴赋税,又向陕西、山西发放钱币,赈济灾民。此外,朱由检还多次在宫中祈雨,但他的措施未能改变全国多年灾荒的颓势。

    据史料记载,崇祯年间,江南地区的赋税增加了三成,而北方灾区的赋税更是翻倍。另一方面,朱由检削减了宫廷的开支,甚至连自己的用度也尽量节省。然而,这些努力对于庞大的军费开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朱由检多次调整部署。他曾大力支持孙传庭组建新军,期望能一举平定农民起义。孙传庭在陕西练兵,一度取得了显着的战果,多次击败李自成的部队。但由于朝廷催战,孙传庭仓促出兵,最终兵败身亡。

    在朱由检可谓是举棋不定。他先是重用袁崇焕,给予其极大的权力和信任。袁崇焕曾许下“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但却因擅杀毛文龙等事引发争议。当后金兵临北京城下时,袁崇焕又被怀疑通敌,最终被朱由检处死。此后,朱由检又相继任用洪承畴、杨嗣昌等将领,但都未能彻底解决边患和内乱。

    在处理与大臣的关系上,朱由检时常表现出急躁和多疑。当周延儒提出一些应对策略时,朱由检一开始大力支持,但一旦策略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便对周延儒心生不满。

    崇祯十年(1637 年),皇太极派清军入侵。卢象升曾立战功,如活捉高迎祥等。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分歧大,卢象升虽名义总督天下兵马,实际仅指挥 1 万兵马,友军不配合,朝廷支援也不力。

    1638 年 12 月中旬,卢象升在巨鹿蒿水桥被清军包围。他亲自率亲兵以大炮、弓箭与清军死战,弹尽箭绝后,拒绝突围建议,拿起长剑冲入敌阵,格杀 20 夺名清军后,率 20 余人冲向清军军阵,最终壮烈殉国,年仅 39 岁。卢象升之死使明朝北方防线削弱,加速了明朝衰落。

    崇祯十三年,张献忠在谷城再度揭竿而起。此前,张献忠曾接受明朝招抚,毅然决定重新起兵。他振臂一呼,无数饱受苦难的百姓纷纷响应,其势力如燎原之火般迅速扩大。

    得知张献忠起兵后,崇祯皇帝朱由检心急如焚,急忙调兵遣将前去围剿。然而,此时的官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连年征战让他们疲惫不堪,军饷时常拖欠,待遇极差,士气极度低落。面对张献忠的军队,他们虽人数众多,却难以形成有效的围剿。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气势如虹地攻破了洛阳。洛阳城中的福王朱常洵,这位过着奢华生活的藩王被李自成处死。福王的财富堆积如山,李自成的军队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和巨额财富。这一胜利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李自成的实力大增。

    福王的奢靡与百姓的困苦形成了鲜明对比,李自成此举大快人心,也吸引了更多走投无路的百姓加入他的起义队伍。有了充足的粮草和财富,李自成的农民军如虎添翼,成为了明朝统治的巨大威胁。

    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拉开帷幕。洪承畴率领的明军主力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全军覆没。这场战役对明朝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松锦之战中,明朝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各部队之间配合不力;后勤补给困难重重,士兵们常常饿着肚子打仗。而清军则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大。最终,明军在这场战役中一败涂地,更加陷入了绝境。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强大,直逼北京。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起义军攻入城中,崇祯在宫中撞钟召集群臣,但无一人上朝,他明白自己已走投无路。

    于是,崇祯穿上蓝色道袍,命皇后与嫔妃自尽。他带着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登上紫禁城后的煤山(今北京景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悬绫自尽,享年34岁。王承恩随后也在对面一棵海棠树上自缢殉主。

    据《明史》记载,在崇祯的怀中夹有遗诏,上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的遗体被起义军找到后,由昌平州吏赵一桂主持丧仪。赵一桂东拼西凑,最后以募捐来的二百二十六两白银,将崇祯与皇后周氏的遗体一起葬入皇贵妃田氏的陵寝。

    清朝建立后,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为收买人心,将田妃墓改名为“思陵”,并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下旨以礼改葬崇祯皇帝,并开始营建思陵地上建筑。

    在顺治帝的命令下,思陵地上建筑的修建才勉强完成,不过“明楼、享殿之制未大备”。顺治十六年(1659年),对思陵进行了再次修缮,将崇祯皇帝重新入葬,并改谥为“庄烈愍皇帝”。

    朱由检在位 17 年,他将亡国归因于“诸臣误朕”。后世学者多对朱由检的勤于政事和勤俭节约进行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