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三强鼎立成水火,李密再起争雄意
作者:流云舞天风   隋唐天字七书最新章节     
    窦建德赚大了。

    是不是真正的误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世绩孤城难鸣,黎阳被攻陷。

    李神通、魏征等李唐王朝的要官,还有李世绩的父亲等家眷,全部被一锅端掉了。

    一同被俘虏的,还有一个特别的人物,她是李渊的同父同母妹妹,同安长公主,她之所以会出现在黎阳,是因为她有一个女儿是杨广的嫔妃。

    当年杨广猜忌李渊时,曾经挑衅式地问过他这个嫔妃,“汝舅何迟?”,甚至明里暗里希望,李渊这次生病一命呜呼之类。

    杨广被弑之后,她也跟随宇文化及北归,很明显,李渊想通过她妹妹这层关系,接收杨广的整个政治遗产。

    李渊实在是个精于政治的老手。

    但李神通没有完成任务。

    他过于托大,并且是个草包,他将宇文化及拱手让给了窦建德,还倒贴上自己,做了俘虏。

    这让李渊在山东的布局彻底失败。

    要想解决河南河北的问题,再没有取巧之道,只剩下武力讨伐一条路。

    战场之上,见真章。

    多年之后,李世民还对李神通在河南的惨败耿耿于怀,他痛心疾首地说道:“山东未定,(李神通)受委专征,建德南侵,全军隐没。”

    这直接导致在论功行赏时,李神通虽然是皇亲国戚,又是起义元老,但他的排名相当靠后,并且实封较少。

    但李神通在河南的招抚,却带来了一个隐忧。

    事实上促成了以他为首,后面又以太子李建成,乃至李世绩为首的山东势力集团,客观上的形成,这对于李唐王朝的政局,有着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直至一百年多,藩镇割据,各自为政时,也依然和此次招抚有着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关联,可谓草蛇灰线,伏墨千里。

    黎阳之战,唯一逃出去,北渡黄河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李世绩。

    但他回首看着身边仅剩的几百个亲信,再看看陷落的黎阳城,他的父亲,还有李唐的重臣,此刻一定已成为窦建德的阶下之囚。

    他更知道,如果自己此刻归唐,已无意义,更无价值,还可能被问罪。

    在哪里摔倒,就必须在哪里爬起来。

    李世绩没得选择,他立即做了一个决定。

    他掉转马头,重回黎阳,投靠窦建德,以观时势,以待时机。

    窦建德大喜,李世绩是当世大将,又是瓦岗军中的核心和象征,能得此人,足以胜过十万雄兵。

    于是,他封李世绩为左骁卫将军,继续让他镇守黎阳。

    他当然也留了一手,将李世绩的父亲带上当人质,这样可以制约李世绩,让他尽心尽力,为自己办事。

    以直系亲属为人质,这是一种通用的做法,有用有效,但如果真正遇上大是大非之时,也未必一定有想象中的约束力量。

    在以后的某个时刻,窦建德会对此感同身受。

    李渊现在相当恼火。

    李密入关之后,河南、河北局势逐渐明朗,王世充和窦建德已和关中李唐成为鼎足三分之势。

    要一统天下,只余武力一途。

    但能一团和气地招降,又何必战场之上血战拼杀,况且,兵凶战危,李渊虽然占有优势,但也无必胜的把握。

    虽然他已经派出了几路招降人马,都已折戟沉沙。

    但李渊还想做最后的尝试,他手上还有一张王牌,虽然这张牌,他本来准备要雪藏起来。

    那就是李密。

    李渊在此刻想死马当活马医,既然河南之地,已没有多少希望,那他只有把水搅浑,才可能摸得到鱼。

    普天之下,除了李密,再无别人有这个能力。

    再出山东,李密更是早有此心。

    光禄卿真不是李密干的活。

    这和以前快意恩仇,纵马驰骋的日子相比,真的是味同嚼蜡,更为重要的是,当他履行光禄卿的本职工作,向皇帝李渊献食时,更是对他尊严的无情打击。

    李密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当年,他可是和李渊称兄道弟,甚至被他推举为盟主的带头大哥啊,现在看到李渊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而自己却需要敛容屏息,装模作样去完成固定礼仪。

    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李密是当世枭雄,宁愿轰轰烈烈地死,也不愿意苟且地活。

    王伯当也同样有这种抱怨,静极思动,他私下对李密说道:“天下事在公度内耳。今东海公(徐世绩)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河南兵马,屈指可计,岂得久如此也!”

    李密大喜,王伯当果然和自己是的铁竿,也是同一类人。

    他知道李渊一直想以关中而临天下,最好能不战而下,他将向李渊展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他向李渊上了一道奏文,推诚置腹地说道:“臣虚蒙荣宠,安坐京师,曾无报效;山东之众皆臣故时麾下,请往收而抚之。凭籍国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

    这对于李渊本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毫无疑问,王世充虽然战胜,但他毕竟是江都远来的龙,不是河南的地头蛇,要全部接收李密的势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李密重新出现在河南,局势出现反转的可能性非常大。

    李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只看到好的一面,李渊的群臣形成了一种公开而普遍的意见,他们上书说:“李密狡猾好反,今遣之,如投鱼如泉,放虎于山,必不返矣!”

    但李渊想以国士之心对待李密,他明确回复道:“帝王自有天命,非小子能取。借使叛去,如以蒿箭射蒿中耳!今使二贼交斗,吾可以坐收其弊。”

    李渊做了最坏的打算,就是放虎归山,让他们重新混战,必然二败俱伤,李唐一样可以坐享其成,到时收拾残局,不费吹灰之力而已。

    于是,李密出关已是箭在弦上。

    要做事,当然需要一个班子。

    李密请求带领自己的一个谋士出行。

    他是贾闰甫,这是个智勇双全,颇有决断的人物。

    当年,裴仁基还是隋朝大将,准备投降李密,但顾忌监军御史的掣肘,犹豫未决时,责闰甫斩钉截铁地说:“萧君(御史)如栖上鸡。若不知机变,在明公一刀耳。”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才坚定了裴仁基投降李密的决心。

    并且,贾闰甫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当时有一句名谣,“洛水十里,米如白沙。”

    这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李密攻取洛口仓后,开仓赈粮的盛况。

    河南民众久承战乱,加上天灾不断,早已疲惫不堪,忽然之间,竟然可以任意从政府粮仓之中取食,这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每家每户虽然都缺乏盛米的瓮盎,但不要紧,他们因地制宜,折下运河二边的柳条,现场编成箩筐,用来作取米的工具。

    但这柳条箩筐有个缺点,柳枝粗大,缝隙必多,于是,亮白晶莹的米粒一路洒下,星星点点,累积成层,远远望去,就象一条晶莹剔透的白米之路。

    李密也是久处生死存亡的边缘,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富足的日子,他看到远近而来,多达近百万的民众,不由志得意满,觉得天下就在他掌握,他对贾闰甫志得意满地说:“此可谓足食矣!”

    贾闰甫表现了难得的清醒,他不无忧虑对李密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民所以襁负如流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而有司曾无爱吝,屑越如此,窃恐一旦米尽人散,明公孰与成大业哉!”

    李密幡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