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得意忘形
作者:笃志   血脉撒满世界最新章节     
    主父偃,一个在汉武帝时期崭露头角的风云人物,他凭借着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和过人的智谋,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主父偃深知汉武帝心中所患,其一是北方虎视眈眈的匈奴,其二则是汉朝内部林立的诸侯国。

    于是,他向汉武帝进献良策,这便是那着名的“推恩令”。

    主父偃面对汉武帝恳切地说道:“古时的诸侯易于掌控,只因他们的封地狭小,至多不过百里。

    然而当下的情形却截然不同,诸侯王往往掌控着数十座城池,广袤的土地达上千里。倘若天下太平,倒也相安无事,诸侯们至多在自己的封地内纵情享乐。

    可一旦天下陷入混乱,这些诸侯王便会联合起来,形成一股足以撼动朝纲的强大力量,甚至妄图觊觎皇位。

    然而,对待他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假如贸然颁布律法强行削减其封地,他们定会即刻举兵叛乱。

    先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便是由于晁错对付诸侯王的手段过于急切猛烈,最终事与愿违。

    可若对其坐视不管,任其势力膨胀,对陛下您极为不利。我这里有一计,可两全其美——诸侯死后,依照旧制,爵位和封地通常只传予长子。

    但实际上,诸侯所育之子绝非仅有长子,不如颁布‘推恩法令’,将诸侯的封地均分给他们所有的儿子。

    如此一来,诸侯之子们必然皆会感恩戴德于陛下的浩荡恩德,而诸侯的力量则在不知不觉中日益分散,往后便再难形成气候。”汉武帝听后,深以为然,欣然同意了这个策略。

    实际上,主父偃的这个“推恩令”,不过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的变相延续,并未有本质上的创新之处。

    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策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效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除了在国家大政方针上为汉武帝出谋划策,主父偃还将关注点延伸到了汉武帝的身后之事。

    要知道,古代帝王自登基伊始,便着手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寝。汉武帝的陵墓茂陵便是其中的代表。

    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移民至茂陵。而所迁移之人,非富即贵,皆为豪强巨富。

    主父偃进言道:“将这些人迁至刚设县的茂陵,一来能够充实京城,促进经济繁荣;二来可将这些人置于天子脚下,加以管束控制,实乃一石二鸟的绝佳之策。”汉武帝再次采纳了他的提议。

    想当初,主父偃四处奔波,却无人愿意理睬,唯有卫青赏识他,并向汉武帝举荐。

    主父偃也心怀感恩,当陈阿娇被汉武帝废黜后,主父偃极力支持卫子夫,上书恳请汉武帝立其为后。

    而这正合汉武帝的心意,不久之后,卫子夫便成功登上后位。

    汉武帝不禁感叹:“主父偃这家伙,犹如我肚子里的蛔虫,有时比我自己还要了解我的想法,更为难得的是,他总能想到令我如愿以偿的精妙办法。”

    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主父偃开始展开对昔日那些轻视、嘲讽甚至落井下石之人的报复。首先成为他目标的,便是刘定国。

    刘定国此人,品行极为恶劣淫乱,先后与自己的后母、弟妹以及三个女儿有着违背伦理纲常的关系。

    他的属下郢人与其产生嫌隙,在得知刘定国欲将其杀害时,准备出逃并将刘定国的丑行公之于众。

    怎奈刘定国抢先一步,杀人灭口。

    而这桩丑事不知如何传入了主父偃的耳中,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刘定国,于是将其丑闻在长安城大肆宣扬,一时间满城风雨,无人不知。

    汉武帝无奈之下,只得召集廷臣商议,结果不言而喻,众人一致认定刘定国罪当处死。

    消息传来,陷入绝望的刘定国最终选择了自杀。

    主父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连诸侯王都能被他置于死地,如此一来,朝中百官无不惧怕于他,纷纷争相向他贿赂钱财,累计多达千金之巨。

    主父偃却仍不知满足,望着库房中堆积如山的钱财,心中满是贪婪。

    有人好心劝他适可而止,莫要太过张狂。

    主父偃却冷笑回应:“四十年来,我游学四方,胸怀万丈豪情、百万雄兵之谋略,却始终未能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的父母视我如弃儿,兄弟将我拒之门外,就连寄身他人门下的宾客也对我百般唾弃、无情耻笑……如今我已年近暮年,时日无多,还有何可畏惧?!

    我偏偏要倒行逆施,偏偏要横行无忌!大丈夫生时不能享用五鼎的美食,死后即便被五鼎烹煮又有何惧!”

    少年时期所经历的匮乏与冷落,造就了主父偃今日的张狂和贪得无厌。

    在他的内心深处,或许从未真正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份最朴素、最温暖的关怀。

    刘定国倒台之后,接下来轮到主父偃的家乡——齐国的国王刘次景了。

    主父偃告发刘次景在王宫内的淫乱行为,汉武帝遂任命他为齐相,前往齐国展开调查。

    主父偃抵达齐国,首先设宴将他的兄弟和从前的宾客尽数请来。

    每个到场的客人都收到了五百金,然而与之相伴的还有主父偃的痛斥和讥讽:“昔日我穷困潦倒之时,你们无人将我当人看待,如今我飞黄腾达,你们之中竟有人从千里之外的齐国赶来迎接。从今往后,我与诸位恩断义绝,请永远不要再踏入我主父偃的家门!”

    这般行径,也算是让主父偃出了一口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恶气。

    刘次景与他的同母姐姐有染,他目睹刘定国的悲惨结局,心生恐惧,深知自己终难逃脱罪责,于是未等主父偃动手,便自行了断,选择了自杀。齐王身死的消息经属官传递给了汉武帝。

    主父偃的影响远不止于齐国,赵国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

    赵王眼见刘定国身死,心生兔死狐悲之感,决意先下手为强。然而,主父偃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力极大。

    只要他在朝一日,赵王便不敢轻举妄动。终于,主父偃前往齐国担任齐相,赵王终于等到了机会。

    他向汉武帝上书,揭露主父偃收受诸侯的贿赂,故而向皇帝进献“推恩令”的策略,以使诸侯得以封侯。

    实际上,在政治的舞台上,往往只关注结果,而不太追究缘由,汉武帝对此心知肚明。

    他恼怒的是齐王被主父偃活活逼死,于是将主父偃打入大牢审讯。虽说汉武帝对他仍有倚重,内心并不愿杀他。

    但此时,身为御史大夫的公孙弘进言道:“齐王并无后人,他自杀身亡后,封地被收归朝廷,改为郡并重新由朝廷调度。

    主父偃乃是罪魁祸首,若不将其处死,天下人定会怪罪陛下,认为主父偃不过是陛下手中为了加强朝廷集权而不顾骨肉亲情、逼死两位刘氏宗亲的棋子。”

    话已至此,主父偃已是在劫难逃,只是他并未如自己所言被五鼎烹煮,而是落得一个暴尸街头的凄惨下场。

    唯有一个名为孔车的人,心怀仁慈,为他收尸并予以安葬。汉武帝听闻后,称赞孔车有长者之风。

    当主父偃春风得意、备受恩宠之时,朝廷中满是阿谀奉承之辈。

    可当他身死名灭,众人却又纷纷急于撇清关系,争相讲述他的种种不是。

    主父偃倘若泉下有知,真该好好反思这究竟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