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战役(6)汉江的最强防御-1 汉江防御战的准备
作者:行早的鱼   不能忘却的197653最新章节     
    汉江以南是一块平原地区,美军可以有效发挥其重装优势和火力优势,而没有山地依托的志愿军十分被动。为了掩护大部队北渡汉江,志愿军阻击部队需要用血肉之躯硬顶敌人机械化部队的突破。

    西线战役中,究竟应派哪支部队才能抵挡住美军主力的进攻?当时的首选方案是让志愿军主力部队中的38军和39军出战。然而,志司最后选择的是38军(112师)和50军。

    之所以选择50军,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量:

    首先,50军是一支精于阵地防御的部队。其前身为国民党60军,在禹王山坚守了长达27个昼夜,尽管全军伤亡超过一半,仍成功抵挡住日军两个师团的猛烈攻势,阵地始终未失。在解放战争中,曾泽生任军长时指挥该军坚守吉林市,面对解放军两、三个纵队的围攻,连进城的布告都已印制,但最终解放军未能攻下该城。

    第二,在第三次战役中,50军的英勇表现令志司刮目相看。尤其是在仙游里一带,他们成功阻截了英军的皇家重型坦克营。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50军凭借血肉之躯,肩扛炸药包和爆破筒,经过三小时的激烈战斗,最终全歼敌军。此外,50军148师442团1营成为首批攻入汉城的部队。这一切都给大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志愿军第38军和第50军以巨大的牺牲代价,在人类战争史上打出了极限战绩,为稳定整个战线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第四次战役开始时,志愿军在汉城南侧的汉江以南,仅部署了曾泽生任军长的第50军。第50军是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就地转入防御的。该军正面对着美军在平泽、安城一线的重兵集结。从平泽经水原至汉城的铁路和公路线,构成了西线美军的主要进攻轴线。

    第50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有着一段独特的历史:其前身为原国民党军第60军,曾在辽沈战役后期于长春起义,并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0军,隶属于滇军系统。

    当年的滇军一点也不差,抗日战争时期,身在中国版图最南端的他们,硬是从云南一路拼杀到最北端的吉林,不仅有着国军部队中最严明的军纪,也有着不容小觑的战斗力。

    但由于不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像滇军和川军这样的地方军,往往都得不到国军上层的重视。打仗时,他们总是顶在最前面,但要发放装备武器时,他们又会落到其他部队后面。即便如此,60军还是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风采。

    1938年台儿庄战役打响后,60军以一种比较仓促的方式,被投入到阻击战中。他们的一个营在位于台儿庄东南方向的禹王山一带,遭遇了一支强悍的日寇部队。营长尹国华指挥官兵与敌人进行血战,最后除了营长,500多人几乎都壮烈殉国。

    60军当时根本连个能依托的阵地都没有,官兵们只能完全靠自己奋力拼杀。在随后的作战中,该军542旅旅长陈钟书都亲自上阵杀敌,最后不幸中弹身亡。开战不过3天,60军便已损失惨重。

    最后,60军把禹王山作为自己的中心阵地,顽强抵抗,硬是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还重创了日寇。虽然赢下了战斗,但60军前线作战的8个团里,有7位团长牺牲或负伤。

    60军中的大部分士兵皆来自云南,有抽烟的喜好,所以当你看到有士兵背着两杆“枪”,一杆大烟枪,一杆军用枪时,那多半就是来自这支部队的战士了,因而曾经的60军也被人调侃为“双枪将”。

    这样一支勇武的军队,让国军内部不少人感到忌惮。抗战胜利后,他们的军长龙云被软禁起来,失去了“领头羊”的60军,要枪没枪,要粮没粮,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力都很差,因而被人们戏称为“六十熊”。

    60军全体官兵也觉得很窝囊,担任军长的曾泽生更是厌倦了内战。他们滇军走出云南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与同胞搏命,在权衡利弊后,曾泽生决定战场起义,并获得了全体将士们的支持响应。

    1949年1月,起义后的60军被授予了解放军第50军的番号,军长依然是曾泽生。

    解放军对国民党滇系部队的评价是,这支部队擅长阵地战和山地作战,士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军事技能非常出色,能够吃苦耐劳,善于攀爬山地。他们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即便面临严峻形势,仍能坚守阵地,不轻易撤退。虽然滇系部队在作战中表现出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的不足,但整体作战非常团结,并且具有强烈的乡土观念。

    虽然解放军毫无芥蒂地接纳了他们的到来,但在50军战士们心中,始终存在着心结,感觉自己在兄弟部队面前抬不起头,憋着一股劲想要为解放军部队做些什么。

    朝鲜战争的爆发,就给他们这个机会。

    第50军入朝后,前两个战役表现不尽如人意,因而引发了一些议论。曾泽生听到这些风言风语后,曾气愤地表示:“我不当50军军长了,宁愿去38军当一个炊事员。”

    直到第三次战役,部队歼灭了英军第29旅的一个坦克营,志愿军司令部为此通令嘉奖,曾泽生这才松了一口气说:“我的部队还是有战斗力的。”

    志愿军入朝后,前几次战役主要以运动战为主,第50军善于组织阵地防御的优势一直未能得到发挥。然而,熟悉这支部队的人都清楚,第50军在构筑工事方面极为擅长。每到达一个新地点,无论多么疲惫,他们都会尽力挖掘警戒阵地和隐蔽工事。

    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在实战中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火力强大、攻击力极强的美军时,工事的构筑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次,彭德怀将第50军部署在汉江以南的最前线,承担主要方向的防御任务,正好发挥了这支部队的优势。

    西线的阻击战与前三次的运动战截然不同,这次是一场阵地防御战,摆开阵势,守住阵地便能成功防御,一旦守不住,防线就会被突破。

    志愿军早已在美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体验过坚守固定阵地的艰难。42军在第一次战役东线作战中,坚守黄草岭,虽然成功保住了阵地,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军长吴瑞林和梁兴初也因此共同遭到彭德怀的批评。

    邓华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特意提出了“运动防御”的原则,主张在一个地点坚守的时间不应超过一两天,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敌军还未完全掌握我军的防御部署,空中和炮火的威胁相对有限。然而,在汉江南岸,我军阵地的纵深仅有二十余公里,许多关键地点只能通过战士们的生命来守护。

    1月8日13时,军长曾泽生与政委徐文烈发布防御部署命令,明确各师的任务区分及阵地配置:第148师负责掌控修理山的防线,师部主力位于修理山以北地区;第149师则担任文衡山与光教山两阵地的防御,师主力部署在金谷里、板桥里、槐下里以西的区域;第150师调动至东川里以南、金良场里以北、文衡里以西的地域,主力驻扎于金良场里(不含)至金谷里公路东北部,并负责控制石域山的阵地。

    为了查清敌情,掌握关键地理信息,做好下一步作战准备,曾泽生指示将军、师两级的侦察分队统一编组成两个侦察队,向平泽、安城及沿海地区展开行动,重点侦察平泽方向。

    1月12日,第50军重新调整各师的休整地点,同时将军部从汉城市区迁至汉江南岸的光明里。此举虽然带有防备敌军反扑的意图,但主要任务仍是负责警戒、侦察和休整。

    1月15日,美军展开“猎犬行动”。当日13时,正在平泽附近执行任务的军司令部侦察科长报告:“平泽地区发现敌军,约有30辆坦克、40余辆汽车及400多名步兵,今天上午10时开始向北移动,先头部队抵达乌山里后分出一路(约十辆汽车,人员不详)向东行进,距离侦察队驻地仅三里。近来敌军这种活动异常频繁。”

    第50军立即命令前出的侦察队迅速破坏乌山以南通往安城和平泽的公路,限制敌方车辆和坦克的行动。同时,采取夜间突袭的方式,积极展开小规模战斗,打击敌方的侦察和警戒部队。主力部队在拂晓前撤回合适位置,避免在白天大部队转移时遭到敌方飞机的袭击。

    同时,命令第148师和第150师前沿警戒阵地迅速加固工事,确保主力安全;同时从各师抽调一个精锐营,由可靠的团级指挥员带领,随时准备出击,打击袭扰的敌军。

    1月16日,安城和平泽地区北犯美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安城方向,美军对金良场里展开了试探性攻击,投入的兵力多达一个团,配有20多辆坦克和60余辆汽车;而在平泽地区,美军向乌山里发起进攻的兵力也约为一个团,伴随20多辆坦克和40余辆汽车。

    第50军命令第150师派出一个团,轻装向金良场里东北方向转移,准备在敌军来犯时,于黄昏从金良场里以南插入,切断其退路并加以歼灭。同时,第148师的一个团也被调至发安场以北地区,从侧翼出击,迎击进攻乌山里的敌军。

    当天,第150师第449团一营与美军第3师的部分部队展开了激烈战斗。该营依托野战阵地,以牺牲10人的代价,几乎全歼来犯之敌,缴获了7辆汽车。虽然这场战斗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这是第50军在汉江以南阻击战中的首次胜利。志司特意发来嘉奖电报,表彰他们的“勇猛果敢的战斗精神,希望继续保持和发扬”。

    在美军发起“霹雳行动”之后,第50军于1月27日重新调整了防御部署,要求各部严格执行志司关于坚守汉江南岸阵地的命令,“以最大的努力和决心完成这一任务,坚决反对任何犹豫、退缩和后撤的思想,与敌人寸土必争。对那些未能坚决执行命令或不守阵地者,将采取严厉的纪律制裁。”

    根据这一命令,第50军各部队在从西侧的野牧里到东侧的安庆川的防线上展开部署,形成两道防御线:第一道防线由修理山、光教山、文衡山等战略要点组成;第二道防线位于第一道防线后方约3公里处,由博达里、内飞山、国主峰等重要位置构成。

    当时,军长曾泽生和政委徐文烈前往志愿军总部,出席中朝两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军指挥岗位上负责的是刚刚上任20天的副军长蔡正国。蔡正国此前是第40军的副军长,曾参加长征,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东北野战军主力师师长,在塔山阻击战等重大战役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志司首长在赋予第50军汉江以南防御任务的同时,经过深思熟虑,将蔡正国从第40军调任第50军,意在加强该军的领导力量,确保这一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蔡正国到任后,主抓作战工作,实际上承担了主要的指挥责任。

    此次临阵换将,的确选对了人。在汉江以南的作战中,蔡正国展现了当年在塔山阻击战中拼杀的精神,不论战局多么危急,他始终不曾动摇坚守阵地的决心。在战斗最艰难的日子里,韩先楚打电话询问他:还能再坚持几天吗?他毫不动摇地答道:你让我守多少天,我就坚守多少天。

    韩先楚听此答复,亦为之动容。

    1月29日20时,尚未归队的曾泽生与徐文烈,致电蔡正国,并指出:

    “坚守好汉江南岸滩头阵地,关系到第四次战役的胜利和主力部队的战役准备,是为我军出国以来的头等任务”,要“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牺牲,决不轻易失去一个阵地,坚决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同时提出“贯彻积极防御、寸土必争的军事思想”,加强对阵地防御作战方法的研究和改进。

    曾泽生对防御阵地的兵力与火力配置作出指示:

    “山顶阵地的火力配备应得到增强,但兵力则需保持精简,主要部队应部署在山顶两侧。这样既能避免在敌方强大火力打击下遭受重大伤亡,又有利于组织反攻,重新夺回失守的阵地。”

    曾泽生指出,在防守时的出击动作,需要注意。

    “出击部队若只是进行袭扰,效果有限。除了一部分小部队需布置在阵地上外,主力部队应始终掌握在手中,随时伺机出击,一旦时机成熟,果断全歼一个连甚至两个连。唯有如此,才能通过主动打击给敌方以重创,使其不敢轻易推进。”

    可以看出,曾泽生在防御组织方面,确实展现了很高的战术素养。