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天下大势分必合,天生杨坚复汉业
作者:流云舞天风   隋唐天字七书最新章节     
    杨坚的顾虑来自于他浅薄的根基。

    虽然他矫诏辅政以来,控制朝廷,接管长安,平定三方之乱,每一步都像开了挂,就象是按剧本演出一样,顺利得让人惊掉大牙。

    但杨坚心里非常清醒,他有着开创盛世的机会,但他的政权,也面临着天生的本质上的虚弱。

    他不想在旧朝当个补锅匠,修修补补已无法满足他的野心和欲望。

    他想立即开创一个新的皇朝,然后大刀阔斧,将自己的弱点变成强项。

    这个时代,等待这个新的皇朝,已经非常长的时间了。

    长到已经足足等了三百年。

    中原汉族皇朝自西晋永嘉之乱后,进入五胡乱华的至暗时刻,外族统治者依靠野蛮强大的武力和惨绝人寰的残暴统治,对中原大地,实行了灭绝政策。

    他们屠灭一次之后,又再屠灭一次,周而复始,长江以北,汉族差点被杀戮殆尽。

    从二千多万人口,直接被屠灭到四百多万,一个六口之家,平均只剩下一个人。

    北方汉族在无差异化的屠杀之下,差点灭族。

    幸亏南渡的汉人保存了传统的文化和对民族的信心,以及信仰。

    这些外来的政权,都是野蛮的外族建立,根本谈不上任何文化和文明的建设,他们不过是把中原大地,看成是一个大的游猎场,把人当成一种移动的、活的的口粮,这是汉族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二脚羊”的时代。

    但汉族在绝境之中,依然展现了惊人的生存力,顽强存活下来的北方汉族,因时因地制宜,和北方的胡族,相互融合互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胡汉合流的文明。

    拓跋氏建立北魏,面对胡汉融合的社会现实,逐渐走上汉化的路线,毫无疑问,这种政策会侵犯到传统的胡族既得利益者。

    于是,北方边境的“六镇兵乱”开始。

    叛乱的深入让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他们是一体双胎,实力和权力基础都源于北魏以及六镇。

    进入关中的西魏尤其弱小,它草创之初,不过是依仗贺拔岳区区二千人马,在关中苦心经营,才勉强生存,贺拔岳本人也在高欢的围剿下,很快兵败身死。

    在北魏皇族和东魏高欢的强势军力围攻下,西魏政权真正的创建和奠基者宇文泰横空出世。

    他天才型地选择了军政一体化的路线,一切以军事为中心,一切以征战为目的,武力决定他的一切行为方式。

    唯其如此,西魏北周才能够从苟延残喘,偏安一隅,到最终统一中国北方。

    这条路线,就是融合关中本土豪强,加上六镇的核心力量,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家族血脉传承,婚姻及老乡同学之间的关系,加上军功大小来维系西魏这个国家军事机器。

    为了增强其凝聚力,宇文泰开创了一种复古的鲜卑族文化,以有别于江南继承东晋正统的汉族文化,和自诩继承汉魏正朔的东魏文化。

    西魏北周本质上是一个鲜卑化的胡汉融合,军政一体化的政权。

    外族在中原大地之上,统治太久,野蛮太久,蹂躏太久。

    汉族,需要在苦难的呻吟中重新拾得自信,需要再次挺直腰杆,成为一个大写的直立的人。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政权,来恢复汉族昔日的荣光。

    时代,选择了杨坚。

    杨坚,也不负于这个时代。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三百年间,一定有王者出现。

    现在,时候到了。

    杨坚,就是天命所选之人。

    胡汉民族融合之下,汉族的人口在增加,文化在复苏,甚至在汉人的弱项——战斗力上,汉族都已经完全不输于外族的士兵。

    这当然也是机缘巧合下的历史必然。

    作为专职的士兵这个职业,在异族的统治下,一直都被外族所垄断,有兵就有力,有力就有权,这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没有军事力量,就无法反抗他们的统治,他们希望以这样一种制度,让汉族永远成为柔弱待宰的羔羊。

    但北周和北齐在残酷的吞并和消耗战中,出现了巨大的兵力空缺,汉族才迎来了在军事领域的发言权。

    当年,北周太祖宇文泰在邙山大败,他的鲜卑族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为了力图生存,也为了再次集中力量对抗北齐,宇文泰发布了一条面向全社会的无差别征兵命令。

    这条命令,让关中的汉族有一半都成为了士兵,士兵基数大了,就一定会出现将军,也会逐渐出现优秀的军事统帅。

    于是,汉族在朝野的力量快速增强。

    时代,需要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一个强大强悍的中央集权,高效运作的汉人王朝。

    时代,也要求恢复汉魏以来,汉族的荣光。

    那是汉族最美好的年代,也是拥有无限光荣和梦想的年代。

    但在王朝创建之前,杨坚还需要名正言顺地走完一些规定的程序。

    他创建一个全新王朝的条件,已经万事俱备。

    杨坚准备采取“禅让”的传统登基方式。

    这种登基的方式,传承自尧舜时代,表面上温情脉脉,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伴随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血腥而残酷。

    但中国的政治追求名正言顺,合乎礼义,禅让当然也有一整套标准的流程。

    首先改朝换代必须“应天命”。

    于是,庾季才粉墨登场,他提出“天不能无云而雨,皇王不能无气而立。今王气已现,须即应之。”

    庾季才非常精准地判断二月甲子是禅让的黄道吉日。

    因为这一天,是汉魏二代强盛王朝的立国之日,也正好碰上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之时,可谓春雷一响,万物复苏,符合新王朝滋润生长万物的气魄。

    新的王朝,自然需要万象更新。

    杨坚大喜,这是上天的吉兆。

    第二步就需要“应人事”。

    新王朝必须要得到朝野上下的大力支持和承认,耆老宿旧,功臣豪强就需要表态和效忠,以表示新王朝的建立深得民心。

    要完成这一步不费吹灰之力。

    几大实权人物早已倒向杨坚,晋阳李穆家族,幽州于翼家族,北周帝国二大心腹要地的实权家族,早已把赌注,完全押到了杨坚身上。

    杨坚的目光,投向了新**蜀的封疆大吏梁睿。

    他的威惠和政绩,声名斐然于巴蜀大地,民夷悦服,但同时,他的声望也让杨坚颇为忌惮。

    梁睿非常上道。

    他立刻奉上劝进表,这虽然不是雪中送炭,但绝对是锦上添花。

    梁睿的态度,同时也代表了北周朝廷中,绝大部分非杨坚核心圈子中人士的态度。

    梁睿本人也曾经犹豫不决,但在当时名士薛道衡的劝说,“天下之望,已归于隋”,才下定决心劝进。

    有此三方面封疆大吏的明确支持,再加上杨坚的核心死党圈子,其余次一级的传统势力,都是墙头之草,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支持杨坚的改朝换代的大计。

    禅让的第三步就是“三让”。

    北周的旧皇帝照例要起草禅让诏书,当然,这么正规而重要的文件,肯定只能由才名冠绝天下的文胆李德林操刀,杨坚也必须照例推辞三次,才有满满的仪式感。

    然后周主逊位,隋主登基。

    周静帝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乖乖搬出皇宫,为新的皇帝挪出位置。

    杨坚接受皇帝玺绂。

    戴上远游冠,接受册玺,改服纱帽,黄袍,着衮冕。

    然后登基大赦,改元“开皇”。

    祭天祭祖。

    复杂的登基仪式终于完成。

    杨坚走向前台,他是历史名君,也是一代雄主,他叫隋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