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抹了一把脸,感觉无言以对。
这叫什么事儿?
……啊,他怎么又想说这句话了,这都第多少回了……
陈棱暂时压制住了杜伏威,想来也压制住了李子通和左才相,但是这种压制也不能视作永久,更不可能视作是一劳永逸。
只要没有真的歼灭这几个势力的主要人员,那他们就随时都有反扑的可能,江南地区的局势也会有大变的可能。
杨广既然带了一批人前来江都,那倒不如再分拨一些兵力给陈棱,让他趁着处于上风状态,把这几支反贼都料理干净,至少,得把杜伏威等一众首领和各个主要将领料理干净,方可保一定时间的平稳。
且这样的话,杨广即便带了这么多兵力停在江都,那也会有较大的应对余地。
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带了那么多兵力南下,却又没有解决好江南的这些人,就是跑到江都里面,还要让江都乃至周边地区的百姓给皇帝皇后皇室众人、随行官员及家眷、随行军队供应各种东西……
这不就是在等着周边的百姓反了吗?
看当时天下的局势,百姓们总归是有大量不再耕种的——不管是因为灾荒,根本无法耕种,还是因为战乱人祸等等被迫弃地而逃,总归是有许多人当了流民。
自然,就会有许多耕地无人耕种,变成荒地。
本来朝廷的一应所需,大都就是从百姓的耕种中获得;现在越来越多的百姓变成流民不再耕种,那剩余的还在耕种的百姓的负累就越来越大……
说不定,这些还算是良民的百姓,过不了多久也会受不了,也摇身一变变成流民。
这是原本的发展。
但,杨广来了,他还带了无数的需要供养的人。
这——简直就是在给良民变成流民这个过程无限加速!
那陈棱本来就受限于兵力问题,明明军事水平颇高、手下的兵卒将领也水平远高于那些反贼,却无法做到将他们剿灭,只能陷入僵持状态。
现在,有了杨广的这一加速,杜伏威力量膨胀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所以这支骁果军的负责将领是谁?
杨广最后不会就是死在这群人手里的吧?
杨坚对独孤伽罗道:“这上面专门提到,骁果军基本上都是关中人,而关中人总还是会思念家乡,特别是在大隋前途不明的时候。”
一来,大隋在那个时候眼看就是一条马上就要沉没的船了,谁还在上面死心蹋地待着而不想着跳船逃生,谁就是傻子——当然,也是大隋的忠臣,但这种人太少太少;
二来,大家又都是关中人,却被杨广带到了江都,远离家乡,远离故土,江都的一应风俗习惯又都与关中大不相同,不是谁都像是杨广那样无比喜爱江都的。
这两点叠加,只要有人一挑拨,一站出来作为主心骨宣布干大事,这些人还真不能保证不参与。
而恰好,杨广到底还是皇帝,他的死亡……至少杨坚不觉得,会是某个人单枪匹马做出来的结果。
【当下,江都一带其实已经处在荒年的状态下,百姓在先前就已经无以为生,不少人都已经开始吃树皮树叶以求活路了。】
【而现在,杨广又带了还这么多人前来,且杨广本人还依旧要维持高标准的享受,当地的压力瞬间陡增,官府越发地压榨起百姓来——大饥荒爆发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树皮树叶都渐渐不够吃,不少人又开始把土煮了吃。而最终,到底也还是走上了那条人尽皆知的、无可避免的路:人自相食。】
【但尽管有人为了活命而不惜啃食同类,也同样有更多的人并不愿意就这样接受、选择这一条路,这可是吃人!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毫无负担毫不在乎地接受?】
【更多的百姓,在彻底没有指望、或是饿死或是不得不接受自相残杀之前,选择了聚在一起,随后——揭竿而起。】
【而这,正是杜伏威的大好机会。】
【这些选择揭竿而起的百姓基本上都不如杜伏威所部有力量、有威望,大量百姓在起义之后又都投奔到了杜伏威麾下,杜伏威的势力迅速膨胀,膨胀到了一个足以扭转他与陈棱之间强弱之势的地步。】
【陈棱自然也看出了这个情况,于是他越发稳重谨慎起来,开始力求维持僵持状态,不轻易出战。】
【杜伏威却不一样,他在努力地挑动陈棱,想要刺激陈棱出兵。鉴于陈棱现如今十分谨慎保守,杜伏威干脆给他寄了一套女子衣裳,同时还给陈棱写了一个外号,叫做“陈姥”——陈老太太。】
【其中的讽刺之意,一见即明。】
【陈棱大怒,面对杜伏威的这种挑衅根本无法再保持冷静,直接带着所有兵马出动,而杜伏威也亲率兵马,并列于阵前,与陈棱交战。】
【双方心里都很清楚,这一战大约就决定了后续的所有走向,要么杜伏威胜了,陈棱所部必将大败乃至全军覆没,陈棱本人说不定也将会死在这里,而杜伏威所部就能称雄;
要么,是陈棱获胜,而在势力迅速膨胀之下、杜伏威还亲自挑衅挑起战争的情况下,依旧失败的杜伏威所部,必将士气大落,军心涣散,被大量歼灭、打散,日后还有没有复起的机会都不好说。】
【因而,这一战相当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